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梭羅說:“大多數人生活在平靜的絕望中。”

不管面對生活的喪,還是面對學業,事業,家庭的壓力。

我們好像早早變成了保持生活持續運轉的機器。

可有這麼一位“船長”告訴我們:

“别陷入這種境地,沖出來。”

想必你已經知道今天要推薦的電影:《死亡詩社》。

...


這是一部我很難選擇去再看第二遍的經典,

除了電影基調本身是一部悲劇,電影主演羅賓·威廉姆斯在2014年因抑郁症選擇自殺,和電影中一位因為覺得人生不能自由選擇結束生命的學生一樣令人沉痛。

但這次再推薦,除了每次生活遇到困境總會回想起電影中的片段。重看還是不禁潸然淚下。

感歎詩是生活的暖流,詩不是逃避生活,而是更熱烈的感受生活。

如果在絕望裡看不到希望,人還是人嗎?



...

工作是生活的必需品,但......


《死亡詩社》裡的學校是一個虛構的學校,學校以封閉但升學率居高為名,很像中國的衡水中學。

建校100年來隻招男生加入,以精英運營為理念。

...


影片開始以一場盛大而嚴肅的開學典禮為開始,教堂裡學生們整齊的喊出校訓:“傳統、榮譽、紀律、優秀” 。

因為語文老師退休,接替他的職位同是本校的畢業生,本片的主角約翰·基丁。

散會後,學生們對新世界的好奇,喧鬧,與教堂裡的開學典禮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也為接下來的“矛盾”進行伏筆。

...


第一節課


與别的老師不同,除了強調紀律和作業外,基丁老師第一節課就帶着學生走出教室。

而讓同學念的第一首詩聽起來就是一首小黃詩:

“勸處子們珍惜時光”

同學之間相視偷笑,老師補充是不是很适合現在的你們?

“及時采拮你的花蕊

舊時光一去不回

今日尚在微笑的花朵

明天便在風中枯萎”

...


除了插科打诨,裝神弄鬼,基丁第一節課很輕松的說出“死亡”:

不管你相不相信,人終有一死。我們是蛆蟲的食物。

所以,抓緊時間,讓你的生命不同尋常。

...


第二節課


這個學校的語文課本裡有一套嚴格對詩歌的計算公式,就像現在給AI一定的數據與算法,它一天能寫一萬首詩歌一樣。

而當基丁老師讓學生把這一部分理論撕掉的時候,一開始學生還有一些遲疑,他們也沒有面對過這樣的老師。

他也來自這樣管控下的學校,并考上了劍橋大學。

而再回母校當老師的時候,通過自己的經驗,他并不否認我們需要“高學曆”、“高薪資”的工作。

...


他說:“醫學、法律、商業、工程,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并且是維持生活的必要條件,但是詩歌,美,浪漫,愛,這些才是我們生活的意義。”

...


第三節課


為了讓學生更容易對文學産生興趣,他甚至可以用模仿秀,模仿當下電影大明星的語氣來閱讀莎士比亞的作品。

不管是馬龍·白蘭度還是約翰·韋恩。

在這樣的氛圍中,學生對文學的理解越來越多,而這時候他也會及時讓學生提高警惕,他突然站在講台上,說:

“我想提醒我自己,我們必須時刻用不同的眼光來看待事物。一旦你覺得自己懂得了什麼,必須換一種角度來看。”

就像讀書一樣,不要總想着作者怎麼想,更重要的是要想想自己怎麼看。

...


這三節課就像我們人生必将經過的曆程:如何認識生命、如何認識世界、如何認識自己。

而這隻是電影的三分之一,這也為學生們打開了新的一扇門。

保守功利校園文化與船長老師的反叛;個人的選擇與家庭的期待這些矛盾都不如自己與找到自己更直接,每個人都需要一個理想精神角落。

這幫學生延續老師成立了“死亡詩社”,在樹洞裡,他們圍坐念詩、讀詩,分享他們的欲望和故事,那個樹洞是太多年輕人的精神角落。

...


詩歌隻是一扇門,可以打開不同的人生選擇,電影中有的學生打開了自己戲劇之門;有的同學打開了自己的泡妞之門;有的學生深刻認識自我,克服社恐,大聲念出了自己寫的詩。

...


就像基丁老師說的:

“不管别人怎麼說,

文字和語言的确能改變世界,

我們讀詩寫詩,并不是因為它好玩,

而是因為我們是人類的一份子,

人類是需要充滿激情的!”


...

詩歌是天生的表達


 人生的課程歸根結底是一次自己與自己尋找平衡的過程。越遲尋找,越容易碌碌一生。

...


基丁念着惠特曼的詩:

“自我,生命這些問題總在不停出現

毫無信仰的人群川流不息

城市充斥着愚昧

生活在其中有什麼意義?自我,生命

答案是因為你存在

 因為你可以奉獻一首詩”

所以,你的詩歌是什麼?


# 今日說說:你喜歡過(或寫過)的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