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兩年前,我看到了一部叫《迷失Z城》的電影,講述一群考古學家在通往原始秘境的途中發現了古老被遺忘的文明,從此神性的召喚在驅使人們内心深處擁有了黑夜的光明。

那個導演叫詹姆斯·格雷,這也并非是我第一次觀看他的電影,時間再往前一些,我還看過《兩個情人》和《移民》,類型和主題都不一樣,卻在他朦胧詩意化的鏡頭下産生了别樣的的電影語言。

...

《迷失Z城》

...

《移民》

...

《兩個情人》

布拉德·皮特,我們所熟知的好萊塢巨星,在今年他忙碌于戛納國際電影節和威尼斯國際電影節,他的兩部電影《好萊塢往事》和《星際探索》均入圍了主競賽單元,他忙着跑宣傳,忙着介紹電影,忙着在接下來的頒獎季裡面收獲一番。

兩部電影風格完全不同,交給他表演的任務也絕不類似,在他的塑造下,兩個角色收放自如,毫無做派。

但時光荏苒,我發現了皮特的性格在往更沉靜的角落蔓延。

...

《好萊塢往事》

...

《星際探索》

據說皮特是詹姆斯·格雷的影迷,所以自己成為了制片人和男主角,意在拍攝一部太空題材電影,詹姆斯·格雷名氣并不如昆汀,皮特的贊賞對他個人而言是很好的商業投資。

但未曾想,這部電影收獲了影評人的放肆稱贊,卻在普通觀衆面前成為了平庸之作,就連票房也都一般,國内的豆瓣電影隻停留在了7.1分。

...

威尼斯紅毯主創人員

我幾天前便坐在電影院看完了這部電影,很慶幸的是在場觀影的十餘人均無一人離場,且大家夥都沉浸在了太空探索的空間裡。

直到最後,我眼眶泛淚,并不是因為那一場父子生離死别的戲碼,也并非整個過程皮特的自我探尋,而是在最後,他回到地球,旁白讀到:去愛,去探索,去珍惜美好的當下。

我終于流下了今年觀影的第一滴眼淚,當你看電影越多,越難以反應當下最真實的狀态,而《星際探索》卻做到了。

...

但這部電影被常規的理論派罵的狗屁不如,我開始思索,所謂“電影”,或者所謂“類型電影”,怎樣才能在藝術和商業中找到平衡。

後來我又想,詹姆斯·格雷不是克裡斯托弗·諾蘭,他無法在個人表達上和商業技術中做到高度統一,他也不是阿方索·卡隆,有關《地心引力》的科技輸出和情感展現,他也無法兼備。

...

那我為什麼那麼愛《星際探索》呢?這個問題和我當初看《迷失Z城》的疑問是一樣的。

正是因為他的不同,所以才在探索的道路上一直力求保留自己的個人表達。也是我們所說的“作者系電影”。

...

...

...

前有克萊爾·德尼的《太空生活》一直在挑釁觀衆的認知,後有《星際探索》在放大作者系電影本真的魅力。

這一年來,太空題材的電影隻是一個虛幻的背景,我們對于太空的認識實則很粗淺,唯一能夠感知到的,是導演本身所要闡述的價值觀念和一種語言的饋贈。

...

...

《星際探索》并不是常規的特效大片,裝置着一個感人的情感故事,撩動着觀衆的好奇心和視覺享受。

當然,我們仍然被漂浮的萬有引力而迷惑着,想象着太空的無邊無際,想象着人類的孤獨感,更想象着他如何戰勝自我的恐懼,回到地球,去找回他所擁有的美好生活。

...

...

影片以“旁白”和“散文詩”的叙述來展現人物的内心,這也是格雷首次使用畫外音來拉近與觀衆的距離。

皮特所飾演的宇航員,是一個“自我主義者”,他裝作微笑,裝作若無其事,裝作和普通人一樣,卻仍然逃不開對自我的審判。

如果你也曾覺得自己格格不入,如果你也是一個孤獨患者,那麼羅伊這個角色将會帶你走進斑斓的宇宙,去感知他的喜怒哀樂。

...

在《2001太空漫遊》中,庫布裡克開啟了萬物生命的啟示,這是一個宏大的命題。但是在《星際探索》中,詹姆斯·格雷把命題縮小至人本身,這本來就是一個不讨喜的結構,觀衆不愛也有道理,加之緩慢的節奏,悲傷而驚懼的背景音樂,觀衆很難和人物本身産生聯系,最大的可能性也隻是追蹤其故事的脈絡,比如他追尋最後,卻換來了父親的冷漠和疏離,比如他開始自省,發現父親追求的那片荒蕪并不能喚醒愛的本能。

...

羅伊這個人物,是宇宙中的一粒塵埃,在沉浮的時間中,與孤獨作戰,那些看上去酷炫的追車戲碼和誘殺行為都在理論一派的口中荒唐無稽,他們提出為什麼他能用一塊破門闆去抵擋無數顆隕石?他真的是一個宇航員嗎?這點常識都沒有?

...

...

格雷和皮特或許都考慮過這個問題,所有的導演在拍攝太空題材電影時,都被原理知識折磨得夠嗆,我們承認一點,其中的宇宙理論稍顯偏頗,導演的重心也并非描述宇宙本身,這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他不是庫布裡克,更無意做庫布裡克。

在他作者系的電影思維中,我們為什麼要探索星際空間成為了故事的根本。

...

浮遊、孤絕、哲思

三個中心詞構成了《星際探索》的緻命主題。

...

羅伊因為父親的離去而變得毫無安全感,他加入到父親一生追逐的事業中,隻是想讓自己的童年記憶變得不再如此傷感,可是他的内心很空無,他無法面對自己的生活和愛人,在一次次閃回的老舊印象裡,我們可以一瞥羅伊的斷夢殘影,他的心裡面,無法通過釋放來解決自己的孤僻。

太空像是一個虛幻的背景,他存活在一個幻境中,虛虛實實,需要自己一步一步去尋找。

...

與其說《星際探索》是一封寫給孤獨患者的情書,倒不如說這是布拉德·皮特寫給自己的詩篇。

他投射了自己很多情感在這部電影中,那些虛無缥缈的太空生活,是他與自己的和解,看着父親為了該死的理想價值而遠去,看着自己在剩餘的生命中毫無意義,他知道,眼前的美好才是他值得擁有的。

他像那些被世界抛棄的孩子,一直在尋找安全的堡壘,一直在和自我做掙紮。

...

...

...

這也是我為什麼會看完本片熱淚盈眶的原因,它雖然在克制的語境中逐漸在疏離我,卻讓我的情感找到了歸屬。

...

然而回歸到“作者系電影”對觀衆的挑戰,卻一直都是模棱兩可的,人們缺乏這樣的耐性去挖掘宇宙黑洞的能量,在那無盡的黑色空間裡,有太多人類投射的感情色彩,像煙火般絢爛,也像萬事萬物般沉靜。

...

這是一部溫柔而感傷的電影,我們心底都住着一個“羅伊”,渴望幸福,渴望被愛,為這,我們将窮其一生,無盡探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