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去年寒假上映的流浪地球口碑炸裂火極一時。作為首部大型電影,我和媽媽按讷不住,在一個雨夜去了影院觀賞。

看完後感覺中國電影終于不再宣揚愛國主義或是制作純特效片,流浪地球國外評分與阿凡達持平,這部中國科幻電影不輸好萊塢。回家後查看票房和豆瓣評分發現不僅票房走勢喜人,《流浪地球》的國外評分也十分亮眼。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紐約時報》稱:“《流浪地球》代表着中國電影業加入太空競賽。”而《衛報》認為:“這是中國電影業向好萊塢統治許久的科幻大片類型發起了挑戰。”但中國科幻電影畢竟剛剛邁出全新的一步,還無法與阿凡達這樣的大片媲美,有許多美中不足的地方。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太陽即将毀滅,人類制定流浪地球計劃,将地球遷出太陽系尋找新的家園。35億人暫居的地下城與現在的生活環境并無太大區别,沒有未來之感。

...

圖片發自簡書App

除了韓朵朵要吃榴蓮味的蚯蚓幹,其他未來資源枯竭的場景很少。在沒有植物生長的地方,隻靠吃土就能生活的蚯蚓可能是最好的蛋白質來源。“榴蓮味蚯蚓幹,下午茶必備解饞佳品,饋贈親友伴手禮”但是味道可能并不好,畢竟有一個隊員死前說他想吃大米飯。他已經至少20年沒吃到過了。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整部片給人印象最深的莫過于“道路千萬條,安全第一條”。因此後來出現許許多多的“道路千萬條,讀書第一條。放假不讀書,開學兩行淚。”不過國産科幻到這個程度是值得鼓勵的,就像夢想需要鼓勵一樣,相信未來國産科幻片會越做約好!

媽媽看完後說她什麼也沒看懂,我隻有一些模糊的概念從許許多多的細節中觸發感想。在劉培強與劉啟告别,準備犧牲自己和空間站,點燃木星時,我的淚水也止不住流出眼眶。劉培強給木星畫形狀是為了記錄離木星的距離,他從休眠艙出來之後發現窗口的木星不見了,立刻意識到空間站已經“叛逃”。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那個窗口旁,挂着一個《盜夢空間》裡的陀螺,而盜夢空間的結局是,主角終于回到家見到了孩子。他就差最後一天就可以見到分别十七年的兒子,意外來得太突然,正如他一開始所言“總覺得心裡不踏實”,後來作為一名父親,時刻心系兒子的安危,最後甚至犧牲自己。親情是所有人在世間都無法割舍的東西,也是人們在絕望中最後的一點堅強。在滿是灰塵的接線室,工程師拿出放着煙和字條的盒子。盒子裡那張寫着“記得穿秋褲”的紙已然泛黃。年近中年的工程師,也曾是一個要媽媽催着穿秋褲的孩童吧。可是,或者因為抽簽,或者因為海嘯天災,他的媽媽已經離開很久了。

劉啟因為母親的死記恨劉培強,卻在最後的通訊中懊悔至極,他一直在等着爸爸回來,在等曾經的諾言實現。在死裡逃生中,韓子昂在死前說出韓朵朵的身世,即使不知道她的父母是誰,但當時水中的每個人都是她的父母,他們把他們的生命安危放在小女孩的安危後,體現出人間的溫暖。劉啟到最後一刻不願放棄爺爺,也在韓朵朵墜落之時毫不猶豫的跳下去靠木星點燃後的推力拉住了妹妹。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這部影片裡,生死隻是一瞬間的事,有太多的始料不及,沒有突出的主角光環,劉啟他們的救援小隊隻是萬千救援隊中的一部分,有無數像他們一樣的人在為最後的希望而努力,有掙紮,有失落,也有振作。

