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七君」個人公衆号 第62篇原創推文

期待您的關注、轉發與點贊~

2020年的開篇無疑是艱難的,突如其來的疫情攪亂了我們的日常生活,也讓這個春節變得不再喜氣洋洋,原本被炒的很火熱的春節檔電影也因為安全原因而相繼選擇了撤檔。

于是徐峥做了一件看上去有些“瘋狂”的事——聯手字節跳動将《囧媽》搬到了線上。

...

一瞬間有人支持,也有人唾罵,有網友将徐峥的此舉譽為“壯士斷臂”,也有畢導諷刺其實為“背信棄義”...在近一個月的時間裡衆說紛纭。

而加七君在此并不想去談論徐峥及其團隊此番做法的正确與否,我隻想以此文為載體,單純地從電影的角度出發,與你聊聊這部“囧系列”的電影新作到底成色幾何?

一、“囧”之人物構成

雖然《人在囧途》并非徐峥自導自演,并伴有一些戲外的不愉快事件,但作為一部相當成功的作品,且又是“囧系列”靈感的開端,我還是想要把它放在本文之中一起探讨。

如果我們将這四部影片放到一起進行一番對比就會發現,《人在囧途》和《泰囧》的口碑遠遠勝過了《港囧》和這次的《囧媽》,那麼原因在哪兒呢?

不妨先找一下不同,缺少了誰?

沒錯,少了王寶強。

...

衆所周知,“囧系列”影片的本質其實一直都是公路片,而公路片要想出彩則一定少不了優質角色的加持。因為一個上流精英的生活故事其實并不吸引人,但要是為他的身邊插上一個總在“搗亂”的反差草根就不一樣了。

而這正是王寶強最擅長的。

在由王寶強出演的兩部影片裡,他的角色不僅負責了進行喜劇效果上的制造,還巧妙地推動了劇情的轉折與後續發展。

...

在《人在囧途》中,正是牛耿的一次次烏鴉嘴害的李成功的回家之路曆經波折;而在《泰囧》中,也正是王寶送回了那部裝有GPS的手機才開啟了接下來兩人“捆綁式”的旅途。

雖然港囧中同樣有這樣一個角色,但包貝爾完成卻并不好,在我看來原因有二。

...

首先,包貝爾在影片中的定位很有問題,他更像是一名王寶強的模仿者,那種很适合後者來表現自我的喜劇橋段與說話語氣并不适用于他,于是乎影片中許多被設計成“笑點”的地方總是透露着一絲尴尬。

...

其次,包貝爾這一角色在劇本中的塑造也不成功。

牛耿踏上囧途的原因是替老闆讨債來發放拖欠員工的工資,無論旅程中出現何種插曲都沒有改變他的初心。

《泰囧》中的王寶則是為了實現旅行手冊上的目标,以博得患有老年癡呆的母親的開心才坐上飛往泰國的飛機,影片末段的那場泰拳也将他的人物線畫上了個圓滿的句點。

可在《港囧》之中,蔡拉拉的那條“家庭紀錄片”主線就無疑顯得十分牽強了,他的衆多行為都缺乏了有說服力的動機支撐,使得這一角色始終無法進入狀态。

...

而再觀這一次的《囧媽》,則竟然徹底缺少了這樣一個可以推動劇情發展并促成人物轉變的功能性角色。

郭京飛飾演的表弟一角更是基本處于一個被劇本孤立的狀态。黃梅瑩老師的表演固然十分傳神,但其與徐峥的角色之間并沒能産生所謂的化學反應,更像是在各演各的。

這就導緻了雖然影片的前半部分刻意制造了很多所謂的笑點與“矛盾沖突”,但實際達到的效果卻并不能令人滿意,反倒是戲份不多的賈冰承擔了影片上幕幾乎所有的笑點。

...

這種情況的出現所帶來的直接問題便是削弱了徐伊萬(和母親一角)的行為動機,導緻各個小篇章的聯系十分生澀,有一種“導演強行轉場”的感覺,每一段旅程看似都被塞滿了内容與橋段,但呈現出的體驗卻隻能趨近于一場“大雜燴”。

上車、偶遇、逃離、和解,雖然每一幕的内容都塞得足夠緊湊,但轉場的僵硬還是在很大程度上削弱了所謂“囧喜劇”的故事性與連貫性。

二、“囧”之精神内核

作為公路喜劇片,總是離不開一個核心——“矛盾”。

這種矛盾展露于多個人物間的外在聯系上,也暗藏在每一獨立角色的内心之中。

...

