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無物永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集中營的哨聲一響,什穆爾馬上起身,推起那輛笨重的手推車朝集合的地方跑去,邊跑邊回頭和布魯諾道别。寬寬大大的藍色條紋“睡衣”挂在什穆爾羸弱的身軀上,上衣甚至長到了大腿。他腳上那雙舊靴子也很大,跑起來深一腳淺一腳,生怕他一不小心就跌一跤。

如果要說整部影片最觸動我的地方,不是結局部分兩個小男孩被陰差陽錯地關進傾倒毒氣的封閉房間而後慘死,也不是德軍對猶太人的施暴,而是上面的這個場景,什穆爾聽到集合的哨聲後緊張地跑開時留下的那個動态的背影。無限心酸。

...

...

...

《穿條紋睡衣的男孩》是一部以一個納粹軍官的八歲兒子視角,再現二戰時期德軍屠戮猶太民族的電影。

因為上級下達給爸爸的一紙調令,布魯諾一家從柏林搬遷至鄉下的一座官邸中生活,而在他們居所的不遠處正是關押猶太人的集中營。

愛探險的男主角布魯諾厭倦了整日隻能待在家裡的無聊生活。終于有一天,他在後院發現了一扇可以逃跑的窗戶。就這樣,他偷偷溜出家門,一路奔跑,歡脫而自由,穿過叢林和小溪,最後來到了集中營的鐵絲網外面,并在這裡結識了猶太小孩什穆爾。兩人馬上成了好朋友。他們總是隔着鐵絲網一起聊天、下棋,布魯諾經常偷家裡的吃食帶給什穆爾,天真的布魯諾還邀請什穆爾去他家裡做客。

...

...

...

有一天,什穆爾的爸爸不見了,他們并不知道爸爸已經被關進毒氣室死掉了。布魯諾說他可以幫助什穆爾一起找到爸爸,于是兩人開始制定幫助布魯諾進入集中營的計劃,而悲劇早就醞釀在這一步步的環節之中,并在盡頭等待他們了。

我還是隻相信我的眼睛

這部影片以一個八歲孩童的視角展現二戰縮影,殘暴與純真,屠戮與友誼,慘無人道與人性本善,兵刃相見與赤誠熱烈。對比之下形成強烈的沖擊力,強化了影片想要表達的批判戰争、追求和平等一系列個中意味。

一個八歲孩童的眼睛裡看到的是一個黑白分明的世界。正如片首放出的約翰·貝哲曼說的那句話——“在黑暗的理性到來之前,用以丈量童年的是聽覺、嗅覺以及視覺。”

...

在布魯諾看來,一個實習醫生最後變成削土豆的,隻是因為他醫術還不夠高明;兩個同齡的男孩就可以做朋友,不應該有其他阻礙;猶太人被拉去造房子,隻是因為他們是優秀的工人;集中營外面的鐵絲網,隻是為了防止動物跑出來……

...

布魯諾不懂時政,他畢竟是個孩子,讀過的書僅僅是探險一類的童話故事。正因如此,他的觀念還是獨立的,保有最原生的善良,他還沒有受到任何政治家的刻意誘導和别有用心者誇大其詞甚至無中生有的論調的影響,沒有被大人們強烈到扭曲的征服欲所蒙昧雙眼。

更為可貴的一點是,在他的爸爸和家庭教師對他灌輸“猶太人是邪惡魔鬼”這類觀念時,他想到他在這裡唯一的朋友什穆爾就是猶太人,在什穆爾的臉上和身影裡,布魯諾并沒有看到大人們所謂的邪惡,他最終隻相信自己所看到的。雖然嘴上沒有頂撞,但是幽幽的湖藍色眼睛裡透射出他的執拗,他始終都保有自己的獨立思想。

...

...

...

...

正如影片中的一個細節鏡頭所展現的那樣——布魯諾抓起地上的石塊朝鐵絲網砸過去,看似隻是無心的玩耍,其實反映了他對于原生的自我态度的捍衛與表達。不被錯誤的信息誤導,不被人雲亦雲覆蓋思考,堅持對于非正義的抵抗,這些都是難能可貴的。

反觀當下,互聯網這個平台給太多的人提供了發聲的機會,所以網絡上總是充斥着各種各樣或真或假的論調。也總有那麼一部分人甘願充當輿論的道友,對于某些言論不加判斷地相信并廣為傳播。他們在無意中成為别有用心者的幫兇,沉重的事情被他們輕浮地揚起,受害者最終慘死于鞭刑,而每個人都是幫助遞鞭子的那個人。

