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衆号:無物永駐

“風往哪個方向吹,草就往哪個方向倒。年輕的時候我也以為自己是風,可是最後遍體鱗傷,我才知道原來我們都隻是草。都想作風,一吹吹一大片草,發現人都隻能作草,帶着走的是跳不出的江湖。”


導演鈕承澤的一段話,道盡了少年初入江湖的桀骜不馴和涉入江湖後的感慨無奈。看完全片,我覺得這句話也是無數小人物面對時代大變動、大洗牌形勢下的内心獨白。

...

艋舺,不再隻是艋舺


電影中的艋舺,指的是台北那條最早的老街市。那裡有繁華的商業區、風雲際會的碼頭、煙火聚集的廟街,既保留了閩南地方文化,又保留了日據時期的殖民地文化。這樣一個“性格強烈”的街市,也是台北黑道聚集的地方。


故事在這裡發生,也在這裡結束。


蚊子是轉學來到艋舺的,就讀于當地一所三流高職學校。入學第一天,就有四、五個混混欺負他,搶走了他的雞腿。為了搶回雞腿,他二話不說上前追擊,面對衆多對手,蚊子未落下風,憑着自己的好身手在這場群架中遊刃有餘。


路過的黑幫四人組和尚、李志龍、阿伯、白猴看到蚊子的身手,決定收他入幫,就這樣,五人正式結為太子幫。太子幫秉持着“隻問意氣不問意義”的精神,憑借李志龍父親Geta的黑道地位在學校呼風喚雨。

...

看到這裡時,不少人都覺得劇情有點“非主流”,憑着一個雞腿就入了黑幫?而且很快就有了“隻問意氣不問意義”鐵打的兄弟?


我卻覺得這樣的劇情合情合理。艋舺這個地方本身就是一個充滿沖突的地方:商業發達卻還有着各種廟街供奉神位,本地黑道盤踞卻又深受閩南、日據時期文化影響。在這裡長大的少年内心,其實是孤獨的、矛盾的,他們也是想成為“風”的人,卻無時不處于更強的勢力、更隐秘的文化的影響中。


轉學來的蚊子同樣是孤獨的、矛盾的,如果他不向那幾個混混反抗,今後在艋舺這個地方隻會遭受更多欺淩;反抗的話,又難免受到皮肉之苦。


我想,四人幫也許是看到了蚊子和他們相似的地方,才選擇帶他入幫。而對這五個少年而言,艋舺不再隻是艋舺,更是成為他們相互取暖、釋放意氣的“江湖”。

喧嘩與寂靜


太子幫有福同享、有難同當、有仇必報,每天都在打打殺殺中渡過。在這樣的“快意”中,其實他們是十分青澀的、幼稚的,他們隻想揮舞着拳頭向别人證明着自己,卻沒想到他們會失手闖下大禍。


和尚為了兄弟,一人抗下了這個爛包,被Geta狠狠教訓。但Geta還是疼他們這群年輕人的,和尚痊愈後,Geta送太子幫上山習武,目的是要讓他們知道出來打拼靠的是拳頭,但不止是拳頭,還有道義。成長之後的太子幫依然憑着拳頭大殺四方,不過他們成熟了許多。

...

到這裡時,鏡頭慢了下來,也安靜了下來。無聲勝有聲,少了一些血肉模糊的殘忍鏡頭,多的是導演引導我們對這群年輕人的思考。


艋舺看似十分寂靜、一如從前,實則暗流湧動,變革一觸即發。在時代變遷之前,這群年輕人内心也有慌亂、有恐懼,但他們還是揮舞着拳頭,叛逆地與世界為敵,想在這片喧嘩中證明些什麼、樹立些什麼。在成長過程中,他們也許察覺到了暗地裡的風起雲湧,于是,他們變得成熟。而成熟意味着,同樣是揮舞着拳頭,這群年輕人的内心有所衡量、有所敬畏、有所遵循。


影片中還有一個鏡頭讓人難忘。蚊子在成人會所裡偶遇自己的同學小凝,兩人坐在床邊,蚊子問小凝“你為什麼要做妓女?”小凝不甘示弱回他:“你為什麼要做兄弟?”隔壁傳來尴尬的聲響,蚊子掏出mp3,插上耳機,和小凝一起聽了一首歌。


歌的名字是《Sound of Silence》(中文名為《寂靜之聲》)。

...

