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唯一一部看了影評之後才去看的電影,看完影評之後理解了拉紮羅所對标的人物,就能理解故事的悲劇性。很好玩的是,之前查了下宣教片,因為不夠有趣而作罷,随便看的電影,卻與《《聖經》強烈聯系,所以重要的不是刻闆的形式,重要的是故事載體和内核完滿。
最近的一個感悟是寫小說或者劇本是作者自己在創造世界,賦予給這個世界一個運轉的邏輯,這個邏輯放在現實世界不一定合理,但裡面的各種人物情節都要圍繞在這個邏輯周圍,自圓其說。
最精彩的片段,就是結尾的四個場景:第一個場景,從1小時40分開始,唐開始和拉紮羅一起像最開始認識時那樣嚎叫,此時唐的輪廓有點像年輕時候的自己,沒那麼胖,Stefanie再次進入這個小屋,這一次是以小孩子的模樣,房内的人都變年輕了,安東尼娅和她的兒子也變年輕了,Stefanie的母親喊她回家,把燈打開了,所有人恢複了之前的樣子,這一幕非常的魔幻,好像一下子大家都回到了在農場,雖然被奴役卻相親相愛的日子。
第二個場景,從1小時51分開始,拉紮羅被教堂的音樂所吸引,安東尼娅滿足了他的願望,一大群人走進教堂,卻被修女趕了出來,之後年輕的司琴就彈不出來音樂聲,音樂跟着拉紮羅一群人走了,這一幕非常具有神聖意味,修女就像《聖經》裡假冒為善的法利賽人,隻注重形式,卻忽略了内核,因此無法認出彌賽亞。
第三個場景,從1小時57分時,拉紮羅一個人坐在了樹底下,暫時離開了安東尼娅,開始流淚,這就像耶稣在客西馬尼園的隐喻,拉紮羅在此時也已經提前預知到了那個終将到來的結局。
第四個場景,就是整部劇的結尾,拉紮羅來到銀行,想要讨回唐所有的财物,他其實口袋裡藏的是唐以前給他的彈弓,卻被誤認為是槍,被憤怒的群衆踢倒在地,被群毆而死。
拉紮羅的犧牲,淺層意義上是為了荒誕的理由,為了拿回屬于唐的東西,即使這些财物的獲得是以一種卑鄙的方式,深層意義上,是他用自己的犧牲,來救贖所有人。無論是安東尼娅的欺詐、被奴役農民的冷漠、唐的僞善、普羅大衆内心深處的惡,每個人都自私自利,完全為自己而活,被自己心中的罪所驅使,拉紮羅卻完全不一樣,用完全的純真與聖潔,順着所有人的自私自利去行動,所以他的結局必然是悲慘的,他仿佛作為一個客體,一個容器,容納了所有人的罪,帶着這份罪死去。
電影的名稱是幸福的拉紮羅,拉紮羅的一生從普通人眼中看來,被衆人欺騙、忽視、惡劣對待,似乎難以稱得上幸福,但是他卻從始至終都保持着一顆純真的心,環境如何從不影響他的聖潔,衆人卻從被奴役之時,至回到現代社會恢複自由,徘徊在社會底層,坑蒙拐騙、艱難謀生,甚至利用他人的善意去騙取金錢,所以安東尼娅在行騙之後不想再要拉紮羅跟着她一起了,她的内心仍然存有不安,内心私欲與良知的拉扯與熬煉,豈不比拉紮羅更悲慘。
看完其實有一個疑惑,可能需要看他人的影評才可以明白,穿插其間狼這個意向的隐喻。
這個電影讓人想起另一部劇,之前在app上觀看的《The Chosen》,同樣是講聖經故事,拉紮羅借用現代社會作為背景,道出了耶稣在此時面臨的挑戰,《The Chosen》仍然是講述聖經故事,卻沒有用刻闆的方式,而是穿插了諸多的細節,刻畫了圍繞在耶稣身邊各樣人的掙紮,寫到這突然想看《賓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