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無物永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提到《穿普拉達的女王》,想必很多人的反應都是“女生穿衣搭配的經典教科書”或者“珠光寶氣的時尚界近距離展示”。

實際上,如果僅僅是這樣,這部十四年前的“廣告片”也不會在豆瓣獲得五十萬+人次的評分後,仍然保持8.1的較高評分了。

那麼,今天我們不談時尚,隻談職場。

...

你是否具有足夠的專業素養


劇情伊始,便是剛剛從大學畢業的安迪,陰差陽錯進入了一家頂級時裝雜志《天橋》給總編米蘭達當助手。但這份“女生都會為之發瘋”的工作,安迪卻并不感興趣,她更希望成為一名記者,“我不會一直留在時尚界,我不會因為這份工作改變自己”。

她抱着得過且過的工作态度,穿着露出襯衫一角的寬松臃腫的藍色毛衣,顔色灰暗的格裙下搭配着黑色的褲襪和低跟的普通皮鞋,并謝絕了同事拿來的高跟鞋。直到進行新品服飾選拔時,負責人拿着兩條腰帶,前來詢問米蘭達的意見。而笑出聲的安迪面對同事們聚集的目光,說出了心裡話:“你知道,這兩條腰帶對我而言幾乎一模一樣。”

...

對于大多數人來說,看起來隻有頭部不同的兩條腰帶或許沒有任何意義,但是對于處于時尚前沿的業内人士而言,這不僅是無知的體現,更是對本職工作的松懈。一向尖酸刻薄的米蘭達即刻駁斥了安迪:

“你挑了那件藍色的條紋毛衣,你以為你是按自己的意思認真地選出這件衣服。但是,首先你不明白那件衣服不是藍色也不是青綠色或琉璃色,實際上它是天藍色的,而你從沒搞清這個事實。”

“而實際上你也不知道,從2002年Oscar de la Rent的發布會第一次出現了天藍色禮服,然後我記得,伊夫·聖·朗洛也随之展示了天藍色的軍服系列,很快的,天藍色就出現在随後的8個設計師的發布會裡。然後,它就風行于全世界各大高級賣場,最後大面積流行到街頭,然後就看到你在廉價的賣場裡買了它。事實上,這種天藍色,耗費了上百萬美元的資本還涉及到了無數崗位的工作,還有為之付出的難以計算的心血……”

“你覺得你穿的這件衣服是你自己選擇的,以為你和時尚産業毫無關系,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的,你穿的衣服就是這間屋子裡的人替你選的,就是從這一堆玩意兒裡。”

...

米蘭達的這段斥責堪稱全劇的經典一幕。這讓觀衆們從一開始對安迪“不染鉛華”的支持中清醒過來,意識到安迪其實是帶着有色眼鏡來看待自己的本職工作。倘若安迪選擇了做記者,也許她依然需要為了工作改變自己的着裝習慣,那為什麼僅僅是因為“時尚工作”就要拒絕自己的改變呢?這不僅是對工作負責,也是對自己人生選擇的負責。

而真正促使安迪轉變思想的事件,是她在有飓風的時候沒有找到飛機把米蘭達從邁阿密送回紐約,被米蘭達失望的斥責。流着淚的安迪去找前輩奈傑爾抱怨,卻得到了不近人情的回複,“安迪,現實點,你根本沒有努力,你在抱怨……你不知道這裡員工的艱辛,更糟糕的是,你根本不在乎。在這裡,更多人是熱愛這份工作,而你是被迫的。你還抱怨她為什麼不親吻你的額頭,每天給你的作業批個金色五角星。”

被前輩點醒的安迪,終于明白了這份工作的神聖與重要性。她開始減肥、學會搭配、努力滿足上司的所有要求,真正的融入了這個圈子,甚至做的比米蘭達要求的還要完善優秀,以至于當她問米蘭達是否還有别的要求時,連挑剔的米蘭達也隻能回答一句“That’s all (就這些吧)”。

...

