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寫寫那個拍出很多部溫暖電視劇的人,申源浩導演,和他的電視劇。

在網上看過一段關于申源浩導演的簡短采訪。

申源浩幾乎全程木着一張稍顯呆闆的“冰塊兒臉”,與主持人和觀衆都保持着一定的距離感。但在主持人提出各種問題時,他卻回答得耐心誠懇,也會時不時一臉嚴肅地幽默一下。他說話的時候并不時時看着鏡頭或者主持人,态度卻不倨傲。

我在想,這樣一張“冰塊兒臉”之下有着怎樣的豐富情感,才可以讓他拍出那一部部溫暖無比、感動無比的電視劇呢?

1975年出生于首爾的申源浩從小就有一個導演夢。考大學時,本想報考漢陽大學的影視戲劇專業,卻遭到了家人的阻撓,也許九十年代的韓國也崇尚“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信條吧。最終,成績優秀的19歲韓國少年走進了“走遍天下都不怕”的首爾大學化學系。

大學期間,他心裡那股導演夢想的小火苗并沒有熄滅。申源浩學習之餘在電影公司兼職打工。他逐漸意識到,如果當時沒有聽從父母意見報考了影視專業,或者大學畢業之後立刻追求自己的導演夢,極有可能得“喝西北風”。可這樣放棄,他又心有不甘。最後,申源浩采取了一個“曲線救國”的方法,申請與其夢想多少也算相關的工作——韓國KBS電視台。

入職韓國KBS電視台教育頻道一年後,申源浩被調到綜藝頻道,開始在綜藝節目《恐怖的空空哒》中擔任副導演。剛到綜藝頻道時,申源浩心裡是别扭的。2001年時,綜藝節目才剛剛興起不久,大衆的接受度還有限,遠沒有如今《Running Man》或《兩天一夜》般的火熱場面。且自認為“有文化”的申源浩也認為做綜藝頻道的副導演多少有些顯得“不入流”,和自己曾經設想過的導演工作相去甚遠。

不喜歡,卻也做得兢兢業業,他的節目逐漸受到歡迎,得到誇贊。後來申源浩還因執導綜藝節目《男人的資格》而一躍成為明星導演,并獲得了韓國綜藝節目導演大獎。

這一幹就是十年。

青澀的年輕人變成了資深綜藝導演,榮譽加身,卻也疲憊不堪。2011年,36歲的申源浩覺得是時候重拾自己曾經的夢想了,他決定跳槽tvN,做一次深以為自己會“搞砸”的冒險。之後便有了他和李祐汀編劇合作的第一部電視劇——《請回答,1997》(2012)。

“18歲,大人們都說,我們這個年紀的時候看到落葉也會哭泣,但當時的我們比任何大人都嚴肅、激烈、痛苦過。1997年,我們的18歲是這麼開始的。”

2012年7月, 任職電視台編輯,已經33歲的程詩源在和高中同學的聚會上與朋友們回憶起了自己燦爛炫目的高中時代,《請回答,1997》在交錯穿插的故事間漸次展開。 1997年,18歲的程詩源“學習不太行,追星第一名”。 她瘋狂迷戀當時的偶像組合H.O.T.,可以逃晚自習坐長途汽車去參加歌友會,也會給自己最喜歡的偶像寄粉絲禮物。當Tony(H.O.T.成員之一)在電視上展示粉絲禮物時,她欣喜若狂——因為展示的禮物中,有她送給自己偶像的毛絨玩具熊。當朋友質疑“那隻熊也可能是别人送的啊,一樣的毛絨玩具那麼多”時,她狡黠又得意,因為那隻玩具熊上面能看到自己制作的十字繡,那可是她逃了10天晚自習在路燈下完成的。

在詩源犯着傻氣的狂熱天真裡,在劇中不斷響起的H.O.T.音樂裡,就像《想見你》裡黃雨萱聽着耳機裡的《Last Dance》會穿越到李子維旁邊一樣,我們也會随着《Candy》、《We are the future》,《狼和羊》穿越回自己的中學時代。劇中程詩源那樣聰明鮮活的女孩兒和雲宰、俊熙,何燦那樣的男孩兒,都生動地出現在你的眼前,仿佛是你的1997裡的她們和他們。