燈紅酒綠、喧嘩無比的成人街區、夾雜着肮髒和欲望房間,兩個人卻什麼都沒有發生,隻是安靜的聽完一首歌。這組鏡頭太幹淨了,幹淨得讓人不忍破壞。


小凝因為面部有胎記,幹不了别的工作,所以淪為妓女;蚊子因為隻身轉學無依無靠,所以加入黑幫尋求庇護。同是無奈的兩個人,卻在這樣喧嘩的環境下,享受了片刻寂靜,這組鏡頭使得劇情多了幾分張力。


而往往最可怕的,也正是暴風雨前的寂靜。

你以為你混的是黑道,

其實你混的是友情


起初艋舺黑幫勢力雄起靠的是拳頭、是情義,但随著台灣解嚴、經濟起飛、時代大變,拳頭已經不再是最可靠、最勇猛的武器。外幫不斷湧入艋舺,他們帶來了槍支。


在我看來,影片裡的槍支不僅僅是指輕輕一扣便可奪人性命的武器,更是暗指時代變遷過程中,種種外來勢力湧入台灣後,對台灣本土格局的巨大沖擊。


太子幫也不例外。他們沒有躲過這場沖擊,也沒有擺脫悲劇性的命運。也許,悲劇早已注定。


蚊子從小缺乏父愛,這使得他低調孤僻、偏執憐憫。太子幫教會他的道義,他要堅守到底。和尚很聰明,是太子幫裡的“識時務者”,他的叛變雖在意料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李志龍作為一個富二代、黑二代,他狂妄,卻也軟弱,父親死去後他更是一蹶不振。阿伯圓滑,不講原則,見事不好最先開溜的往往是他。白猴義氣,卻隻有一身“空義氣”,魯莽行事最終落得悲慘下場。


如此性格迥異的五個人,竟成為了兄弟,看似是導演溫暖的安排,實則是為他們“定制”的悲劇。看似形影不離的五個人,終究因為性格不同,導緻了動亂發生後各自殊途。


而即便殊途,他們仍用自己的方式守着自己所認為的兄弟情。在影片最後的那場厮殺中,太子幫相互懷疑、相互背叛、相互殘殺,他們是十足的黑道:殘忍、血腥、暴力。但他們也是十足的兄弟:他們為的隻是一場兄弟情。

...

看到這裡時,我遺憾無比。觀看之初,我為這五個少年的相遇、相知而欣喜,看到影片最後,卻又為他們殊途而行的必然命運扼腕歎息。


這五個少年是成熟的,他們試圖冷靜的在時代面前選擇出最好的出路,并勇敢的承擔了自己選擇所帶來的後果。但他們又是多麼幼稚,為了守住友情,他們甚至妄想用自己張牙舞爪的模樣去恐吓外幫,以為這才是混黑道的人該有的氣勢。然而,跨入成人的世界,友情、義氣很難仍然保持最初美好的模樣。


因此,影片最後才有了蚊子的那句獨白:你以為你混的是黑道,其實你混的是友情。

時代背景下的小人物


搏鬥厮殺,隻為稱王。時代面前,似夢一場。


艋舺本土幫派在利益誘惑下,拿起武器、聯合外幫,一步步壯大自己的實力。這與他們“隻憑雙拳打天下,遠離西方邪惡武器”的道義相悖。他們錯了嗎?我覺得沒有錯。他們隻是想稱王、想成為“風”而已,但在動蕩面前,在無法阻擋的曆史洪流面前,他們依然擺脫不了“草”的命運。


這個結論是諷刺的,也是讓人心痛的。

...

最初,太子幫“隻問意氣不問意義”的精神讓人覺得,他們不過是一群初出茅廬的桀骜小子罷了。但經曆了大大小小的事之後,這五個人依然堅守意氣、不碰槍支,想憑着自己的拳頭闖出一片天。他們想真正的幹些“大事”,他們想被時代記住。


本土幫派雖然為了守住幫派、抵禦外幫,選擇拿起槍支,但這樣的背叛,何嘗不是對幫派的堅守呢?沒有人想輸,他們不過是想成為“風”而已。


無力感油然而生。時代的洪流裹挾着人、推着人往前走,以為自己立在江湖的潮頭,卻發現江湖也隻是時代的一場安排。


在艋舺發生的故事,歸根結底是小人物的故事。這裡,有小人物的青春、掙紮和迷茫,它的格局其實很小。


但故事的背景是以70年代的台灣為依托,小人物命運的變遷其實暗示的也是台灣在時代變遷時的陣痛,反映的是“大曆史”。


繁華的商業區、風雲際會的碼頭、煙火聚集的廟街、濃郁的閩南地方文化,它們都曾是以影片中以本土幫為代表的一衆人心中的青春記憶,面對種種外來沖擊,這些本土文化和本土情懷受到破壞,就像太子幫的情義一樣——回不去了。導演并沒有通過宏大的鏡頭來展示這種變化,而是将鏡頭聚焦在小人物身上,通過記錄小人物的成長和選擇,讓我們看到時代的變遷;通過記錄艋舺的變化,讓我們看到台灣在時代變遷點上的痛與掙紮。

...

...

我想,這也正印證了導演鈕承澤對這部電影的定義:“它是一部有着黑幫背景、曆史情懷的青春動作片;這是一段青春記憶,對友誼的傷懷與讴歌,是一個時代的記憶,是一群人對夢想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