無論安迪後期是否決定繼續留在時尚行業,如何平衡事業與情感的比重,她已經成為了一個專業性的職場人,從一個連品牌名都需要對方拼寫出來的小白,成長為熟悉所有重要設計師攝影師服裝師甚至高端餐廳的熟手,這不是由華美的項鍊手镯和高級定制的名牌禮服帶來的,而是她一次次被同事譏諷和上司指責後用無數的淚水和汗水換來的職場素質與能力,這才是《天橋》雜志對安迪真正珍貴的指導與培養。

一萬個小時


在片中,安迪曾經和前輩奈傑爾抱怨自己缺乏自由的時間,“我的個人生活岌岌可危。”而奈傑爾回答道:“彼此彼此,親愛的,這說明你的工作開始步入正軌了。等你的個人生活化為烏有的時候,記得通知我一聲,這說明你要被提升了。”這樣的語句當然有過度偏激之嫌,但我們必須承認,拼搏事業确實需要長時間的投入。

作家格拉德威爾在《異類》一書中指出了“一萬小時定律”:“人們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資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續不斷的努力。1萬小時的錘煉是任何人從平凡變成世界級大師的必要條件。”如果每天工作八個小時,一周工作五天,那麼成為一個領域的專家至少需要五年。

可以想象,将畢生精力都投入到工作上的米蘭達,具有多麼精準的眼光和高端的專業水平。

...

我們可以指責她過于冷酷無情,面對新來的助手咄咄逼人,利用昔日同事後毫無愧疚;可以指責她永遠把工作擺在第一位而忽略了感情的經營;可以指責她在團隊前流露出的獨裁氣質以及有時的任性之舉。

但我們永遠也無法否認米蘭達的專業性。港台地區把片名中的“女王”一詞替換為“惡魔”,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了米蘭達幾近于“不瘋魔,不成活”的登峰造極的态度和行為。她決定把事業放在人生的第一位,去追求時尚行業的頂級。所以就算她一句話就放棄三十萬美元的庫存商品,一個表情就讓設計師更換了全部的服裝方案,卻始終是巴黎時裝秀的焦點人物,始終擁有願與她共進退的一流頂尖團隊。

因為任何業内人士都承認米蘭達對時尚的熱愛和造詣,承認她獨一無二的業内地位,承認她具有的專業能力足以作為業界的領頭羊,她是這個行業最優秀的人,是時尚潮流的掌門人。

初衷是否值得,隻有你才能判斷


但是安迪沒有成為下一個米蘭達。

她擁有不錯的天賦,也擁有最好的培養環境。但是她缺少重要的一點——熱愛。

在影片的最後,米蘭達對安迪說:“我在你身上看到很多與我相似的地方,你能看透别人的想法和需要,你會為自己做出選擇……别傻了,每一個人都想過這種生活。”而這句話才是真正的點醒了安迪。

...

在安迪剛剛入職時,在米蘭達面前,安迪直言不諱:“我來紐約想成為一名記者。”她曾經擔任《西北日報》主編、獲得全國大學記者競賽的頭名、連續揭露校工團的不法剝削……很顯然,初期的安迪更希望成為一名記者。而在最後,聽到米蘭達定論的安迪灑脫地扔掉了手機,決定辭職。她選擇用一支筆去書寫世界,而不是用珠寶首飾來裝點美麗。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安迪最後的選擇,認為安迪應當堅持下去,她已經經受了重重考驗:上司的苛刻、同事的嘲諷、朋友的離開……曆經千辛萬苦才成為了米蘭達的首席助手,就這樣放棄,值得嗎,僅僅為了所謂的回歸初心?

還有人認為,初衷是可以改變的,安迪就算一開始對時尚行業不感興趣,也可以在任職的過程中改變自己的态度,培養自己對一個行業的熱愛,這并不是違背初衷。

這樣的想法可以理解。但是,我們都不是安迪。

對于安迪來說,做記者比做助手更讓她感到快樂,那麼這個選擇對于她來說就是值得的。我們從自己的立場出發,去判斷安迪的選擇是否妥當,不由讓人想到中國古代那個著名的反問:“子非魚,安知魚之樂?”

...

...

安迪和米蘭達要比我們大部分人清醒得多。米蘭達選擇放棄一切的工作,她不後悔。而安迪不願意接受時尚界黑暗的部分,所以她選擇去做記者,她也不後悔。這當然具有影視作品的理想化色彩,但是這又何嘗不是現實中的我們想做而做不到的事情呢。我們一方面希望獲得豐厚的收入和優越的地位,一方面又希望去追求自己的夢想。在很多情況下,這都是無法兼顧的,但是我們往往又缺乏足夠的果斷和魄力。于是我們反複猶豫,承受煎熬,這才是我們很多痛苦的根源。

《穿普拉達的女王》這部電影,上映已有十四年,但依然為人津津樂道。它展示出的不僅僅是裡面美輪美奂的場景,珠光寶氣的道具,剪裁得體的服飾,更是對待一份職業的正确态度,專業性對于職場新人的重要,以及回歸初心的美好期待。

除去時尚元素,值得我們仔細學習的,還有很多。而影片自身也是一個典型範例——影片中的穿搭能夠在十四年後仍然經久不衰,這部“廣告片”電影的專業性,恐怕也沒有人會懷疑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