這一部溫暖又感人的青春回憶錄播出後大獲好評。備受鼓舞的申源浩在次年拍攝了《請回答,1994》(2013),講了新村寄宿屋裡一群從外地到首爾念書的大學生的故事。

身為1994級大學生的申源浩導演拍起他的第二部電視劇來更為娴熟,在保持了與第一部相似的溫暖、幽默及懸念感之外,嵌入了更多的時代背景與當時的标志性事件。

七封與娜靜約好在三豐百貨大樓吃冷面,娜靜乘坐的公交車堵在了路上。她心裡正在着急,卻偶然瞥見馬路邊大屏幕上滾動播放的緊急新聞——三豐百貨大樓剛剛在幾分鐘前倒塌。想到七封可能被埋藏在百貨大樓坍塌的廢墟裡,娜靜在公交車上的幾分鐘變成了幾個世紀。下車後,她瘋狂跑向百貨大樓,發現了奇迹般站在馬路對面的七封。冷面店裝修停業使得七封逃過一劫,而 “奇迹之所以被稱之為奇迹,是因為它不會一次又一次地發生”,劇中“垃圾哥”病人的丈夫便沒有躲過災難。他被坍塌建築物砸壞的手表上,指針永遠停在了那天的5點57分。他隻是為了去百貨大樓的商鋪,買住院的妻子想吃的餃子——是疼痛着韓國人記憶的1995年三豐百貨大樓倒塌事故。

另外,不再被續約的棒球教練,工資被暫停發放的允真,和被公司錄取後卻再也等不到下文的雅靜,是“讓韓國從亞洲四小龍的龍變成蚯蚓”的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還有雅靜和朋友們以為會發生的“地球末日”,和因沒有發生“地球末日”而仍需努力生活的千禧年。

 如果說《請回答,1997》是滾燙青春的集體回憶,那麼《請回答,1994》則是申源浩自己的青春紀念冊。後者明顯有着更細膩的情懷,也傳遞了更深的感情。

《請回答,1994》同樣大受歡迎,申源浩便有了把這“請回答”做成系列劇的想法。于是他再次攜手李祐汀編劇,完成了“請回答”系列的第三部,也是最後一部 —— 《請回答,1988》(2015)

第三次“回答”,申源浩導演仍然異常認真,參與推敲劇中的每一個細節。即使獲得了前兩部的成功,他也并不完全自信。他将絕大部分時間投入到工作中,想要找回那“浪費”在綜藝的十年時間。然而追趕着時間的申源浩在某一刻恍然頓悟——原來經曆過的十年綜藝生涯并不是浪費,原來“所有經曆過的一切,都有其意義”,并将帶上面這句歌詞的《請不要擔心》放在了《請回答,1988》中作為插曲。

有了前兩部的經驗和積累,《請回答,1988》達到了“請回答”這一系列的巅峰,成為了當時的現象級韓劇。

德善,上有“壓制”自己的學霸姐姐寶拉,下有更為受寵的弟弟餘晖,但她沒有生活在最容易被忽視的老二的陰影裡,反而在與胡同裡另外四個小夥伴的嬉笑打鬧中成長為一個陽光少女。她會冒着被胡同裡“人見人怕”的姐姐“收拾”的風險,偷偷地用寶拉的化妝品,穿寶拉的衣服;會和閨蜜“張曼玉”和“王祖賢”讨論自己的“白馬王子”,也會和胡同裡的男孩子們搶東西吃;她會豪氣仗義的照顧生活能力差的崔澤,也會毫不畏縮地沖上前去幫助癫痫發作的同學。

崔澤,天才圍棋少年,母親去世後,本來内向的他變得更加沉默敏感。為了不讓父親操心,他顯得隐忍懂事。胡同裡的熱心鄰居們在生活上照顧他們父子,胡同裡的孩子們熱熱鬧鬧地陪着他聊天玩耍,他們都以為時間沖淡了天才少年的孤獨心事。

“你什麼時候最想念媽媽?”德善的爸爸問阿澤。

“每一天。”

正煥,撲克臉,考了第一名也不屑于和家裡人說,貌似又拽又冷血。

正煥的哥哥正峰小時候的夢想是做馬拉多納,但是他做了心髒手術,不能進行劇烈運動。正煥便在日記裡寫:“我會代替哥哥成為馬拉多納。”後來正峰看了電影《壯志淩雲》,便想成為一個飛行員,正煥于是決定報考空軍學院。

正峰在流星隕落的夜晚說:“我希望我的弟弟,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

善宇,是胡同裡“别人家的孩子”。他成績好,體育好,照顧母親,疼愛妹妹,對胡同裡的人有禮貌且熱情。但是這樣一個“别人家的孩子”卻“栽”在了胡同女王成寶拉手裡。是因為他最先捕捉到“猛虎”般的寶拉那些對家人、對胡同裡的人“細嗅薔薇”的時刻,他最珍惜寶拉那些不動聲色的溫暖。