撞車的司機自殺前用日語說想喝一碗味增湯,俄國人犧牲自己把劉培強推向控制艙,運輸車裡蓋着一張美國國旗。直到最後,人們說着不同的語言調轉車頭,駛向背離家園的方向。這根本不是一部所謂的愛國電影,而是全人類對自我的拯救。那些好萊塢大片中個人英雄式的愛國主義不會出現。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太空站說地球還有35億人,餘下的一半人,在20年前已經死去。海嘯地震等自然災害加劇帶走許多人的生命,抽簽留下的僅半數。電梯裡隊員剛子為了救韓子昂而死,韓子昂隻多活了幾分鐘。小隊成員用性命運送火石,被活活凍死,點亮發動機的卻是其他團隊,很多電影裡的死去總是強行賦予意義,至少能換回些什麼。但是在這裡,死亡就是死亡,那麼真實而冷酷,就像現實世界。

劉培強帶着三十萬噸燃料撞向木星的時候,他的眼淚在空中漂浮。他不是不想回家也不是不畏懼犧牲,隻是他愛自己的兒子,二選一的生死抉擇過于殘酷。

工程師李一一吐在頭盔裡,車窗破碎溫度降低需要帶上頭盔時,他就搶旁邊Tim的頭盔。後來Tim的頭盔上有一層米黃色的液體,看來是真的搶過來了,在生死面前,他展示了自己的野性和想活下去的強烈願望。在他被困直到被劉啟一行人發現時,他劫持了韓朵朵,為了讓自己活下去,已經走到了極限。

...

圖片發自簡書App

劉慈欣參與本次制作,流浪地球電影與原著大相庭徑可反應的内容相同,帶有一些三體的熟悉味道。火種計劃的空間站,就像孤獨飄蕩在宇宙中的藍色空間号。逃逸後等待救援的休眠艙,令人想起威懾紀元之後錯過地球的三體艦隊。劉培強像是不擇手段的維德,而說着不能再死人然後幾槍打壞火石的周倩,對應着程心呢。還有劉培強撞木星時喊出的前進三,二,一。這些都帶有三體的影子。

作為人工智能,莫斯大概是絕對理性的,它的目的就是保證人類種群延續,而太空站是人類最後的火種。莫斯大概也計算過太空站撞木星的方案。但是因為這需要犧牲太空站,所以隻要有百分之一會失敗的可能性,它就不會這樣選。而當劉培強燒毀太空站保存的資料後,已經不可能再利用太空站延續人類文明。所以最終莫斯和指揮中心隻好默認撞擊木星的方案。所以最後它喊出“讓人類永遠保持理智,果然是奢望。”

文字改編電影就像把一個圓球硬塞進方形的箱子,一定會為了戲劇性沖突犧牲一些史詩感和邏輯性。流浪地球電影僅僅聚焦于原著中幾個自然段的内容,而且電影中比如發動機需要火石點火、火石需要從遠處運來、火石小到可以通過電梯、超高度點火需要三方協作、木星氫氧爆炸直沖地球等,就是為了減縮劇情而對邏輯性的模糊處理。

但微小的不足從來不是電影的黑點。科幻電影并非科學,而是藝術。塑造的不是定理,而是人性。

...

圖片發自簡書App

整部電影前後連接非常不錯,電影剛開始,劉培強帶兒子用望遠鏡看木星,身後是正在建設的行星發動機。旁邊挂着幾個紅色的氫氣球。劉培強說木星就像氣球 大部分都是氫氣。後來劉啟因此想到可以點燃木星。劉培強對兒子說等可以用肉眼看到木星時,爸爸就回家了。所以他記錄離木星木星的距離,就是計算離父子團聚的時間。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總的來說這部影片令我震撼,構思也極其奇妙,打破了傳統的到地球外去尋找新的生存環境,而是帶着地球一起流浪。體現了落葉歸根,卸甲歸田的情懷,這是西方人不具有的,不再四海為家,直到最後一刻地球末日将至,廣播中說道,所有人回到自己的家中,擁抱家人。相較于客死他鄉,不如在自己的故土安度餘生,與家人共赴黃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