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衆号:無物永駐,未經授權請勿轉載。

...

從2008年開始,聯合國将每年的4月2日定為“世界孤獨症日”,希望能通過這一決議來提高世界各國對孤獨症的意識,關注我們身邊的孤獨症患者。

孤獨症又稱自閉症,是一種由于神經系統失調導緻的發育障礙。目前全球約有3500萬人患有這種疾病,患病者三歲以前會表現出語言和溝通能力發展遲緩,包括面部表情、目光交流、身體姿勢這些非語言行為的缺失,他們的行為、興趣、活動有限且會不停地重複。

...

美國的非政府組織,“孤獨症說話”的發起人蘇珊尼·賴特說:“在我們的生活受到孤獨症影響以前,我們對于這一疾病毫無概念,更不知道自己處于一場緊急的全球健康危機之中。”

其實,孤獨症的影響是不分地域、種族、階級的。在全球,平均每20分鐘就有一個孩子被診斷為孤獨症,而且這個數據到目前為止還在不斷增長。就當前的醫學水平來說,我們無法找到它的病因,也無法治愈這種疾病,我們所能做的,隻能是認識和了解孤獨症,嘗試着去理解那些存在于我們身邊的孤獨症患者。

《海洋天堂》的編劇兼導演薛曉璐,作為參與幫助孤獨症患者公益活動十多年的志願者,用她自身的真實經曆造就了這部公益性電影,甚至在其總投資不超過一千萬的情況下,請來了李連傑、文章、桂綸鎂作為影片主演、王家衛的禦用攝影師杜可風擔任攝影指導、曾經獲得過奧斯卡最佳服裝設計提名的奚仲文美術指導、多次獲得香港電影金像獎最佳美術指導獎的張叔平擔任剪輯、宮崎駿的禦用作曲家久石讓親自為電影配樂。

我們知道,一般這樣豪華陣容的電影團隊,不可避免地便是經費在燃燒。可是在這部電影中,這些人卻是不計片酬參與拍攝的。

薛曉璐導演本可以憑借這個強大的團隊,制作一部催人淚下的商業大片,而《海洋天堂》作為一部聚焦“孤獨症”人群的虛構類劇情片,實際也肩負着商業投資,它對市場票房并不是無所求的。對于薛曉璐這樣一個成熟的電影導演來說,有效運用叙事的手段來影響觀衆的觀影情緒,進而利用他們來帶動電影票房其實并非難事。

但《海洋天堂》在故事情節的叙述手段上卻十分克制,許多關鍵場次的描寫和刻畫,都采取了相對冷靜的客觀視角。導演一直在采用拉開距離的方式,表達出她對于孤獨症患者及其親人的尊重。

影片中有許多可以催淚的細節點,導演都作了淡化處理,她沒有用高超的電影技巧來控制觀衆情緒的走向,而是讓觀衆憑借自己對電影的感受,在他們的情感判斷上做出選擇。這種反通俗劇的處理方式其實并不利于電影票房,但對于這部電影的主題:關注孤獨症患者與他們的親人來說,這種淡淡的溫情其實更符合導演本人對劇本的意圖。

影片圍繞着李連傑扮演的單親父親王心誠和文章扮演的患有孤獨症的兒子大福展開,故事一開始,他們乘坐着一葉孤舟飄蕩在汪洋大海上,沐浴着和煦的陽光,海風輕輕地拂過他們的身體,讓人以為他們是在海上欣賞風景。結果下一瞬,王心誠便帶着大福跳進了海裡。

...

...

鏡頭一轉,等兩人回到家裡後,王心誠看着正在吃晚飯的兒子,問他是不是解開了他們腳上綁着的繩子,我們才知道王心誠是想帶着兒子一起自殺。原來王心誠得了肝癌晚期,他怕自己死後沒人照顧兒子,才想帶着大福一起尋死。王心誠在妻子意外去世後,一個人将大福養到了21歲,他本以為自己要照顧孩子一輩子,卻沒想過有一天他會死在孩子前面。

...

大福從小跟着在海洋館工作的父親長大,他繼承了母親的遊泳天賦,水性非常好。而對于患有孤獨症的大福來說,遊泳仿佛就是他的一切,他對于海洋有一種與生俱來的執着和喜愛,所以他的日常活動便是在海洋館裡潛泳。也正因為如此,在父親帶着他自殺時,他才可以在海中解開綁在兩人腳上的繩子,救了父親和自己。

...

