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予野
首發于公衆号【予野知識社】
更多内容可關注微信公衆号。

5月6日,第39屆香港電影金像獎公布。受疫情影響,本次金像獎取消實體頒獎禮,所有獎項由線上公布。僅僅11分鐘,全部19個獎項流水線般公布。沒有頒獎嘉賓,沒有掌聲,沒有獲獎影片片段,整個過程無比蕭瑟。
這個曾經“舉手便遮中國電影半邊天”的金像獎,随着持續走下坡路的香港電影一同,無可挽回地日漸衰頹。
一、沒落的香港金像獎。
幾乎沒有什麼宣傳,本屆金像獎的線上頒獎典禮就已無聲無息地結束了。與同為華語電影三大獎項的金馬獎與金雞獎相比,本屆金像獎的關注度無比慘淡。
先是去年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等大獎的《無雙》被疑似抄襲1995年的美國電影《非常嫌疑犯》,今年狂攬最佳編劇獎等8個獎項的《少年的你》更是因融梗著名作家東野圭吾的作品而被人诟病。

《少年的你》獲金像八大獎項,然原創性屢遭質疑
獲獎作品屢屢陷入抄襲風波,金像獎的含金量已在觀衆心中打了極大的問号。此番又有疫情雪上加霜,本屆金像更顯寥落。
回顧同是病毒肆虐的2003年第22屆金像獎,《無間道》包攬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編劇、最佳剪輯、最佳男主角以及最佳男配角等7個重頭獎,至今仍被看作是香港電影的巅峰;《英雄》斬獲最佳攝影、最佳視覺效果等7個技術獎項,是中國電影大片時代的裡程碑之作,被評為2004年度全球十大佳片第一名,成就了華語電影首次問榜登頂的神話。

《無間道》堪稱香港電影的最高峰
彼時的金像獎風光無兩,卻不想,這已是香港電影最後的榮光。
二、香港電影的往日榮光
金像獎一度是華語電影含金量最高的獎項。金像獎的影響力,來自于曾經輝煌的香港電影和香港演員。
自1913年黎民偉自編自導香港第一部影片起,香港電影便開始逐步累積自己的經驗。之後随着兩岸三地的政治分立,香港電影進入了百家峰起的曆史時期。在這一時期裡,邵氏兄弟、嘉禾等三四百家民間投資的電影機構紛紛成立,同時湧現出胡金铨、李小龍等各類電影人才。

胡金铨 《龍門客棧》(1967年)
70年代末期,香港電影新浪潮的崛起為香港電影工業注入了強大的生命力,大批南下的内地創作者為香港電影提供了豐富的血液,寬松的文化政策為創作提供廣闊的創作空間,高度繁榮的經濟是香港電影票房和商業化的有力保障。天時地利人和,種種原因促使香港電影沖出狹小的港地限制,稱霸整個東南亞電影市場。自此,香港電影進入了它的“黃金時代”。
類型片的突破造就了票房的繁榮與工業化的成熟。成龍的功夫喜劇片,吳宇森的槍戰片,徐克的武俠片,周星馳的無厘頭喜劇片……此時期的經典港片不勝枚舉,掀起了香港電影的最高潮。

成龍早期功夫喜劇片《警察故事》(1985年)
80年代的港産片無論在産量、票房還是質量與藝術性上均創造了驚人的奇迹。電影總産值位于世界第二,對外輸出量僅次于美國。此時的香港所制作的電影享譽海内外,一度與好萊塢齊名,被譽為“東方好萊塢”。
三、“香港電影之死”
彼時最精明的制片人也難以想到,香港電影的輝煌就此止步于上世紀九十年代。
此前二十年持續高漲的香港電影票房所引來的,是商人的眼紅觊觎。香港電影商人瞄準商機,試圖照搬照套之前成功電影的模式、題材和内容來快速取得收益回報。跟風重複的資本運作直接導緻大批低質量、同質化影片誕生,曾經是市場上最受歡迎的動作片、喜劇片等類型片再沒能跳出窠臼,喪失了對觀衆的吸引力,口碑愈發低下。
1987年邵氏停産,邵逸夫正式轉戰電視圈,新藝城等公司宣布結業,嘉禾影業公司由于内憂外患而日益消沉,香港電影業幾大公司難以再現往日輝煌。缺少了幕後大公司在造星、拍攝、發行、上映等環節的推動,香港電影的産量驟降。

邵氏電影标志 I 如今看起來既好笑又感慨
90年之後,好萊塢的全球市場開拓戰略,憑借其無可競争的特效技術和大場面制作,令香港電影隻能汪洋興歎,毫無還手之力。支撐當時香港影壇的成龍、李連傑等明星演員紛紛出走好萊塢,更直接導緻香港電影人才外流、青黃不接。香港電影也逐漸失去了原本在東南亞地區的電影地位。
影業大公司輝煌不再,影視明星外流嚴重,大量跟風的同質化影片以及好萊塢的沖擊,香港電影逐漸走向低迷。
自CEPA(《内地與香港關于建立更緊密經貿關系的安排》)實施後,為了尋求出路,香港電影人紛紛北上尋求内地合作。合拍片成為如今香港電影的主流,港片自身的地域特色愈發稀少。那個曾經為人所津津樂道的黃金年代,隻餘曾經的光影閃現。

香港著名導演王晶現已成了爛片的代表
香港電影金像獎——這個曾經無比輝煌、被認為是“華語奧斯卡”的獎項,正随着香港電影的衰敗,一步一步走下神壇。
首發于公衆号【予野知識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