父親的葬禮上,懂事的善宇使勁兒壓抑着自己的傷心,他擔心母親看到他哭會更加難過。

“哭吧,就是這樣的時候才哭的。沒關系,你可以哭。”寶拉給了他姐姐般的安慰。

東龍,爸爸是嚴厲的學校教導主任,媽媽是繁忙的銷售冠軍,作為胡同小夥伴裡情商最高的人,經常充當軍師。會在德善苦惱為什麼沒人喜歡她時,告訴德善“你也可以先喜歡别人啊”,也會在正煥苦惱怎樣讓情緒低落的父親重新高興時,給他指出“明路”。高情商的東龍也會情商“掉線”,他在等不到生日當天媽媽的海帶湯時離家出走,卻并沒有被工作繁忙的父母發現……

《請回答,1988》是關于他們五個人的友情故事,也不隻是他們五個人的故事。你也會記住東日、一花、美蘭、成均、善英和武成,不是因為他們作為少年們父母的身份,而是因為他們在劇中一樣有屬于自己的故事,有笑有淚,鮮活生動。申源浩導演和李祐汀編劇用盡了深情,不僅給了我們最珍貴的友情和最單純的青春悸動,也将最濃烈的親情和真摯的鄰裡情誼,在這樣一條叫做“雙門洞鳳凰堂”的胡同給出了答案。 “懷舊大師”申源浩導演用他的“請回答”系列,帶我們進行了一場盛大穿越,讓我們在他們的故事中,不僅溫習了那些已經逝去的舊時光,也讓我們了解了那個屬于韓國的黃金時代。 

然而在懷舊的同時,他也希望看過他電視劇的觀衆可以“成為更好一點的人”。

作為上有姐姐,下有弟弟的家中老二,德善時不時會受到些委屈。當家裡隻剩下兩枚雞蛋時,媽媽會帶有歉意地給德善盛一些豆子,而把雞蛋煎給姐姐寶拉和弟弟餘晖。鄰居送來一隻炸雞,德善也隻能分到雞翅,因為兩隻雞腿又給了寶拉和餘晖。德善告訴自己沒關系,要懂事。但她卻在生日又一次被安排在與姐姐同一天慶祝之後(倆人生日相差3天),忍不住崩潰大哭。粗心的爸爸成東日意識到他和妻子一直以來忽略了二女兒的感受,他便給德善單獨買了一隻很大的生日蛋糕,并向德善道歉。他會跟德善說“爸爸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是爸爸,我也是第一次當爸爸”(《請回答,1988》)。

 看着電視劇的你,有沒有想努力成為更好一點的父母呢?

正煥的媽媽美蘭有事要離開家幾天,她很擔心丈夫和兩個兒子的生活會不會“出簍子”。沒想到父子三人把自己照顧得很好,她慶幸之餘也有些失落。平時話不多又顯得又些“冷血”的正煥為了滿足媽媽那“被需要”的心理,讓哥哥正峰假裝煮面燙到手,自己也假裝找不到襪子(《請回答,1988》)。

 看着電視劇的你,有沒有想過比起被照顧,父母們有時候更想“被需要”呢?你有沒有想成為更好一點的子女呢?

休了學的喜滋滋對垃圾哥苦惱地傾訴,自己連一個愛好都沒有,也不知道自己想做什麼。“你現在才20歲呢,不知道是理所當然的”垃圾哥安慰他。“我很沒出息吧,這些年我都白過了。”喜滋滋說。“其他人也是一樣的,他們選各自的專業隻是因為成績合适,而不是因為有其他想做的事情。”(《請回答,1994》)。

 看着電視劇的你,有沒有想過成為更溫暖一點的朋友呢?

1997年,雲宰問詩源:“我和Tony同時掉河裡,你先救誰?”“你。Tony會遊泳。”詩源想了一下。

2005年,雲宰又問了同樣的問題。“你!就是你啊!先救你,然後我跟Tony一起走。”說這句話時的詩源已經和雲宰結婚。小時候互相陪伴着長大的他們,現在還互相陪伴在身邊(《請回答,1997》)。

看着電視劇的你,有沒有更多一點想守護自己愛的人,更相信一點天長地久呢?

導演給我們看那些人性波動的瞬間,和堅硬外殼下被掩蓋的溫柔。于是在那些被觸動和被溫暖的鏡頭裡,我們是真的是想“成為更好一點的人”吧。 《請回答》系列結束了,但申源浩希望人們“成為更好一點的人”的初心并沒有改變,他将他的“懷舊”目光轉向了現世的人間百态,又拍攝了《機智的監獄生活》及《機智的醫生生活》。 他在“機智的”系列裡又給我們講了什麼樣的故事呢?就留待下一篇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