影片中多次出現了水中的拍攝鏡頭,在水底擡頭看向岸邊,站在岸上凝視水底,隔着海洋館裡厚重的玻璃觀看海洋生物,水中的折射、鏡頭的朦胧,讓影片中許多關于“海洋”的畫面變得夢幻唯美、純潔透亮。導演利用反複出現的一切有關“水”的畫面,營造了一種靜谧、安穩的電影氛圍,正如孤獨症患者的世界,純淨美好,靜谧安穩,而水的柔和與靈動也在告訴我們:水善萬物而不争,它帶給我們生命與希望。

我想,這也是導演為什麼要将孤獨症與海洋聯系在一起的原因,她想向人們表達孤獨症患者的世界是美好的,也是充滿希望,他們的内心有水的柔和,也有水的堅韌。他們和普通人一樣,有對這個世界憧憬的權利,有生活下去的能力,他們隻是需要人們的耐心與關懷。

王心誠作為一個父親,無疑是深愛着自己的孩子的。即使大福成為了他的負擔,他也甘願為兒子付出自己的一切,可是在死亡面前,他也無能為力。而通過大福在海中救了他們這件事上,我想他也明白了:就算兒子患有孤獨症又如何,他有生存下去的權利,作為父親,他應該幫助自己的孩子學會生存下去,生命是珍貴的,我們絕不要随意放棄生的希望。

王心誠忍受着病痛的折磨,開始帶着大福四處奔走。他去了特教學校,想找以前認識的劉校長收留大福,卻沒想到劉校長退休了。而新校長也告訴他,政府規定對孩子的義務教育是九年制,讓他去找孤兒院。孤兒院院長卻告訴他,這裡不對家庭服務。他想盡一切辦法找門路,甚至求到了養老院,然而現實很無奈,大福的年紀進養老院太小,進孤兒院太大。

...

當王心誠牽着大福的手,想将他送進精神病院時,看着裡面壓抑冰冷的氣氛,他還是帶着大福離開了。結合導演十年的志願者經曆來看,我們可以看出《海洋天堂》作為一部現實題材的電影,沒有簡單地為人物提供一個體制化的出路。

...

王心誠想在體制内尋找幫助,找到了特教學校、養老院、孤兒院、精神病院,最後還是在劉校長的幫助下将大福送進了私人機構,靠着社會中的愛心人士來解決問題。這也正是導演所想向政府和社會呼籲的:我們國家還存在許多像大福這樣的特殊人群,他們需要政府的幫助,也需要得到更好的人文關懷。關于我國對社會殘障人士的保障政策和具體的實施計劃,其實還需要政府更多的努力,這也是這個社會所期待的。

...


雖然王心誠為大福找好了去處,不過當父子倆正式分開時,彼此都是不适應的。王心誠看着空落落的家,想起從前總是叮囑大福不要将玩偶放在電視機上,可當他自己一個人在家的時候,下意識的又将玩偶放回了電視機上。

當大福一個人在愛心機構呆着的時候,也是難過無措的,直到父親趕過來陪伴着他,他才安心的睡去。我們知道孤獨症患者無法像正常人一樣去表達自己的情感,不理解他們的人會覺得他們情感缺失,可實際上孤獨症患者在傾訴情感時,更要拼盡全力讓他們在乎的人感受到。

...

在影片中,我們可以感受父子兩人對彼此的牽挂與不舍,他們将最真摯的情感融進了這細水長流的日子裡,樸素細膩的行動中。

王心誠擔心自己死後大福不能照顧好自己,在他生命餘下的幾個月裡,教大福自己炒雞蛋、坐公交車、辨認錢币大小、過馬路要先往兩邊看……他恨不能将所有的生活常識都教給大福,在大福總是學不會的情況下,他細緻耐心的一遍又一遍的教導他、鼓勵他,在這個父親眼中,大福不是一個21歲的大人,他還是一個需要家長陪伴的孩子。隻是父親能陪伴孩子的時間,已經不多了。