線上盲從的趣味将投機變現

嗤笑着圍觀去或熱血地倒下

漠然地前行 在大醉後出走

手持公平的油桶苟且而沉默

在最迎合的部分言笑不由己

僞善地蓋被吧或幽默地行兇

将時代分食成油膩的糖果

捧殺偶像果腹或與先哲談情

縱欲地吟唱後埋下頭解渴

這裡急需一些更庸常的刺激

陳鴻宇的《濃煙下》隐晦而諷刺地唱出了這個時代裡幽默“行兇者”的常态。究其原因,還是人們缺乏自己的認知和觀念,一個人沒有見識和堅守,就會容易被牽着鼻子走,成為野心家手裡的提線木偶。不論在何種情勢下,即使與主流背道而馳,我們也要保持發掘真理的秉性,正像布魯諾一樣。

友誼無界,愛無界

“一雙肉眼生于額下,平視或仰視的時候,常常覺得自己看見的是人。俯視的時候,則常常覺得自己看見的是動物、是牲口。”

Priest在他的作品《默讀》中如是寫。

布魯諾的另一點可貴品質在于,他能夠平等地看待雖然和自己相去甚遠的、衣着破爛沒有自由的什穆爾。這份平視造就了彼此尊重,也因此使他們的友誼健康而真誠。

在片尾,布魯諾和什穆爾陰差陽錯地被夾在一群成年男性之中,來到了一個封閉的房間。門關上後,房頂上開的一個洞成了黑暗中唯一的光源。然後就看到一雙戴着手套的手開始從洞口傾倒粉末,黑色粉末在光影交錯中傾瀉而下,而後封蓋。

在最後一線光亮被黑暗吞噬之前,鏡頭打到布魯諾和什穆爾握緊的兩隻小手上。那一刻想到了這樣一句話“Yesterday I saw a lion kiss a deer.”獅子與鹿尚可跨越物種隔離成全愛情,布魯諾與什穆爾也可以不顧種族界限成就友誼。

...

贖罪與彌補是清醒者的行為

二戰是人類史上空前絕後的人性災難。那片曾經灑過猶太民族血淚的土地,有過猶太人的掙紮,同樣也有過勇敢背棄國家的錯誤指令、隻追逐自我内心所堅守的人道主義的德國人民的掙紮。

與該部影片同背景的《辛德勒的名單》,以點帶面地還原了無數像辛德勒一樣,明白人道主義大于軍國主義這一道理的德國人民,在掙紮之下做出的正确選擇。他們不是違背國家意志的叛徒,而是在為自己的民族贖罪。就好像一個老來無力的母親阻止不了兒子的胡作非為,她就隻能一邊接受着兒子偷盜來的珠寶,一邊以兒子的名義做着慈善工作。

贖罪與彌補是清醒者的行為。這部影片中,布魯諾的媽媽和奶奶都是反對屠殺猶太人的,但那個時代下,女性的力量實在太微小了。男人們的征服欲已經使他們到了喪心病狂的地步,他們把自己的獸性宣洩到猶太俘虜身上,還自欺欺人地将這種非人的屠戮冠以為了祖國的強盛的名義。戰争的殘酷已經把德國軍人變得麻木。轟隆的槍炮聲把他們越發貧瘠的人性炸得一絲不剩,變成了雙目通紅的殺人機器。而隻有不參政的女人才能保持清醒,堅守住生而為人最原生的善念。

...

戰争是一把沒有刀柄的雙刃劍,受傷的絕不僅僅隻有猶太人。納粹手握這柄劍去屠殺猶太人,最後自己的雙手也會筋骨寸斷、鮮血淋漓。越是使勁越是兇狠,對于自我的傷害也越大。

就好比影片中德國軍官親自指揮設計建造的集中營,最後成了自己親生兒子的喪命之地、葬身之所。布魯諾第一次看到煙囪裡冒出濃煙,從秋千上摔下來傷了膝蓋。最後一次看到濃煙,已經成了那濃煙的一部分。布魯諾的命運就是他的爸爸惡行的代價。天地輪回,善惡有償。命運終會以你意想不到的形式回報你的善與惡。如果在一條錯誤的道路上走的太遠,很多事情就會來不及挽回。

銘記曆史的重要性不在于銘記仇恨,而在于銘記教訓。如今大同天下的局勢是人類一步一個腳印自己走出來的。春秋代序,人們不斷摸索、試錯、改變、嘗試、進步。“愛與和平”的永恒主題深潛入大地,等級的鴻溝慢慢縮小,龜裂的人情開始粘合。為了避免重蹈人性災難的覆轍,我們必須謹記來時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