蒼茫的青藏高原之巅,一把色澤燦爛的桃花鹽,能使一杯酥油茶幻化出奇妙的味覺之花;

喧鬧的自貢市餘三早點鋪,些許地下鹽鹵水點化的嫩豆花,開胃又下飯,配上一小碟辣椒醬,充滿粗放熱烈的市井滋味;

極富盛名的諾鄧火腿,法國純正的燒烤牛排,醇香熨帖的山東醬菜……

鹽粒,為人類的生活增添了無盡的美味。

...

小小的鹽,化學中的氯化鈉,廣布于自然界中的海水、鹽湖、鹽礦、鹽井之中,具有殺菌消毒,護齒去污,腌制食物,調節激素,提供體能等等功效。

鹽渺小質樸,落地無聲,遇水則化,卻在人類文明的進程中,承載着太多的曆史,蘊含着豐厚的人生味道。

豆瓣8.3分的紀錄片《生命之鹽》,由曾獲上海電視節“白玉蘭”最佳中國紀錄片獎的張曉穎擔任總導演,該套紀錄片分為“相依”“國命”“疆界”等6個主題,曆經5年精心打磨,于2019年4月強勢登陸央視記錄頻道,深受觀衆喜愛。

...

《生命之鹽》在選題切入上跨越了地域之局限,将全球各地每一個鹽的屬地都納入了描摹視野,讓人領略到了不同文明的壯麗自然景觀。

漫長的拍攝周期中,主創團隊訪遍亞洲、美洲、歐洲和非洲,采訪了五十多個國家,行程近8萬公裡,幾乎踏遍了全球每一個著名的鹽的領地。大到沙漠、鹽湖,小到微觀顯微攝影下顯示的鹽晶體,從宏觀到微觀,紀錄片呈現了鹽所塑造的不同形态、不同世界。

...

 此外,它将人與鹽的故事放置于全球化的價值體系中,關注不同種族的人所共通的情感與命運,這反映了新一代中國紀錄片人自覺擔負起的崇高文化責任。

一粒沙裡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透過這部紀錄片,透過世界上一粒粒微小的鹽,我們能品味到哪些生活的味道?

...

我們的曆史,就是一部鹽的曆史


把鹽局限為一種鹹味的調味品,這不過是近一百年來人類社會的産物。在此之前,鹽,曾經是人類最渴望的商品,俄羅斯人民歡迎貴賓的禮物,人類稱之為“白色的金子”。

千年以前,鹽的販運編織了龐大的商業帝國,催生了一座座人口密集的城鎮;盛唐、古羅馬帝國等國家政府對鹽所帶來的巨額财富的管理控制,成為了國家強盛的治國技巧。

700餘年曆史的雲南諾鄧村,一口口直立的鹽井,至今保存的祭祀鹽水龍王的風俗習慣,都在訴說着“沒有鹽則沒有村”的質樸真理。

意大利東北部旅遊名城威尼斯,曆史上曾經是僅有一連串珊瑚小島的灘浮之地。五六世紀,一批逃難的災民來到這片蠻荒之地建立家園,才發現這裡無田地可耕,無清水可飲,他們擁有的,隻有大片的海水。

自力更生,艱苦創業,威尼斯先人們風餐露宿,大力發展海水曬鹽事業。從最早的單一人工池子蒸發海水制鹽,發展到先進的多池曬鹽技術,依靠着鹽業壟斷,威尼斯很快發展繁榮起來,成為了世界資本主義的萌芽之地。

...

幾千年的世界發展史中,我們狂熱地找尋鹽,交易鹽,品嘗鹽。鹽維系了一個個家庭的生計,鞏固了一個個帝國的統治,也誘發了一次次的造反革命。

我們的星球,是一個鹽的星球,人類的曆史,從某種意義上說,就是一部鹽的曆史。

鹽是鹹的,人類為生存流下的血與淚,也是鹹的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為了生存,深受惡劣自然條件禁囿的千萬子民們,學會了運用智慧,運用雙手劈荊斬棘,獲取食物與财富,頑強生存下去。

為了得到鹽,幾千年前,奧地利薩爾斯堡的礦工們,每天與初生的太陽一起醒來。他們挖巷道,運巨石,坐着木質的滑梯,深入地下1500米處開采鹽礦,生存,飽藏着說不盡的心酸與無奈。

為了得到鹽,海拔2300米的瀾滄江河谷兩岸的納西族女人們,人力背運鹵水,腰酸背痛;即便現在可以運用水泵抽水了,密密麻麻的電線網,仍會帶來觸電身亡的危險。

但是,生活,還得繼續。

三個弟妹要上大學,自己的兩個女兒需要照顧,西藏芒康的次田玉珍,選擇了以樂觀平和的态度打理着家裡的52塊鹽田。

...

