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星戰》拍了9部,重啟2次,橫跨42年。

不論電影好壞,幕後人員堅持拍到今天,這事已經是個奇迹了。

但也伴随争議。

它既要玩命留住經典,也得努力擁抱潮流。

它既要挺起大家風範,也得彎腰撿足票房。

話說得簡單,但真拍起來,《星戰》怎麼可能兩全呢?

當然不可能,請多厲害的導演和編劇也不可能。

它隻能選一條路走。

也許在決定被迪士尼收購的時候,《星戰》就提前寫好了答案。

——不再做上個時代的經典,而是做這個時代的爆款。

...


好看又好賣的電影,我們叫它“爆米花”電影。

然而,我看《星戰9》的體驗——

這簡直就是“大排檔”電影啊。

“饞這口的人,一點不比嫌它髒亂差的人少。”

我不是粉絲,以路人的視角看《星戰9》,真的很過瘾。

...

但路人看了,可能觀影效果更好

第一個原因,就是夠刺激。

我記得在首映禮上,主持人溫柔提醒:

“影片部分畫面有閃光效果,受光敏性癫痫症及其他光敏感影響的觀衆,可能會感到不适,敬請注意。”

話音剛落,現場有粉絲開始歡呼。

當時我一臉懵B,實在不知道這有啥可嗨的。

等看到海上光劍大戰那一幕的時候,我懂了。

波濤洶湧的海上漂着一艘絕望的船,同樣絕望的蕾伊(正女一)和凱洛·倫(反男一)開始光劍battle。

...


自古紅藍出CP,這兩個紮眼的熒光色,在一片無垠的灰調裡簡直是視覺利器。

憤怒的濤聲,調和着光劍刺耳的摩擦聲。

再配上一個絕美的大全景。

這誰能頂得住?

我嚴重懷疑《星戰》的團隊,在開會間隙瞥了一眼的《冰雪奇緣》的視覺。(也可能是倒過來哈)

要不然怎麼全把高潮動作戲放在大海上呢。(手動狗頭)

...


視覺刺激不止于光劍battle,《星戰9》全片足量添加了大場面動作戲,幾乎是從頭打到尾。

開場就是“速度與激情”

——芬恩和波為躲追兵,駕駛千年隼極限五連跳。

中場又來了“瘋狂麥克斯”

——蕾伊帶領一群人,開着極具異域風情的老式戰艦,在沙漠裡畫出完美弧線。

末尾魂穿“哈利波特”和“頭号玩家”

——大反派帕爾帕廷兩手閃電欲團滅衆人,萊雅公主召喚出反抗軍的同盟大軍迎戰。

困到想睡?無聊到想上廁所?

不存在的,這些狂轟亂炸的特效隻會讓你從頭爽到尾。


...

無高能,不《星戰》


說句可能會被打的糙話,《星戰》從根上就帶着點“家庭倫理劇”的基因。

但以往是莎翁式的,這次是“八點檔”式的。

更接地氣了,更狗血了。

這也是過瘾的第二個原因,狗血(褒義)。

今年年底,院線電影一連幾部都是小制作、小情節。

不是不好,而是太peace了。

《星戰9》上映的時間點很妙,因為我太需要這麼一部“百轉千回”的電影了。

愛情線、親情線、友情線,全線高能。

...


先炸我一筆的是女主蕾伊的身世。

被原力照拂,一路開挂,主角光環賽高,集萬千寵愛于一身的無名女戰士。

沒什麼比“星戰楊超越”更吊人胃口的設定了吧。

還記得後傳首部曲——《星戰7》上映的時候,大家樂此不疲地猜着新女主的來曆。

絕地武士一家親?

——她可能是萊雅公主和本·索羅的女兒,凱倫·倫的姐姐或妹妹。

——她可能是歐比萬的女兒。

——她可能是盧克天行者的女兒。

如假包換的路人甲?

——她可能是女版阿納金,一個被童貞女生下來的“天選之女”。

沒想到這胃口一吊就是4年。

...


《星戰9》直接給了一個讓星戰粉集體高呼“我X!”的答案。

她是大反派帕爾帕廷的孫女。

這感覺就像,有一天你告訴我白骨精是唐僧曾經抛棄的糟糠之妻。

這感覺就像,一路的芬芳,還有婆娑清波?

好一出年度大戲,讓我禁不住在影院鼓起了無聲掌。

再炸我一筆的是蕾伊的愛情線。

瑪麗蘇是什麼?傑克蘇是什麼?一生一人又是什麼?

這一切在《星戰9》面前都黯然失色。

誰看完不得說一句“Reylo是真的呢”?

...

凱洛·倫在彌留之際吻了蕾伊

把自己殘存的生命傳給了她

我看電影的時候,甚至聽到了旁邊星戰粉嘴裡念出聲的“别啃别啃别啃”。

在全場期待值拉到最高的時候,王子和公主推翻一切倫理章法,逆天改命!

這狗血劇情也太好看了吧。

...

哪個大IP敢這麼拍呢?哪個拍了42年的系列電影敢玩這麼大的反轉?

《星戰》敢。

即使很多粉絲不能接受,這也是它冥冥之中的最優選擇。

這又回到了我開篇的觀點。

能盤活《星戰》的不是延續經典,而是打造新的爆款。

就像漫威那樣,成為網生一代的寵兒.

...

做這個世紀的王者

《星戰》很牛逼。

它暢銷全球,收益高達400億,讓奧巴馬在白宮記者會上點贊,讓北美導演們争着搶着拍梗緻敬。

它幾乎為後世所有科幻、漫改、超英電影繪好了藍本。

它将政治、文化、細膩的情感融進宇宙設定裡,成為太空片、科幻片的教科書。

《星戰》善用的埋梗、洗腦台詞、标志性動作,也幾乎是當下所有大制作電影的必備橋段。

...

因制作《星戰》起家的工業光魔,現在幾乎是好萊塢特效的代名詞。

盧卡斯影業在《星戰》上嘗試的IP化、實體周邊化,也成為打造影視商業帝國最成功的方式之一。

現在回過頭來看,《星戰》的成功,預寫了往後半個世紀的影視工業變遷。

但模式可以複制,精神内核卻不能。

《星戰》問世之初,導演渴望突破,好萊塢需要革命,年輕人期待被解放。

從人到環境,都預示着這部歌頌反叛精神電影的成功。

但在互聯網時代,一個幾乎可以通過技術消除所有距離的時代,反叛精神已經逐漸被人遺忘。

...

即使《星戰》做着好萊塢最好的特效,打着最值錢的IP,傳遞着最正确的觀念。

隻要它還壓在古老的曆史史詩,遙遠的宿命之下…

就依舊翻身乏術。

也許不破不立這四個字,就是迪士尼續寫後傳三部曲的價值。

《星球大戰:如何征服全宇宙》一書的結尾,記錄了盧卡斯在迪士尼公關視頻裡說過的一段話:

“我們有一大堆想法,還有角色、書籍和各種各樣的事情,我們在接下來的一百年裡都能繼續制作《星球大戰》。”

也許有人覺得這麼拍《星戰》是毀了它。

但沒準在後世看來,這又是下一個奇迹的開始。

願原力與你同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