一部文藝偏商業的通俗電影。本片的色彩并沒有很驚豔,而是作為一個輔助視覺觀感的工具存在着的。例如:本片的整體調色色調偏冷,這是為了突出室外景象的殘酷,而在室内景無論是台燈燈光還是沙發椅子床鋪等軟裝顔色,都用了暖色系,因為室内更多的是溫馨。納粹軍官的服裝都是清一色的灰,主角的服裝則是用了黃棕色(暖色系),以此來襯托主角。攝影上經常喜歡用長鏡頭來使觀衆以一個冷靜的視角旁觀屠殺,逆光拍攝人物體現出了納粹的壓抑感,時不時出現的大逆光象征着生的希望(開場序幕時屠殺猶太人的那個長鏡頭,屠殺時鏡頭逐漸推進,到了主角說自己是波斯人那裡,忽然畫面中出現了大逆光,這是劇情的轉折暗示)。

...
大逆光攝影

但是以上這些美術,都無法掩蓋得了劇作上的優秀。我初看時本以為又是一部借鑒《辛德勒的名單》和《鋼琴家》的諷刺德國納粹的戰争片,後來沒想到劇情竟這麼獨立新穎。構思精妙,使我不得不拍案叫絕,這裡就不過度劇透了,一部很适合所有人觀看的文藝兼商業片,希望能拿到今年的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獎。劇情細看會發現主角有過運氣獲勝的因素在裡面,但也瑕不掩瑜。不過在人物塑造上隻有男二上尉我覺得較為出彩,身為納粹黨又想袒護主角,有人的複雜性,演員也演繹得傳神,其餘角色在劇作上就顯得平庸了。

...
室内景色調和服裝色彩

最後我想講的一點可能會有些過度解讀。電影中經常放煙霧來造成一個畫面的朦胧感,而“煙霧”一般都呼應着“夢”的主題,那麼這“煙霧”究竟隻是為了增加畫面美感所添的元素,還是說導演在暗示故事并非真實呢?那就不得而知了(雖然電影根據真實事件改編)。

(一篇因短評字數限制于是不得已發長評的短評随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