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資訊和影評、電影資源,關注微信号“杜克電影”

...

又到懷舊日了。

看杜克電影的朋友一定知道我很少寫大熱門電影,大多數時候都在推薦一些稍微冷門的電影,但不代表對大衆熟悉的片子不感興趣,因為我也是從好萊塢電影語境下慢慢成長的,有時候一些關注我的朋友會問怎樣去寫一部電影?我之前說就是最直接的感受,你看到什麼就寫什麼。

但這要基于逐漸的累計,對電影的累計,對文學的累計,對音樂和其他藝術的累計,最終回歸到對生活的累計,那麼所有累計自然會轉化成你對電影藝術的直觀感受。

...

但電影比較有意思的一點是,類型多樣,風格迥異,流派明顯,但萬變不離其宗的的是“故事”。

很多藝術導演會摒棄故事性和叙事感,完全追求光與影的交錯,沉浸在電影的結構之中。

...

這樣的追求我們尚且不議論它的好壞,如果以大衆為基數的話,那麼我想“故事”才是王道。

如果你是一個普通的觀衆,我們很難去接受戈達爾的電影語言,譬如我們在看《各自逃生》時,還會發現他保留了基本的叙事,但到了現在,他已經完全抛棄叙事了。

...

《各自逃生》

當然,不是每個導演都是戈達爾,大部分導演都需要依靠“故事”來推動情緒,制造氛圍。浪漫如王家衛,他也在《花樣年華》中說了一個精神出軌的故事。

...

《花樣年華》

那麼無論是在哪個國家,都會有這樣的電影先鋒者在時刻開拓電影語言的邊界,但對于普通觀衆來說,他們更能接收到的,不是一部電影用了什麼鏡頭,也不是一部電影用了什麼剪輯手法,而是這部電影它是否能産生共鳴。

當然,每個人的感受不一,認知不一,形成的觀影習慣也有略微的差異,可試想我們在看電影之初,讓我們感受到直接力量的确實是“文本”上的震撼,再者才去仔細考慮導演的叙述方式和拍攝技巧。

...

希臘電影大師西奧·安哲羅普洛斯 

而曾經有很長一段時間,全世界的電影都在以“故事”為中心點,所有的編劇想破頭地寫出一個好故事,對于人物的塑造,對于故事的主旨,對于環境的刻畫都非常細膩。

但現在很少再有這樣的電影出現了,大部分都是為了迎合觀衆而去拍電影,而非真正想讓觀衆感動。

...

前段時間看到一個影迷朋友說豆瓣電影的Top250,百分之三十勵志片,百分之二十雞湯片,百分之三十犯罪片,百分之二十愛情文藝片。

這很直面地反映出了觀衆的需求是什麼嗎?其實不盡然,當《肖申克的救贖》和《阿甘正傳》在全世界大衆電影榜單上屠榜時,我們應該真正思考,一部真正偉大的電影,需要具備什麼要素?

...

《肖申克的救贖》

就算是電影“聖三位一體”的費裡尼和伯格曼,也都是在優秀的“文本”上去發展出自己風格化的語言,所以“故事”的重要性可想而知,更别說像比利·懷德這樣的故事大師,一直保持着充沛的創作力為觀衆貢獻了一部又一部精彩絕倫的電影。

...

比利·懷德和他的奧斯卡獎杯

而在8、90年代的好萊塢,大家都是這樣拍電影的,編劇的地位何其重要,沒有好故事我們是看不到《泰坦尼克号》、《角鬥士》、《辛德勒的名單》這般傑作的,很可能有些影評人會質疑,但是不可否認它們的确受到了普羅大衆的喜愛,并且當我們剛接觸電影時,這些片子是不會跳出你的觀影榜單的。

...

《辛德勒的名單》

而啰嗦了這麼多,目的也是為了能夠表達“故事”的重要性,以及引出在衆多奧斯卡獲獎電影中我個人很喜歡的一部片子——《雨人》。

寫這部片子前,我特意查了一下在豆瓣電影觀看的人數,超過了40萬,說明看過的人還是很多的。

或許你已經看過,或許你還沒來得及看,但無論如何,為什麼我喜歡《雨人》?因為它在踏踏實實講一個好故事。

...

...

...

《雨人》出品于1988年,這部電影當時同時獲得奧斯卡最佳電影以及柏林國際電影節最佳電影,可見其價值和風格赢得了多數人的贊許。

88年的好萊塢仍然在猛烈造星,所以我們才看到了當時才26歲的“阿湯哥”湯姆·克魯斯意氣風發,潇灑倜傥。

...

