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無物永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當開會的時候,領導在前面講話,你覺得他說的都是大話空話套話,演講結束後,周圍的人都在鼓掌,而你不鼓掌,可以嗎?

當有親人去世的時候,所有人都在流淚哭泣,而你或許是沒有悲傷到流淚的程度,也或許是認為悲傷不一定非要通過流淚來表示,那麼你不哭,可以嗎?

當某個地方發生災難,全國人民都在悲痛默哀的時候,有位女明星在微博上曬娃,那麼她這麼做,可以嗎?還是她活該被網友謾罵?

當我們的行為被社會規定了一套約定俗成的準則後,似乎一切偏離了這套準則的動作都是錯的。

該悲傷的時候就該悲傷,不悲傷就是錯的;該高興的時候就該高興,不高興就是錯的;該流淚的時候就該流淚,不流淚就是錯的。

看着站在道德至高點的人對下面的世界指指點點,會不會有時也讓人覺得有些許的悲涼。

而由托尼·凱耶指導,艾德裡安·布洛迪出演的《超脫》,則将這種孤獨的悲涼感,通過電影的方式直擊人心。

...

布洛迪飾演的亨利是一名代課老師,孤身一人來到社區學校陪伴這裡的學生度過短短的幾個月時間。這所學校裡的學生并不優秀,甚至可以用惡劣來形容,而學校也因學生的反叛瀕臨倒閉。

這裡的老師也同樣備受煎熬,學生的挑釁,态度的惡劣,環境的糟糕讓老師們時時處于崩潰的邊緣。

亨利則是其中的異類,他似乎沒有脾氣,無論是學生的何種行為,他都可以一一化解,我行我素,通過自己獨特的教學方式,再次激發學生們學習的熱情。

...

他幫助因為肥胖而被羞辱的學生梅麗迪斯,他幫助不知原因成為雛妓的艾瑞卡,他原諒即将離世卻滿心悔恨的外公,他似乎是無所不能的存在,什麼都能看懂,什麼都可理解,什麼都嘗試着去體諒。

然而,在這種知性理性的背後,其實亨利本人也是深受心理問題的折磨,小時候母親自殺的經曆,讓他變得遊離于世界之外,他的靈魂和軀殼成為兩種隔離的産物,如同阿爾貝·加缪在《局外人》中說:“我的靈魂與我之間的距離如此遙遠,而我的存在卻如此真實。”

...

他可以理解孤獨的人,是因為他也同樣是孤獨的,他可以忍受别人對他的侮辱,是因為他似乎看透了這個荒誕的世界。

男主亨利雖為老師,雖可講出各種大道理,雖看起來活得很通透,然而卻有着嚴重的心理疾病,這種疾病會讓他對世界産生不信任感,不願與外界過多的進行接觸,達到片名中所說的“超脫”狀态。

這種超脫感就如同加缪《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爾索一般,認為整個世界都是荒謬絕倫的。

...

這種感覺有點像我們所有人正在看一部電影,當我們在為主人公的遭遇與經曆流淚的時候,突然電影的屏幕閃回了一幀BUG。

在這一幀中,你看到了坐在小馬紮上的導演,到處走來走去的場務,看到了燈光師,攝影師,看到了各種各樣的道具。這一幀就是一瞬間的事,它過去後,電影也恢複如常,你轉頭看了看旁邊的人,他們似乎都沒注意到,還在為電影中的情節而流淚,而這時的你卻再也回不去電影中了。

這種不真實的荒謬感就是超脫,電影中主人公亨利,以及《局外人》中的主人公默爾索,他們身處于這個世界中,卻仿佛經曆的一切都不是生活,而是一場早已看到導演,燈光,場務,攝影的電影。他們無法理解我們為何會為生活這種虛假的東西感動甚至于流淚,而我們也無法理解他們為何如此冷漠,遇到所有事情都可以置之度外。