《人在囧途》的落點非常精準,以夫妻關系作為突破,伴以“春運”話題,将“公路即人生”的道理通過李成功的心理變化展現開來。

《泰囧》則顯得野心更大,徐峥在劇本裡的婚姻問題之上又加了一層對于金錢與權力的思考,而兄弟反目的橋段也為影片的主題升華做出了進一步的貢獻。

《港囧》在我看來則顯得有些可惜,明明有“倒插門+追夢”這麼好的題材卻沒有抓住,反而是在與初戀女友的感情戲中浪費了太多筆墨,更何況一位已婚男子試圖精神出軌的故事還頗有些三觀不正的意味。

...

由此看來,其實反倒是《囧媽》的落腳點最為巧妙也最接地氣,“夫妻關系”第一次化身為了輔助的支線,母子間的代溝與交際困難成了影片的主旨。

徐伊萬陰差陽錯地陪媽媽坐上了前往莫斯科的火車,在這段頗顯“尴尬”的旅途裡,母子關系時而緊張,時而舒緩,卻始終無法找到一個合适的方法共存。

...

影片中有一個片段令我印象尤為深刻。

徐伊萬在換包廂未果後,為了讓母親睡得安穩而選擇了坐在火車走廊裡休息,而母親盧小花看到後卻也因為擔心兒子而遲遲不肯入睡,最終的結果是兩人都以坐姿的方式度過了一個漫長的夜晚。

明明都在為對方考慮,但得到的結果卻難以兩全其美,甚至事倍功半,這不正是我們與父母在生活中關系的剪影麼?

但可惜,這是在那火車上近一小時的劇情裡,為數不多能突顯主題的亮點。

...

影片的轉折點在于徐伊萬的母親下車出走,我們此時明白,母子間的代溝與交際困難的鋪墊已經結束,接下來的核心問題在于母子二人将以何種方式敞開心扉,達成包容與和解。

在我看來,如果将影片以此切割為兩部分的話,後半部分的表現是優于前面的,因為上幕的喜劇更趨向于一場“鬧劇”,而下幕的溫情則至少足夠真誠。

但可惜,影片對于這種“中國式親情”的探讨實際上卻并沒有深入太多,很多可以碰撞出火花的地方卻選擇了依靠倫理道德的“綁架”來搪塞過關。換句話說,觀衆無法走進徐伊萬的内心,看不到人物的成長,也就更無法對其做出的決定産生共鳴。

...

這一點與去年上映的《銀河補習班》中對于應試教育的處理有些相似。

在那場“考生撕書”的戲裡,明明馬皓文已經通過“學生們是否真的熱愛學習”這一問題将教育體制的矛盾點推向了高潮,卻又突然話鋒一轉将重點移到了“瘋子”,也就是閻主任的兒子之上,導緻影片對于“教育體制”的思考最終也隻做到了流于表面。

...

再拿去年的奧斯卡最佳影片《綠皮書》來舉個例子,影片中最觸動我的地方在于托尼對唐的态度轉變,他從一個“扔杯子”的種族歧視者,到被唐的演奏技藝折服,再到為對方打抱不平甚至罷演,以至于最終與對方完成了彼此的接納,并邀其回家享受聖誕。

我們可以看到,幾乎托尼的每一段心理變化都有足夠的邏輯與事實進行支撐,這種對“種族歧視”問題的改觀并不是被強凹出來的,也正因如此,觀看影片的我們才會繼而對種族平權産生了新的認識與觸動。

...

而《囧媽》中對于中國式親情的讨論就明顯要刻意一些了,那所謂的從“控制”到“擺脫”再到“和解”的轉化過程也隻是靠一段往事回憶,以及“熊口逃生”和“順風熱氣球”這兩處浪漫主義描寫模糊掉了,并沒能刺到矛盾的内核。

形式上的豐富多彩也注定無法彌補内容邏輯與劇作深度上的缺憾。

我想造成這種問題的原因,與存在于徐峥導演本人心中的那層矛盾有關。

...

在《十三邀》的采訪中,徐峥曾說他很會讓自己處于一個安全區,不敢完成像李安導演那樣的“極限挑戰(有時會為了作者性完全放棄商業性)”。

如何兼顧市場與作者性始終都是個擺在電影創作者面前的難題,而至少從《囧媽》來看,徐峥對于商業感與精神訴求的結合掌控的還并不完美,5.9分的豆瓣評分便是最好的證明。

畢竟隔靴搔癢終究比不上一針見血。

本文圖片來自于網絡,加七君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