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海蒂的前方,有一片遼闊的雪原,一直延伸到湛藍的天際。她的左邊,是一塊巨大的岩石,岩石兩邊各有一根光秃而嶙峋的岩柱直插雲天;他們在高處威嚴地俯視着海蒂。”

“這孩子靜靜的坐在那裡,環顧着四周——四周一片寂靜,隻有微風輕輕地柔和地吹拂着溫柔的藍色風鈴草和絢麗的金色山玫瑰,這些鮮花在它們那細細的花梗上輕輕地歡快地搖曳着。松弛下來的彼得睡着了;山羊在上面的灌木叢中攀來攀去......”

“海蒂還從來沒有度過這麼愉快的時光。”

這便是小姑娘海蒂第一次走上阿爾卑斯山,來到高山牧場的情形。兒童的天真爛漫同绮麗秀美的自然風光交融在一起,繪成了一幅清新溫柔的童話般的畫卷。

瑞士兒童文學作家約翰娜·斯比麗創作的長篇小說《海蒂》,迄今為止已被翻譯成70多種語言。而2015年翻拍的德國電影《海蒂和爺爺》,更是在豆瓣保持着9.2的神作評價,在人們心裡永遠占據着溫柔而夢幻的一隅。

...

永遠為你奉上真心


小姑娘海蒂被她的姨母黛特送到了阿爾卑斯山上,同性格古怪的爺爺一同生活。他們都沒有想到,自己的人生軌迹會就此發生巨大的改變。

在與世隔絕的山上,海蒂無拘無束地生活着。她睡在芳香撲鼻沁人心脾的幹草床上,喝着新鮮可口的羊奶,吃着香氣誘人的熏肉和烤得像黃油一樣軟的奶酪。對海蒂而言,屋後那三棵枝繁葉茂的老杉樹發出的深沉神秘的波濤聲和呼嘯聲是世間最動聽的樂曲,高山牧場上的放羊人彼得一家、活潑可愛的羊群們是她最好的朋友。而日落時分閃閃發光的山峰、“燃燒”着的皚皚白雪與火紅玫瑰更是舉世無雙的瑰麗風光。

但如果問她,你最愛什麼?海蒂一定會毫不猶豫的回答:“我的爺爺。”

...

村莊裡的居民總是說,爺爺是個冷漠無情,固執頑固的人。但倘若他們看到在山上同海蒂一同生活的爺爺是如何微笑着看着海蒂同山羊們追逐嬉鬧,是如何用包含愛意的目光看着海蒂津津有味地吃着那些質樸的可口食物,是如何竭盡所能地滿足着海蒂一個又一個新奇的願望,他們一定不會再感到疑惑,為什麼海蒂不願意離開她的爺爺。

在原著小說中,爺爺更像是一個“硬漢式”的人物,然而“踏碎了的薔薇猶能盛開,醉倒了的猛虎有時醒來”,在這部電影中着墨更多的是爺爺内心的柔情。當知道海蒂被帶走後,他失魂落魄地追下了山。氣喘籲籲的他終究來晚了一步,隻能對着她們離開的方向黯然神傷,在衆人面前無法掩飾内心的悲恸。最後再次孤身一人,回到了山上。

但童話故事的美好之處就在于,它可以彌補很多我們在現實中無能為力的遺憾。海蒂最終回來了。她連蹦帶跳地躍下馬車,脫掉了自己繁複而累贅的華服,氣喘籲籲地跑到了山上,大聲呼喊着爺爺。而爺爺恍惚中以為這是自己的夢境,直到海蒂跑近,他才反應過來,飽含熱淚地緊緊抱住了自己在世間唯一的珍寶……

他們,永不再分離。

...

《海蒂》之所以能夠成為那麼多人的童年讀物和最愛電影,非常重要的一點就是主人公真摯的情感引起了強烈的共鳴。溫暖的親情、相互理解的友情,都是我們内心最深處渴求的本真淳樸的情感。就像有人說,“可是,可是,再來一萬次,我也願意伸手去捧水中碎月,什麼都是虛的,但是沒關系。”也許那些真誠而珍貴的純粹情感在生活中不能得到完全的滿足,但是至少在書裡,在電影裡,在那些偉大的作品裡,它們讓我們熱淚盈眶,讓我們永遠地,永遠地,抱有愛與希望。

“我是誰”


就像來時的猝不及防,在海蒂來到阿爾卑斯山三年後,海蒂的姨母強行帶走了海蒂。這一次,她要讓海蒂成為法蘭克福一個大戶人家獨生女的陪讀。

在富有的塞斯曼一家,海蒂同不能走路的富家小姐克拉拉成了一拍即合的好友。她們一同學習閱讀,盡管海蒂“目不識A”;一同偷偷溜出家門,買回幾隻可愛的小貓;一同享受着彼此的陪伴,那是童年最親密美好的時光。

在那裡,海蒂得到了優渥的生活:公主般的洋裝、精緻的茶點、富麗堂皇的陳設……一切都是在山上長大的小姑娘從未擁有的華麗享受。但就像她第一天來到塞斯曼家時習慣性地用手捧起碗喝湯一樣,即使換上了華服,她從骨子裡也是自然的女兒。她與塞斯曼家表面上的相處融洽掩蓋了本質的格格不入,但卻始終無法改變她的内心。

...