導演托尼·凱耶在電影中,保留了感性的層面,并沒有将亨利表現為完全的超脫,他仍然會痛苦,仍然會憤怒,仍然有所牽挂。

比如在他安慰因肥胖而自卑的學生梅麗迪斯,和她擁抱時,被另外一位老師薩沙當成變态而指責,亨利這時則表現出了完全的憤怒,這與他往日的無所謂截然不同。

或許這也可以理解為,所謂的超脫,不過是亨利保護自己的一種手段,他無法做到真正地不被世界所影響,他也如同平常人一般,會痛苦,會流淚。平常時可以保持冷靜超脫,一旦觸及他最深處的痛苦,他就會失去理智,再次融入這個他不願面對的世界。

這也導緻了他雖為老師,卻隻願成為隻和學生相處幾個月的代課老師,他雖願意幫助失足少女,卻仍毅然決然地在彼此變得更好時将其送走,他雖與同校老師互有好感,卻始終保持着一定的距離感。這種刻意維持的超脫感,也讓他失去了和人保持關系的能力,他為了不再經曆失去的痛苦,不如從一開始就不曾擁有。

除了深刻地描繪了亨利孤獨的超脫以外,最讓人印象深刻的還有學校裡的老師對這些被外界認為“無可救藥”的學生的态度。

電影中有一個片段将這種态度表現的淋漓盡緻:

學校裡的心理老師劉玉玲問一個問題女學生:“你對未來有什麼規劃?”

這名女學生說:“我不知道,大概就是和男朋友瞎混呗,做做模特什麼的,或者是加入朋友的樂隊。”

這種無所謂的态度将劉玉玲本就崩潰的心再一次推向深淵,這一次她沒有控制住自己,沖學生爆發了出來:

“你想知道事實?

第一,你組不了樂隊,也成為不了模特,因為你沒有抱負,一無所長,你隻能和大多數的勞動力競争一份薪水低微的工作,直到被電腦取代;

第二,你唯一的才能就是讓男人們上你,你的人生會成為痛苦的嘉年華,當你無法忍受,甚至一天,一個小時也無法再忍受時,情況隻會變得越來越糟。

每天我來到這間辦公室,看到你們作賤自己,要無心太容易了,在乎才需要勇氣。”

...

身為老師,也的确是這樣,無心既容易又輕松,随便上上課,無需理會學生是否聽得懂,學得會。給予學生足夠的自由,好的自然好,壞的任其壞下去。學生沒有那麼大壓力,樂得輕松,老師也沒有那麼多煩惱,樂得自在。

也就隻有在乎才會憤怒,不忍心看着學生在沒有對未來有所理解時就任意放縱自己。

處于青春時的我們,是看不到未來是如何的,喜歡寫作,就會認為自己未來一定會如同韓寒一般出色;喜歡攝影,就認為未來自己會成為一名出色的導演;喜歡繪畫,就認為未來自己會通過繪畫成就自己,養活家庭。

年輕時的我們,總是将一切看得太簡單,認為成功隻要是有夢想就可以,下一步注定就是夢想的實現,所謂看到的那些大多數失敗者都一定不會是未來的自己。

看不到苦難,看不到挫折,看不到辛苦,就很容易放縱自己,沉迷于遊戲再正常不過。

或許這個時候,管控就勝過給予自由。

電影《超脫》在豆瓣有31萬人評價,評分高達8.9分,豆瓣電影Top250中位列第122名,算得上是深受國人認可的一部電影。

随着電影的發展,梅麗迪斯還是自殺了,學校也不出所料的倒閉關掉了,學校裡那些“無可救藥”的學生未來會如何,我們也沒有機會再去知道了。

...

不過讓人感到幸福的是,電影的最後,是亨利和失足少女相擁的畫面,這也許是導演能夠給予我們最好的期待了:亨利開始放下超脫與疏離,慢慢試着融入這個世界,慢慢願意和他人相處,他開始放下對他人堅不可摧的防備,感受這個世界可能帶來的美好。

當然結局是開放的,最後的一通電話,最後亨利在教室裡所念的詩,都足以給不同的人描繪出不同的結局。也許看過電影之後,你也會有着自己的理解。

...

正如有評論說:“好的作品分兩種,一是發現世界的極美,二是挖掘人間的極苦,這部就是後者,這是一部不推薦的好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