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着寫信也不錯。

對于岩井俊二導演,隻了解她的代表作《情書》,僅此而已。而看本片的“動力”來自于近期對張子楓有很大的興趣!此片恰好是她的代表作之一,遂作為“補片單”看之。看完以後,回味了很久,我以為這部日式文藝片在大連、上海拍得很好!并沒有出現《深夜食堂》這種日式IP強行中國化的嚴重水土不服。

實話說,我是個很喜歡文藝片的普通觀衆。曾經一度沉迷于王家衛的标志性鏡頭以及對白(特别是《重慶森林》,大一時恨不得一天看一遍!)。但是随着《擺渡人》的出現,我似乎越來越看不懂王家衛了。鄙人才疏學淺,不配欣賞過于高深的片子,隻求能看懂(個大概)、有共鳴就行了。總感覺有些文藝片的角色們生活的地方和我不是在同一個星球……好在這部日本導演操刀的華語文藝片講述的内容還算是通俗易懂,而且劇情地也在我的家鄉,這也讓我對于片中很多的元素、經曆、内容有種親切感。

殡儀館

...
東北的街道

...
郵筒

...
上海

講回電影的内容,本片大緻講述的也就是幾個孩子與長輩共同探索愛情往事的故事。他喜歡她姐姐,她喜歡他,他和她姐姐沒能在一起,她姐姐去世了,隻留下他在牽挂她;簡單易懂,不會脫離現實生活。

...

...

...

...

盡管我一直沒get到周迅的美麗,但她在此片中的演技我是很佩服的!在同學會上欲言又止的尴尬、回到家中和丈夫的争執、和自己喜歡過的男生通信……每一件事上不同的表現都拿捏的很準确。因為我在生活中仍保持寫信/郵件的習慣,所以對于片中出現的寫信、拆信、讀信的鏡頭也是深有體會!“試着寫信也不錯”,這一句對白看似輕描淡寫卻也寫出了我之所以堅持寫信的心聲。不是為了故作深沉,也不是為了硬裝文藝青年,最初的出發點很簡單——我發現上大學以後提筆忘字了……上大學以後有個足夠的時間玩手機,可是當我完成課後作業時,竟然發現自己忘了很多常用字。我想了一會兒,總不能以後隻會打字吧?再看看自己的字迹,也越發潦草了,我覺得這不是一個好的兆頭,于是就決定再撿起筆寫字。我和家人約定,一個月寫一封信寄往家中;家人們也盡力配合,一個月回一次。有趣的是,這個習慣被堅持了下來,從大一到畢業,就這麼寫了下去。時間久了,家人們會把各自想對我說的分别寫在信紙上,最後塞進一個信封中寄給我,所以每次收到信都是塞得滿滿當當的。通過書信,我和家裡人修複了中學時期産生的情感裂縫,而父母有時候對我、對家中有些事産生的不同看法也可以分别與我私下交流,不必急于在電話、微信中講出個結論。另外,在學校時,同幾位同學建立了一種“見面可以聊,書信也可以,别加QQ、微信”的關系,就這樣,“筆友”成了我的社交關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也讓我的社交更加輕松,因為不用擔心加微信會變得日漸冷淡……如同影片中的之華與尹川,倘若兩個人在微信上每天balabala聊得個熱火朝天,那還會不會有之後的交集?不一定吧,若不是這個神秘感,怕是早就删好友了。所以,在社交軟件越來越“無間道”的21世紀,這份神秘感對于有心裡話的人來說,還真是别有一番滋味呢。

...

...

...

...

...

...

...
這太日式了

...
心疼ing

當然了,除此之外,其他角色也不是沒有特點。由張子楓飾演的兒時之華與周迅飾演的成年之華銜接的很妙;鄧恩熙把之南的青春、憂郁也表現的很自然;吳彥姝飾演的之華婆婆用一段老年溫情讓片中的冬天多了一些溫暖……不過胡歌飾演的張超,我個人覺得很是出戲,而且張超那個角色真的可以有那種自省能力?還有杜江的那個角色,難道沒有暴力傾向?他才是更像張超,好伐?!當然,我是不知道導演是咋安排的……

...
本片第一大敗筆!

...

在短評區看到的這條評論很是讓我心動,這也讓我把2021年的第一封信果斷寄了出去!在信紙上寫下了“你好”,我覺得有情/緣人,還是有話說的。

...

...
對對對,面對就是喽!

...
謝天謝地沒有“見光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