日子風平浪靜地度過,直到塞斯曼家突然開始“鬧鬼”。每天早上,當仆人們下樓時,大門總是敞開着。可四下連一個同這件事有關聯的人都看不見。一時間,塞斯曼家人心惶惶。外出歸來的塞斯曼先生在得知這件事後,立刻叫來他的老朋友醫生,決定守夜逮住這個“鬼”。

可出乎他們意料的是,他們發現的“鬼”不是别人,而是海蒂。原來思鄉心切卻無法回家的她患上了夢遊症,每天午夜都無意識地走到門口,想要打開大門回到故鄉。在每天的夢境中,海蒂都能聽到杉樹的呼嘯,看到天上的星星閃閃發光。但當她醒來後,卻發現自己依然躺在法蘭克福的氣派大床上,摞着三個又大又厚的枕頭,這使她日複一日地消瘦下去。

幸運的是,塞斯曼一家是善解人意的。在了解實情後,塞斯曼先生為海蒂準備了豐厚的禮物和周到的安排,将她送回了故鄉。至此,遠行的遊子終于回到了血脈相連的故土和山峰。

...

 很多人都不能理解海蒂的舉動,認為她身在福中不知福。女管家羅登邁爾小姐更是直言“我都希望自己能在這裡長大,你有什麼不滿足的。”但對于海蒂來說,她隻希望遵循自己最真實的心意。她是自然的女兒,她隻希望遵循自己的内心回到瑰麗美好的阿爾卑斯山。她明白自己是誰,自己終将歸往何方。就像馬爾克斯所說:“隻有用心将心上的霧氣淘洗幹淨,榮光才會照亮最初的夢想。”

皆大歡喜


作家莫峻這樣說:“世界上所有的驚喜與好運,都是你累積的溫柔和善良。少年與愛永不老去,即便披荊斬棘,丢失鮮衣怒馬。”

在《海蒂和爺爺》中,亦如是。

當海蒂夢遊症被發現後,善良的塞斯曼先生和醫生決定即刻送海蒂回到故鄉。克拉拉雖然淚流滿面,但她心中明白,隻有回去才是對海蒂最好的照顧。于是,她們約定好日後在阿爾卑斯山再次相見。

...

但當克拉拉如約而至後,海蒂的朋友羊倌彼得卻心有怨忿。在他看來,克拉拉的到來使得他失去了朋友海蒂。于是,他趁着大家都沒有注意,奮力将克拉拉的輪椅推下了山。看到輪椅在颠簸中破碎毀壞,彼得便心滿意足的離開了。

而他沒有想到的是,雖然沒有了輪椅,克拉拉卻被爺爺抱着帶到了高山牧場上,盡情的欣賞着瑰麗的自然風光。更令他震驚的是,沉醉在一隻蝴蝶的美麗中的克拉拉,為了追上它,不知不覺中站了起來……

原來,克拉拉是因為母親的去世導緻了心因性疾病而無法走路,父親的常年在外又使她心中郁郁。但在阿爾卑斯山上,她的身心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放松與舒暢。最主要的是,她失去了曾經的依仗——輪椅,從而不得不嘗試着自己學會走路。

至此,可謂是皆大歡喜。天真快樂的海蒂回到了日思夜想的故鄉,善良溫柔的克拉拉治好了多年不愈的傷病,爺爺不再孤身一人承受寂寞,塞斯曼先生不再擔心女兒的心結……

...

或許這頗有些創作中有意為之的感覺。但現實生活中已經飽經滄桑的我們,有時需要的正是這些溫暖的柔情來鼓勵我們堅持下去,去做理想中的自己。就像有人所說:“我尊重同性戀,我理解抑郁症,我會喂樓底下的流浪貓,會給老奶奶讓座位,會對店員說謝謝……縱然,我平庸,長相普通,脾氣不好,曾經失敗痛苦、傷心絕望,吃盡生活的苦,但我依然,想努力地成為一個善良的人。”人生本苦,何不為自己的心中增添一抹瑰麗的色彩?

海蒂和她的爺爺實在是太經典的文學形象。他們不僅僅是簡單的角色,更代表了我們想象中那遙遠而瑰麗的自然風光,代表了我們内心深處渴望相信但又不敢完全相信的真善美。在流行“喪文化”“黑色幽默”的今天,一切似乎都帶着審慎而尖銳的意味,我們已經很難鼓起勇氣去做一個“純粹的好人”,這背後需要的成本和風險并不是普通人敢輕易嘗試的。

也正因此,我們才需要那些看似已經“過時”的童話。這并不意味着幼稚,而是成年人對自我進行的最後一次心靈救贖的嘗試。生活中的我們不敢做的事那麼多,是如此的渺小而無能為力。但生而為人的我們又不甘心就此屈服于生活,仍然抱有最後的念想,希望找回那個小時候希望成為一個“正直、善良、同情、溫暖”的自己啊。

所以,隻要我們還抱有一絲對人性的期待,海蒂和她的爺爺就會永遠地陪伴着我們。在他們真摯的笑容下,在那注定隻屬于童年和阿爾卑斯山的故事中,我們終将獲得最後的契機,來找回本真的自我。

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無物永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