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家胖子和另外幾個朋友同時推薦了《綠皮書》,胖子跟我說現在國内和奧斯卡都同步了。昨天終于抽出來時間和生物哥看來電影,幫我頂住了時差,看完以後一覺睡到天亮。

...

如果沒有去年聖誕節的road trip,我可能還沒辦法那麼深入理解電影裡講到的那些地方。阿拉巴馬,密西西比,還有路易斯安娜州那些空氣中都能感覺到貧困的地方。電影發生在1960年代,其實離今天不到60年,60年談不上滄海桑田,身臨其境的時候,你一定能感覺到曆史的存在感。同時你也一定會感歎人類社會真的已經進步了很多。

我看了一下網上對《綠皮書》的褒貶不一,一千個人眼中有一千個哈姆萊特,大家的背景對影片會有不同的理解非常的正常。其實能把這些嚴肅的話題用一種輕松的方式表達出來還是非常難得的,世界觀和價值觀的輸出,尤其是對普羅大衆,喜聞樂見是最好的方法。

電影裡不僅刻畫了黑人社會地位的尴尬,也很好得體現了白人下層在社會中的掙紮。我們看起來白人都是一樣的,但是白人之間還有自己的區别。甚至在一個國家裡,白人和白人之間也是有分别心的。在美國這樣一個多元文化和移民的地方,英國,法國,德國的白人,天然對意大利人,拉丁裔,還有愛爾蘭人等有種鄙夷的趕腳。意大利人和拉丁裔也确實是看起來比較吵鬧和處于社會底層的那些人,呵呵,其實他們中很多人看我們(泛指亞洲人)也覺得非常吵鬧,非常low,還有覺得我們吃貓肉,等等。當然也不是所有的白人都有這麼強的刻闆印象,也不是所有的有色人種就是受害者。在長期對黑人是被迫害對象的宣傳下,包括印第安人,有些黑人會覺得自己就是應該占有特權。美國高校的招生也非常明顯,華裔的孩子分要比白人,黑人,拉美人高幾百分才有錄取的可能,而最終他們還是在自己pk。值得一提的是很多非洲裔美國人認為尼日利亞裔黑人又搶走了他們作為黑人的錄取名額,所以大家的膚色都看似一個色了,說到根本利益的時候,還是有不同。

《綠皮書》裡扮演Dr. Shirley的Mahershala Ali非常有氣質,我印象最深的場景也許和很多人不太一樣,就是當Tony選擇在外面和幾個黑人保安門童賭錢而不是進去參加高端社交活動,還理直氣壯得說哥幾個都在玩我為啥不能玩的時候,Dr. Shirley非常嚴肅地說“起碼你有選擇,他們沒有。” 這個是我最震撼的地方,那些看門的黑人無論是從膚色上還是階級上,都沒有進入會場的資格。Tony雖然有選擇,但他選擇了放棄。Dr. Shirley本來沒有選擇,他通過自己的努力,給了自己一個選擇。所以他會放棄在紐約3倍的薪酬,到深入南部來表演,為了change people's hearts,也是他的選擇。

當看到Dr. Shirley說“我不夠黑,也不夠白,也不夠男人,那我到底是誰?”生物哥突然感傷的說,我們住在美國不是美國人,也越來越覺得在中國不接地氣,我們到底是誰,我們的孩子是誰。身份的認同一直都是困擾移民後代的問題,我剛來美國的時候還對華裔挺親切,後來發現熱臉貼人家冷屁股,他們并不像我們想的一樣。現在在美國住久了,回國的時候有人覺得我們也是美國人了,開始的時候我還解釋一下,現在也懶得解釋了。至于孩子們,這個時代造就了她們,我希望她們成為一個熱愛中國,了解中國的國際人,心态和胸懷一定要開放,不然終将因狹隘被淘汰。

非常喜歡最後他在黑人飯店裡彈蕭邦,這裡不會有人judge他的膚色是否适合彈奏古典大師的作品。不過很顯然,Dr. Shirley對于經濟基礎和思維上的要求,都決定了他不會活在舒适區。

突然想到在永州參觀的柳子廟,那是為了紀念柳宗元流放永州修建的紀念館,曆代文人騷客,多有感傷柳宗元之懷才不遇。有人說,柳宗元的際遇讓柳宗元命運多舛,讓有才華的他郁郁而終。其實我倒覺得這一切也許正是因為他的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