父母在,我們永遠是孩子,可有一天父母離我們而去了,我們隻能是大人。因為這個世界上,可以無條件包容我們、疼愛我們的人,終究離開了。我想也許大福無法理解死亡,但是他知道那個疼愛自己的父親,永遠不會出現在自己身邊了。所以當他親眼看着父親的骨灰盒埋進墳墓裡的時候,雖然沒有像周圍的人一樣默默哭泣,卻在後來的日子裡,做好了父親曾經教給他的一切。也許那個時候他并不是真的學不會,隻是身邊有可以信賴的人,他還不想那麼快長大。

在電影中,桂綸鎂扮演了一個叫鈴鈴的馬戲團小醜,當大福第一次看見鈴鈴向觀衆表演雜技時,盯着她手中的道具球目不轉睛,對于鈴鈴鮮豔誇張的小醜造型,他也表現出一種前所未有的好奇。

...

...

後來當他們成為朋友,在天台上見面時,我們才知道鈴鈴的父母在她很小的時候便離開了家,後來将她養大的奶奶也去世了。當鈴鈴微笑着指向天空,告訴大福她的奶奶在天上時,卻讓人感受到了她内心的孤獨與難過,她竭力想要表現出自己的堅強,讓我們在無形中看到了她與自己工作時候扮演的小醜角色,形成了一個極大的反差。

...

導演在影片中加入小醜的角色,實際上也是在與大福的孤獨症患者形象做對比。雖然大福無法正常的去表達自己内心的情感,可實際上他的内心世界卻是有許多想法的,他對于外界的事物也有着很濃厚的好奇,隻是他無法讓人們感受到這一切。

鈴鈴扮演的小醜總是能給人們帶來歡樂,小醜的外表是滑稽可笑的,她用顔色鮮豔的造型吸引着人們的眼球,用搞怪的雜技表演把觀衆逗笑,實際上小醜的内心也有自己的悲傷和煩惱。所以我們永遠也不要憑别人外在所表現出的淺薄的東西,去斷定一個人的内心。

...

當王心誠知道自己快要死的時候,他畏懼的不是死亡,而是擔心大福不能照顧好自己,害怕大福會把他忘記了。作為一個深愛着自己孩子的父親,在面對孩子所患的孤獨症時,他在這一刻也是無法判斷的,他不能确定,在大福眼中,自己所扮演的是一個什麼樣的角色,也不甘心孩子将他忘記掉。

雖然王心誠嘴上一直說着自己死後大福應該是不會難過的,卻還是在臨死前,給自己做了一個假的海龜殼。每天帶着大福去海洋館遊泳,告訴他自己過幾天就會變成大海龜,看到那個大海龜就要想起爸爸啊。父親知道孩子是離不開海洋館的,他喜歡遊泳,那自己就扮演一個大海龜,假裝自己一直陪伴在兒子身邊,也是希望兒子不要忘記他,不要因為他的離去,感到難過和不舍。

...

影片結尾,當大福在水下和海龜一起遊泳的時候,微笑着抱在了大海龜的身上,那一刻,我想他心裡是在思念父親的。即使是身為孤獨症患者,即使無法正常的表達情感,這也并不代表大福不懂得什麼是父親,什麼是思念,什麼是喜歡。在他的世界裡,他其實分辨的清那些生離死别,隻是他沒有懷着傷感,而是抱着父親的期盼,去面對生活。

...


影片中我們從一開始便知道父親即将死去,兒子患有孤獨症,這個家庭似乎充滿着不幸。但是導演并沒有過多的去放大這些悲情,隻是向我們展現了一個普通家庭的故事,卻處處充滿了人性的溫暖與友善。在觀看的過程中,我們忘記了悲傷,忘記了流淚,隻是跟着王心誠與大福一起去感受他們的生活,理解他們對生活做出的每一個選擇。雖然總會有某個情節讓我覺得難過,卻在不知不覺中與他們一起微笑,看淡生死。走出那些一時的陰霾,你會發現生活自是有其道理的,過好眼下的日子比什麼都重要。

...

通過這段故事,我們也逐漸明白,死亡其實一直伴随着我們的生命,出現在人生的每個拐角處。它不是洪水猛獸,我們不必畏懼,坦然地去面對死亡,是作為亡者的體面,也是生者對亡者的尊重。這一生總有些重要的人會離開我們,他們希望我們能好好的活着,那我們便微笑着去迎接明天的到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