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空白的旅行記錄本——電影《白日夢想家》影評

                                    韋謀

              (1)簡介

    《白日夢想家》是2013年的一部高分力作。影片主旨立意積極向上,通過主角人物沃特的轉變,讓人思考是否應該跳出溫暖的室内,冒險去感受外面的風雨,身臨其境地感受生活。

      影片中給我們展示的大量的美麗風景,有幹淨整潔的格陵蘭島,有火山噴發的冰島,有人煙稀少但幹淨舒适的公路,有波瀾洶湧的海面,鐵鏽斑斑、擁擠而溫暖的漁船,還有殘雪消融、枯草蒼勁的山脊,美景十足,給人視覺上的享受大餐。片中還有《Step out》、《Stay alive》、《Far away》等插曲,美妙音樂令人耳目一新、心曠神怡,伴随音樂輕松地品電影。

      有意思的是,奧斯卡影帝西恩.潘(Sean Penn)在影片重飾演的配角,正好是名為西恩的神出鬼沒的攝影師。

                (2)生活的枷鎖

      作為一個平淡無奇甚至是無聊、沉悶的人,是如何打破生活的牢籠、出去冒險,尋找生活的真谛,在沃特買了去格陵蘭島的機票、辦了加急護照那一刻,他邁出了第一步。沖上醉醺醺駕駛員的飛機、跳入有鲨魚的海面、在冰島高速公路上溜滑闆、獨自攀登喜馬拉雅山,雖然他走出的每一步都是被迫的,但他畢竟突破了自我,變成了一個敢于冒險的人。

      和沃特一樣,我們不能夠任由自己内心的束縛,抛棄現有的工作,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工作、家庭、經濟條件的種種限制,綁住了我們想要飛行的翅膀。 

      42歲的沃特是《生活》雜志的的底片經理,在這裡默默無聞地工作了16年,過着波瀾不驚、單調無味的日子。他是一個安于現狀的公司職員,愛發呆,做着各種各樣光怪陸離、怪誕離奇的白日夢。

      其實,沃特是我們大多數人的一個縮影。我們和沃特一樣每天重複着自己的工作,沒有機會、也沒有勇氣抛開工作、去尋找自己心裡的生活。我們懷有各種各樣的夢想,卻常常因為生活的困阻,沒有機會實現。我也曾經做過很多白日夢,夢見自己在寂靜的舞台上深情彈唱自己原創的歌曲,夢見我大汗淋漓、甩開身後對手而沖過賽場的終點線,夢見我身為百夫長,率士卒在寒冷的邊境上捍衛家國的尊嚴……然後,一切都隻是年少時的夢想,随着客觀條件的種種限制,生活的壓力逼迫我們成為各行各業的各種崗位上的人員。

      關于旅行,沃特有一本父親送的歐洲旅行記錄本,幾十年後它仍然是空白的。我也曾經有過旅行之夢,去北歐的瑞典感受維京人留下的豪邁氣息,去羅馬角鬥場體驗曾經的盛世和衰敗,去耶路撒冷看看朝聖之路,去四川色達感受生命的消亡和靈魂的洗禮。但我一直沒有一個迫使自己上路的客觀理由。

      沃特平淡如水的日子被打破于他生日那天。公司面臨着被其他公司并購,人員方面會進行大幅度裁員。沃特為了《生活》雜志最後一期的封面圖片的底片,

                (3)西恩

      影片通過大量的側面描寫,已經給遲遲未出場的攝影師西恩賦予了豐滿的人物形象。西恩是個瘋狂、執着的攝影專家,他性格古怪,雖然在攝影行業享有盛譽,但為人低調,不搞社交,不阿谀奉承權貴,西恩隻沉醉于自己對攝影的熱愛和癫狂之中。

      影片中有提到,西恩不使用手機來聯系。而且他堅持使用膠片來拍攝照片,古闆而守舊。這樣古怪的一個人,似乎難以融入現代社會中吧!然而在沃特的“尋找西恩”的一系列行程中,透露出西恩并不是一個高傲自負的人,相反,他不擺架子,平易近人,與酗酒的飛機駕駛員、格陵蘭島旅館的老闆、厄基斯納克号漁船的漁民、阿富汗的村民都有着很融洽的關系,他常常教人拍照、送蛋糕給漁民、拜訪一些他尊重的老太太并誇贊她們的廚藝。

      影片還提到,西恩雖然與《生活》雜志有着生意上的往來,但他卻從不與《生活》雜志公司的高層有聯系,他反而與《生活》雜志公司裡的沃特這樣的職員保持着電話、電子郵件、郵寄等方式的溝通聯系。

      一句話,這位為攝影而癫狂的攝影師,他為自己而活,為攝影而努力。

      在冰島的艾雅法拉火山爆發時,沃特看見西恩站在飛向火山爆發口的雙翼飛機頂上進行拍攝工作。這是個瘋狂無比的藝術家。在大量的襯托之後,沃特走在喜馬拉雅山的雪地裡打電話時突然偶遇了這位傳奇人物西恩,西恩隻是平靜地說了句:“兄弟,小聲點,我在工作呢。”