熟悉他的朋友都知道他現在已經成為了一個商業明星,但其實他前期作為一個電影演員,交出了像《雨人》、《生于七月四日》、《甜心先生》、《木蘭花》等出色的電影表演。

...

《生于七月四日》

...

《木蘭花》

...

《甜心先生》

當然,雨人最大的成功不在于他, 他更多時候都是鋪墊和輔助,不管是人物表演還是人物設置,其核心力量仍舊是達斯汀·霍夫曼所飾演的“雷蒙”。

這位偉大的演員無數次地用《午夜牛郎》、《畢業生》、《窈窕淑男》等颠覆性表演給我們帶來了身心上的享受。在《雨人》中,他的表演有多麼出色,就把這部電影襯托得更為出色。

...

《畢業生》

...

《午夜牛郎》

...

《窈窕淑男》

導演巴瑞·萊文森本是演員和編劇出身,所以對于叙事的把控能力是非常自如的,他不像攝影或者傳統出身的電影導演,對鏡頭如此癡迷,在他的電影中,文本是重中之重,人物的塑造設置是錦上添花。

所以《雨人》以公路片的形式給我們上演了一場人心的較量和成長的蛻變。

...

如果你還沒看過這部電影,我大概做一個劇情闡述:查理的父親去世,留下了300萬的巨額遺産,但他卻不在繼承人之中,這筆巨額遺産的繼承人竟然是他從未聽說過的陌生“哥哥”,而哥哥“雷蒙”患有自閉症,擁有超強記憶能力,一直以來都在精神病院療養,查理為了300萬元的遺産,不惜把哥哥私自帶走,從辛辛那提到洛杉矶的距離,也是他們兄弟倆從“心”開始的距離。

...

...

...

首先這個故事一定會被人貼上“親情”的标簽,這也是好萊塢叙事中的一大傳統,但是《雨人》真的在片面地說一段親情嗎?

一個潇灑不羁的弟弟,和一個自病症的病患哥哥,兩個截然不同的人血液裡卻流淌着融化不了的親情;不盡然,這隻是一個外殼,導演所要表達的其實更多是對人心的揣測。

...

兩個陌生人也會有情感的交集,兩個不同社會地位的人也會有感情的共鳴。

如《完美的世界》,再如《逍遙騎士》。

...

《完美的世界》

...

《逍遙騎士》

那《雨人》所突出的除了人與人之間的距離,更多時候都在考驗我們對于自我的審視,以及對“自閉症患者”的重新解讀,它有一定的社會立意,卻在一個很傳統的故事設定上引發我們對于人心的思考。

這是《雨人》劇作中的完美融合,但這隻是一個半成品,導演是如何闡述的呢?

...

如果換做一個導演,他一定會把側重點放在兩兄弟之間的感情上,賺足觀衆的眼淚。

但是《雨人》避免了這一禁區,所有的矛盾隻從人物本身激發,所有的台詞對白也都點到為止。

...

查理與自己和解,與父親和解,是因為哥哥給他帶來了前所未有的熟悉感,直到最後,雷蒙沒有給查理一個擁抱,但查理卻給了自己一個釋懷的空間,他仿佛一夜成長為一個有情感溫度的男人,而不再隻是單純利用他人的現實工具。

...

這是導演在現實的基礎上給予觀衆最大的留白感,那些常見的溫情和濫情,他都沒有采用,而是讓觀衆自身産生一種代入感,我們可以代入查理的視角,同時也可以代入雷蒙的視角,或者說,這部電影的好是因為我們或許沒有經曆過,卻仍然能夠找到共鳴點。

...

為什麼?因為我們都是普通人,我們都擁有一顆會跳動的心。

那麼所謂的矛盾和溫情,其實都是多餘的。在路途上的過程才是我們值得珍視的,它也像一種累積,累積着查理和雷蒙不可撤銷的情感記憶,也累積着我們對于人心的重新安放。

...

...

...

沒有太多視聽語言,沒有太多高潮叠起,隻是平平淡淡講一個就像發生在我們身旁的事,這就是故事的力量,也是導演和表演帶來的真實顫動,似暗湧,似密雲,更似朝霞。

...

最後一幕,查理送别哥哥,眼含熱淚,他放棄了照顧哥哥的權利,隻因他知道什麼對哥哥最好。

這是一個男人沉默後的宣洩,也像我們對生活溫柔地自白。

...

什麼是“雨人”?

大概就是站在雨中依然等待暖陽的人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