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波西米亞狂想曲》3月22日通過藝聯院線引進在國内公映,相比國際版有約4分鐘删減,對劇情有些許影響。好在影片主題的演唱會等段落仍然完整,值得去影院感受一番音樂的震撼。

作為一部講述皇後樂隊主唱弗雷迪·莫庫裡人生的傳記電影,我們首先要明白的是這并非是一部紀錄片,因此與真實故事可以有區别,也有藝術和情節沖突上的加工,但電影是有其他皇後樂隊主唱參與制作的,也不會離真實太遠;

其次是,這部電影主要講述的是弗雷迪·莫庫裡的故事,而非整個皇後樂隊的經曆記錄,因此故事角度始終集中在主唱個人身上,故事也在最後的演唱會高潮中終結,樂隊其餘人員并沒有太多的戲份。

...

在這個基礎上觀影,筆者認為《波西米亞狂想曲》是一部優點和缺點都相當明顯的電影。

在第91屆奧斯卡上,《波西米亞狂想曲》最終斬獲最佳男主角、最佳剪輯、最佳音響效果、最佳音效剪輯四項大獎,從獲獎情況來看,也不難看出這部影片的優點側重所在:

傳記類電影在最佳男主/女主這一獎項上向來有優勢,本片主演拉米·馬雷克的表現也無可指摘。另外三個獎項均屬于技術類,兩項聲音相關的大獎毫無懸念被收入囊中,其實也表示了看這部影片的最大享受,或許是在高質量影廳裡的聽覺盛宴。

筆者在杜比廳中觀看了《波西米亞狂想曲》,效果驚豔。據一位同時看過IMAX版本和杜比版本的朋友所說,IMAX廳的效果也相當不錯,與杜比廳相比并沒有高下之分,因此觀影的朋友們可以嘗試去IMAX廳觀看,更寬廣的銀幕也有更強的臨場感,也更能體會電影所展示的皇後樂隊演唱會的現場魅力。

...

《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優點顯然在于這種對待技術細節的精益求精,效果完美驚豔。在最後的LIVE AID演唱會上,弗雷迪·莫庫裡敲出《Bohemian Rhapsody》的鋼琴音符,唱出“mama”的開頭時,我坐在影院中熱淚幾乎奪眶而出,那種由于音樂所展現出的的熱烈情感激發出一種純粹的情緒撼動,這種體驗是很少能夠體會到的。

電影用最後二十分鐘完全複刻了現場的LIVE AID,但同時,也就是這最後的完美高潮拯救了整部電影。

上文說到,《波西米亞狂想曲》是一部優缺點都比較明顯的電影。優點在于音樂等技術細節,演員表現等硬實力方面幾近無可指摘,配合現場的音效幾乎等于看了一場高質量的演唱會;

但我認為缺點在于:第一,《波西米亞狂想曲》的種種設置沒有跳脫出一般傳記電影的桎梏,在劇本設置上仍然執着于經典的集結——高潮——決裂——低潮——最後的爆發這樣的套路之上,據我在觀影之後查看的資料來看,弗雷迪·莫庫裡至始至終沒有像電影中那樣與樂隊其他成員産生那樣強烈的沖突和決裂,但電影為了營造出劇情的起伏氛圍,顯然做了很多處理。

不能說這樣做不好,隻是平庸了些,我認為《波西米亞狂想曲》其實可以不必那麼遷就大衆,上限原本可以更高一些。

第二點就比較奇怪了,《波西米亞狂想曲》是獲得了奧斯卡最佳剪輯獎的,因此對它的剪輯水平進行批評顯得有點自不量力,但以我個人的真實感受而言,《波西米亞狂想曲》 的剪輯實在稱不上高明,甚至拖了電影的後腿。上面提到電影的劇本相當常規,但《波西米亞狂想曲》反而将故事講得并不利索,節奏也并不流暢,場景的切換也隻是一般水準。

比起同屆奧斯卡的《黑色黨徒》等片,我實在看不出《波西米亞狂想曲》的剪輯好在哪裡,也許是删減的問題,也許是我欣賞水平有限。

從這些角度來說,以傳記片的要求來看待《波西米亞狂想曲》,故事角度實在稱不上一部出類拔萃的傳記電影。

...

但這并不妨礙我對這部影片的喜愛。在觀影之前,我對于皇後樂隊的了解相當片面,一方面我非常喜歡《Bohemian Rhapsody》和《We are the Champions》等幾首歌,但卻對樂隊成員的曆史絲毫不知。但在觀影的過程中,我仍然忍不住為之感動、落淚——

一種強大的情感力量充溢了觀衆的内心。對于弗雷迪·莫庫裡的天才、細膩、敏感、勇敢、熱情,最終都融化到了那一場盛大的現場演唱中,《波西米亞狂想曲》也深谙這種情感共鳴的強大,不遺餘力地打造了最後二十分鐘堪稱絕筆的演出,引爆了所有人心中的狂熱和深情。

...

也是因此,在走出影院之後,或許很多人的心中想到的是這樣一件事,并為之哀痛不已:

此生,我們已經沒有機會親臨弗雷迪·莫庫裡的現場了。

(魔鬼影評系頭條簽約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