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無物永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今天給大家介紹一檔節目,名字是《不好說特想聽》。

這個節目主要是給父母和孩子之間一個談話溝通的機會。

節目裡講了很多中國父母和子女之間一些常見的矛盾,代溝和不理解。

節目的主人公叫天天。

天天今年二十七歲,是一名時尚公關。

...

而這位就是天天的母親,邢女士。

...

到底邢女士和天天之間有什麼矛盾,能令一個事業有成的大男人,對着媽媽臨近崩潰?

“我沒有門鎖的。”

“我在洗澡的時候,你直接就進了。”

“我小時候寫過日記,你一定要看。”

“你跟蹤我。”

以上的這些話,都是是天天對于媽媽的“控訴”。

這種沒有隐私的生活,其實也是很多中國家庭的常态。

我們往往稱這種家長為“直升機家長”(Helicopter parents)。

...

直升機家長這個概念最早出現在海姆·吉納特1969年的書《父母和青少年》中。

顧名思義,直升機家長就是會像直升機一樣一直盤旋在孩子的生活上空,時刻監視着孩子的一舉一動。

從小開始,這些家長就會把自己的寶寶照顧得無微不至。他們大多是中産或以上的家庭,有條件,也有能力去為孩子們提供“最好的”。

從洗臉刷牙到穿衣綁鞋帶,都由家長一手包辦,生怕孩子有什麼磕磕碰碰,影響未來。

也因此導緻了越來越多的新世代的小朋友喪失自理和抗壓的能力。

來看一個典型的例子。

7月24号,長沙一名女子讓自己孩子在公交車上練吊環,經過司機勸谕後仍不改,甚至倒罵司機一頓。

在媽媽怼公交車司機,甚至打電話投訴的時候,穿着小學校服的孩子就縮在椅子上,無助地捂住了耳朵。

...

其實家長一直以為這種教育方式是在對孩子好,以為自己這樣做就是盡到了母親的責任,但其實他們從來沒想過孩子是什麼感受。

其實孩子不是沒有能力去做這些,隻是家長從來沒有給過機會。

在孩子還沒有嘗試過的時候,心裡就下了結論——

你沒有能力,而我作為媽媽,我要幫助你。

“我把最好的都給你了。”

“天底下有哪個母親不愛自己的孩子?”

“我是為了你好。”

每當母親說出這種話的時候,我們作為孩子的,總是難以反駁。

一旦說出自己的想法,要麼就是被扯開話題,要麼媽媽就會罵你不孝。

久而久之,在現實的千錘百煉之下,我們也就失去了反抗的欲望和能力。

即使大了,也隻會永遠活在媽媽的掌控之下,成長為一個媽媽希望你做的人。

中國以孝為先的精神在社會的發展中,漸漸萌生出了一種以愛為名的道德綁架。

這種道德綁架在小時候還好,頂多就是被同學嘲笑啥都不會幹。但随着人的成長,随着價值觀的逐漸形成,就會感到極其壓抑。

“為什麼别人的爸媽跟我不一樣?”

“為什麼他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

就連我,作者自己,小時候心裡也問過這樣的問題。

但是得不到答案。

讓我們回到《不好說特想聽》的節目中。

面對天天的“控訴”,邢女士隻說了一句話:

...

看到這裡,我隻剩下沉默。

有人可能會說,都是第一次為人父母,肯定有做的不對的地方,很正常。

但這種不正确的教育方法,嚴重到可以把整個人的生活毀掉。

很多家長都抱着一種望子成龍的想法。覺得自己人生閱曆比你多,聽自己的準沒錯。

于是就把自己的想法強加于孩子身上。

甚至有些人覺得孩子需要獨立自強,成年了就不用管他了。

但殊不知,孩子心中渴望的正正是這樣一種母愛。

每個人的成長階段都需要陪伴,在家人的保護下,或許碰碰撞撞,又或許暢順無憂地長大。

一旦在社會上漂泊的時候實在支撐不下去了,回到家,可能隻想要一個溫暖的懷抱,就能好好洗把臉,繼續去打天下。

都是成年人,我知道自己做的不好,知道自己該怎麼去改善,但很多時候,差的隻是一個讓我能堅持下去的信念。

而這種信念,正是很多家庭所缺乏的。

說了那麼多,在家長的心目中,無論如何你還是個需要人照顧的孩子。

與此同時,父母覺得自己把你照顧的好好的,已經盡到了自己的責任,有權利要求你的回報。

借用一句網絡上的話:

“孩子長大後,都在等着父母道歉,而父母在等待孩子們的感恩。”

這種情況很常見,問題歸因于孩子和父母之間一條巨大的鴻溝。

這條鴻溝不是一時半會造成的,上述所說的種種原因,都是構成這條代溝的理由。

這是一個死循環。

而很多家庭就處于這個死循環中。

在從小的悉心栽培過後,成年後就要求你自立。等你有了經濟能力,就理所當然地要求回報。

可能很多人以為這就是所謂的孝,但萬世師表孔子對孝是這麼理解的:

“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于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别乎?”

意思就是,現今的世道裡,把贍養父母當作是孝。

殊不知,就連是狗馬這些動物也能得到飼養。

如果單單是贍養父母,和養畜生有什麼區别呢?

在這種家庭下成長的孩子,長大後或許也能贍養父母,可是又有幾個人是打心底尊敬他們的?

如果單單剩下金錢關系,那還是正常的家庭嗎?

同樣的,也沒有答案。

而現況能改變嗎?

能。

但改變需要從父母的思想開始做起,牽一發而動全身。

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這種可悲的現象反映着一個嚴重的社會問題,我們作為曾經的受害者,都希望令未來孩子們獲得一個更快樂的童年。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将上下而求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