幾幾代代的祖輩依靠耕耘鹽田發展生息,面對現代文明與古法制度的沖撞,她有過迷茫,有過猶豫。但是,因為對鹽田的不舍,她選擇了堅守。

勤勞,忍耐,責任,堅守……這些生存之道,深深嵌進了鹽民的血肉裡。鹽是鹹的,人類為生存流下的血與淚,也是鹹的,這,就是生的味道吧!

地球是圓的,人類的情感,因為鹽為媒介,是相通的


埃塞俄比亞提格雷部落八十多歲的海吉拜拉爺爺,做了一輩子的鹽巴販運工作,他一直想讓唯一的孫子阿米爾,繼承自己的家業。

祖孫二人帶着一隊駱駝,幾捆幹草,足夠的水與食物,踏上了有“地獄”之稱的達納基勒窪地收鹽之旅。這塊非洲大裂谷的鹽灘,位于海平面以下110米,氣溫高達50攝氏度,是地球上不利于人類進入的十大地域之一。

...

由于一座活火山的存在,這裡遍地都是鹽。

據說,從古希臘時代開始,居住在富饒山地的埃塞俄比亞提格雷部落人,就趕着駱駝,年複一年的較緊牙關,走進那片令人生畏的“大火爐”,去尋找寶貴的鹽。

數百名出賣勞動力的阿爾法族人,正在運用木棍、鏟子等簡單工具開鑿地表的鹽塊,忍受高溫将它們切削成整齊方正的鹽磚塊,然後以每塊0.11美元的價格,賣給負責運輸的提格雷部落。海吉拜拉爺爺他們收集鹽塊販賣到鎮上,價格可以提升到10倍。

即便是這樣,目睹了鹽灘工作的艱辛場面,孫子阿米爾坦言自己并不想繼承爺爺的工作。“這是份異常辛苦的工作,收獲卻非常稀少。我長大後想上大學,成為一名法官,或者,負責體育活動的管理工作。”

傳承還是創新?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事業,真的讓它後繼無人嗎?

時代的巨輪,帶來了科技與就業觀念的創新。在廣闊的新世界面前,個人,是如此的渺小。

經過深思熟慮,海吉拜拉爺爺選擇了尊重,屬于他的辛勞糊口的販鹽時代,也許,真的要過去了。他在年底放生了家裡的12頭駱駝,向前看,順應時代發展,也許是最好的選擇。

雖然遠隔萬水千山,紀錄片直面沖突對立,對于現代與傳統生活方式的思考,還是引起了觀衆的共鳴。

“我們不想把片子做成一部科教片,希望它能成為一部打動人的片子。在獲得信息的同時,能夠觸動觀衆的情感,我覺得,這才是最高級的表現,也希望能夠找到全人類的情感共通點。”——導演張曉穎如是說。

...

鹽粒無關種族,不分貴賤,因為鹽為媒介,人與人之間構建了相通的情感橋梁。

因為長期的鹽業合作,不同的非洲部落雖然語言不通,依舊建立起了固定的合作關系,公平交易,友好相處。

同為高原鹽田的守護人,西藏自治區的藏民們,在雨季到來前齊心協力翻修田架,不分彼此。

芒康的次田玉珍,談到夢想時說:“希望我的兩個孩子,能夠通過知識改變命運,不再做苦力活計。”

鹽業與時代一起發展,與相通的人類情感互相融合。

地球是圓的,人類的情感,因為鹽為媒介,也是相通的。

鹽的歸路:萬水千山總是情


人類的生活離不開鹽。

...

無論是青白鹽,桃花鹽,苦鹽,紅鹽還是白鹽,都能在人類的工業生活,醫療養生領域找到自己的用武之地。

隻是,日新月異的機械化時代,采鹽業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孤獨挺立的鹽井天車,寥寥無幾的天車輥工,都在訴說着原始采鹽業的落寞。

當今,鹽的歸路在哪裡?紀錄片的最後一集,給出了答案——創新。

月有陰晴圓缺,人有悲歡離合。

關注人類生存境遇的韓國設計師葉安,别出心裁設計出了不同口味的鹽粒,他稱之為“眼淚鹽”。

将海鹽與不同的調料混合,可以調制出不同顔色不同口味的眼淚鹽。鹽是鹹的,人類的眼淚也是鹹的。根據不同的心情,眼淚鹽分為“開心鹽”“憤怒鹽”“嫉妒鹽”“傷心鹽”等等,獨特的設計理念,使商品很受年輕人的青睐。

日本畫家山本,工作之餘潛心鹽雕的設計。

...

他用白花花的海鹽,設計出了别具一格的美術作品《迷宮》《櫻花》等等,每次作品展覽結束後,他都會将海鹽收集回國,撒回廣闊的大海裡。他說他的鹽雕藝術,是為了紀念自己24歲病逝的妹妹。

千水同源,純白的鹽粒,寄托着山本對親人無限的哀思。

紅紅火火開設着加加面館的卓娅姐妹,抓住旅遊業的紅利期,賣面的同時,也推銷着鹽鄉的各種鹽産品。

鹽在現代的勞動者手中,被賦予了溫暖的情感内涵,變得有趣而實用。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無物永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