      當沃特問到在看見雪豹最美麗的一刻你在做什麼,西恩平靜地說:“最美的那一刻我不會拍攝的,我不會讓攝像機影響我欣賞美。”經典至極!享受大自然的美麗,而并不是拍照下來以向他人證明。我有一個朋友,旅行時從來不帶相機,他說:“我是去懸賞希臘的文化,而不是向别人證明我去過希臘。”此言不虛。你是為了享受北京的美味烤鴨而走進這家店,不是為了向别人證明你吃過北京烤鴨。

                (4)第25号底片

      影片中,關于西恩寄來的第25号膠片底片,影片花費了大量篇幅,因為是《生活》雜志社瀕臨倒閉的最後一期刊物,西恩提議采用他的第25号底片作品作為雜志的封面,聲稱是他最好的照片。西恩把底片寄給了沃特。

      然而,沃特等人卻找不到了第25号底片。從此,沃特踏上了滿世界尋找西恩的旅程。關于這張“史上最美照片”是什麼内容,影片可以說是完完全全吊足了觀衆的胃口。因為底片已經遺失了,照片是何内容已經無人得知。

      在喜馬拉雅山上見到西恩時,沃特說遺失了底片,西恩說:“那真是太遺憾了,那是最美的一張照片”。問及照片是什麼内容,西恩笑着說:“是無比美麗的雪豹。”

      在沃特失而複得得到底片後,他交到了驕傲的公司并購過渡期經理泰德面前。此時沃特已經得知自己被解雇,但尋回了第25号底片,千辛萬苦地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他也無心再關心底片的内容。

      在雜志最後一期出版後,沃特和謝麗爾發現雜志的封面是沃特。這一刻,答案終于揭曉。照片上,木讷的沃特坐在《生活》雜志公司門前的廣場上,在來往熙攘的人群裡專注地對比分析一版底片,他處于忘我的欣賞狀态之中。

      謝麗爾問沃特要不要買一份雜志,沃特拒絕了。此時,沃特的做法映襯了西恩的說法: 最美麗的一刻,不需要刻意去保存以證明,曾經有過最美麗的一刻,足矣。

              (5)錢包

      在《生活》雜志公司即将倒閉之時,西恩給沃特寄來了一些底片和一個錢夾,聲稱第25号底片是最美的,建議用于雜志最後一期的封面。然而,沃特和同事發現唯獨缺少了第25号底片。

      在沃特心灰意冷回到家時,他把錢夾裡自己的名片取出,把錢夾順手扔到了垃圾桶裡。

      而在喜馬拉雅山上問了西恩,沃特才得知第25号底片就在錢夾裡。因為第25号底片最重要,所以西恩特意不把它和其他底片放在一起,還用錢夾來放好它。錢夾起的作用是包裝、點綴第25号底片。錢夾隻是一個載體而已。

      還好沃特的母親細心,她把沃特扔掉的錢夾撿了起來。故事得以延續。

              (6)鋼琴

      鋼琴是沃特的父親送給母親的禮物,是感情的寄托和象征。沃特甯可因為存放鋼琴而另外租大公寓,也不願意将它出售。

      沃特無意中發現其他底片上的弧線輪廓以及鋼琴扶手的那個小缺口,得知西恩曾經來家裡拜訪過他。沃特母親還用西恩的相機拍攝了這台鋼琴。

      可以說,這台鋼琴存在的意義就是為了說明西恩曾經來家裡拜訪過沃特,并贊賞了沃特母親的蛋糕,稱可用以向阿富汗軍閥的守衛軍人示好。後來沃特從阿富汗攀登喜馬拉雅山也采用了西恩的這個賄賂招數。

                (7)愛情

      沃特暗戀新來的女同事謝麗爾,但他沒有勇氣向她表白,隻能通過社交網站去和她互動。這就是為什麼連給她發一個笑臉表情,他都一再猶豫不定,畢竟是同事,如果失敗了以後可能會很尴尬。

      沃特在冰島時用橡皮人和三個當地小孩換了一副滑闆,因為謝麗爾的兒子喜歡玩滑闆。沃特最終赢得了愛情。然而,這并不是該部影片的重點。

              (8)轉變

      影片中的轉變内容主要來自沃特。他從一個每天記賬、沖洗膠片、發呆做夢的無聊之人,變成了一個富有冒險精神和挑戰自我的勇敢者,矮小瘦弱的身軀裡填滿了沖勁。這與《生活》雜志的座右銘是相符的——“沖破艱阻、身臨其境、感受生活”。

      影片最後,謝麗爾、沃特都退出了社交網絡。與其在網絡中尋找方向,不如好好珍惜和享受真實的世界。

      沃特從阿富汗回到洛杉矶時被警方拘捕,所以社交網絡的聯系人托德.馬哈終于有了出場亮相的機會。影片借用托德之口,對沃特說:“其實我以為你是個很無聊的人,但你就像印第安納瓊斯一樣喜歡冒險,敢于面對困難和挑戰。”我都忍不住插嘴進去說:“對!他就是那個木讷、發呆做夢的人!”

      但沃特已經成功地改變了他的性格和眼界。這正是影片帶給我們的主旨。

...

圖片發自簡書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