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說句實在話,你們看諾蘭電影是為了“受虐”還是為了“感受”?

全網鋪天蓋地地劇透,十個人有十種說法,最後歸結于一點:你們自己去感受吧!

...

這麼多年來,諾蘭的套路和反套路基本已經明了,一個簡單的故事被無限放大,裝置在時間、空間甚至宇宙當中,環中環,扣中扣,怎麼複雜怎麼來?仿佛他就坐在你旁邊對你說:老子就是故意的。

...

事實上,諾蘭并不是玩概念玩得最猛的,卻是最精細的,想當年沃卓斯基兄弟聯合湯姆·提克威拍攝的《雲圖》引來一片惡評,不久後人們才發現他們玩時間和永恒的概念玩出了高級的宿命感。

...

而之前諾蘭把《星際穿越》拍得如此感人至深,大家一緻認為諾蘭終于變得人性而不再機械化了,所以《敦刻爾克》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影評人對諾蘭的偏見,他的自我表達得到了奧斯卡的提名認可。

...

《信條》被所有人稱為“救市之作”,在疫情肆虐的這段日子,他的《盜夢空間》和《星際穿越》火熱上映,《信條》更是吊足了人們的口味,沉默三年,諾蘭又玩出了什麼新花樣成為了影迷們茶餘飯後的談資。

...

緊接着,各種“實景拍攝”“概念先知”“真實飛機轟炸”的宣傳物料讓所有影迷期待不已,甚至還各種推測,各種挖掘電影的各種具體内容。

...

...

...

然而《信條》終于上映後,有一半影迷已經閉嘴,另外三分之一影迷開始二刷三刷來解構《信條》,還有一些影迷隻說:“像做了一場夢,夢裡發生了什麼?醒來就忘了。”

...

那麼看完《信條》後,我在思考的有兩點。

第一是諾蘭為什麼要拍攝這樣一個看上去不大靈光的故事?

第二是我們為什麼而看電影?

...

這回到了一個很本質的現象,人人都愛諾蘭,但不是人人都懂諾蘭,我懂嗎?我也不懂,可我仍然想去看,好奇感在我們身上從未消失過,哪怕我們知道這是一場做夢的電影,卻還是要潛夢而行。

...

諾蘭的導演價值再次體現得淋漓盡緻,叫他“諾神”并不為過,在科技概念藝術的這條道路上,他仍然是大玩家,也是大赢家。

...

隻是我們同樣要思考一個東西,《信條》算不算得上一部佳作?

電影始終是門“感性”的藝術,我們看電影是為了得到某種東西,而不是理性推測某種東西,諾蘭卻要打破這種規則,而且他希望我們在這種規則裡兜圈子,還轉得不亦樂乎。

...

...

...

相比較另一位概念玩家丹尼斯·維倫紐瓦,諾蘭的電影留白感幾乎很少,《信條》更不用說了,台詞都沒整明白,還要去計算逆行和正行世界的人物契機、發生因果以及時間線。

...

刷一遍夠嗎?顯然不夠;

但我會刷第二遍嗎?不會。

因為我的目的性也很明确,我隻想跟随主角的視角去走一次,一次就夠了,再多也無事于補,過去了就過去了,這是電影裡反複出現的台詞,也是我看《信條》感受到的結果,不必再去挑釁自己的認知。

...

...

...

可《信條》算得上一部好片,但離“佳作”嘛,顯然比《敦刻爾克》差一些。

一個特工怎麼樣也不會打一場沒準備的戰役,可是這場戰役有些荒唐,一個掌控着世界命運存亡的大反派,他毀滅世界的緣由也有些不可思議,自己得了癌症想讓全世界陪葬,讓環境新生,毀滅現有的,滋生另一個世界的開端。

這是我覺得諾蘭人物設定的荒唐,不夠立體,不夠全面。

...

...

...

當然,人們也不太關心他背後的故事,大都是跟随着主角的際遇在遊走,想看看他怎麼樣去破局,又想探究逆行世界的秘密。

結果自己都已混亂,分不清到底是在逆行世界還是平行世界,更分不清過去、未來、現在進行時的遊戲規則。

...

...

...

看一部電影很大程度上需要耗費更多的是自己的情感,可這卻是諾蘭極力想抛棄的,唯一讓人們感到動容的竟然還是兩個男人之間的友誼。

...

為什麼是他抛棄的?而非是他做不到的?

他不是一個感情高手,就算《星際穿越》如此感人,卻也有些直白,甚至沒有李安的《雙子殺手》那般含蓄内斂。

...

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文化不同,興趣不同以及創作手法不同,所以我們刨根問底顯得毫無意義,旁人若問我《信條》說了一個什麼故事,我也隻能搖搖頭,說不出個所以然,隻能說:“你自己去看吧!”因為這是一部無法劇透的電影。

...

主題性不明确成為了諾蘭《信條》緻命的缺點,無所謂他要玩什麼時間空間概念,回歸到電影,他要傳遞的是什麼比較重要。

...

我們來看看他過去的片子,《追随》表達的是隐匿的存在主義,《記憶碎片》探讨的是過去與新生,《蝙蝠俠前傳》三部曲表達的其實是普世下的芸芸衆生,《盜夢空間》闡述的則是夢境的虛無和時間的真實性,《敦刻爾克》則對戰争下的命運浮沉感到悲痛。那《信條》呢?除了時空倒流的概念,我們還能看到什麼?

...

這是我比較關注的,也是我所感到惋惜的。

諾蘭說希望人們通過《信條》可以從逆行和順行的兩個角度思考問題。

...

男主角是當局者,他要阻止戰争的發生,在逆行的世界中完成任務,到頭來卻發現過去不可得,未來亦不可得,他要獨自面對現在的境遇,而至始至終,是未來的自己在隐隐操控着自己,從而形成一個時間閉環。

...

的确,我們可以看到幾個主題的若隐若現,如過去的覆滅感,自由至上的人性爆發點,以及對現在和未來的思考意義。

但當你探讨的東西太多後,所有的真實性會被概念和畫面掩蓋,也會被逆轉的時空徹底淹沒。

...

到頭來,我們真的隻做了一場夢,這場夢裡,鳥兒在倒着飛翔,人兒在倒着奔跑,時空機器在倒着旋轉,而你也像轉了一圈回到原點,那個原點,是羅伯特·帕丁森飾演的尼爾釋懷一笑說:“你的起點就是我的終點。”

...

這唯一的情感聯系點仍然是現在與未來的對話,誠如台詞所說:“這是一個混沌的世界。”

混沌之中,必生兩極,一半順時,一半逆行,如要揭秘,隻有感悟。

...

《信條》很好,它不會讓你有停下來的時間去思考它說了什麼,甚至時刻都在挑戰你的感官世界,無論從認知還是聽覺上;

同樣的,《信條》也不好,它用一個不太令人信服的理由來引起禍端,最終卻也沒能揭示任何肉眼可見的結局,以及表達某種我們所渴望的思想尋求。

...

你可以刷很多遍,也可以隻看一次,因為諾蘭本意如此,他無所謂我們明不明白,我們自然也無所謂到底明不明白,混沌的世界,自有真理。

最後祝我愛的羅伯特·帕丁森早日康複,等你回歸《蝙蝠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