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部關于二戰的電影,開始接觸豆瓣這個平台以來,陸陸續續看了許多關于一戰二戰的電影,《1917》、《鋼琴家》、《美麗人生》《喬喬的幻想世界》…而每看一場電影都是全新的體驗,畢竟這段曆史值得挖掘的東西太多太多了,值得世人反思和警醒。《波斯語課》像《美麗人生》和《喬喬的幻想世界》帶着一絲黑色幽默,同時保持着《鋼琴家》冷靜客觀的視角,感情的克制。

《波斯語課》講述了一個猶太人小卷為了保命教德國納粹軍官波斯語的故事,然而這門語言根本不是所謂的波斯語,而是小卷利用2840個猶太囚犯的名字編造的一門語言,德國軍官最終記住的不是用來保命的波斯語,而是2840個亡魂的名字!!!電影的最後一幕,小卷含淚讀出2840個亡魂的名字,周圍的記錄員和受采訪的人們都安靜地聆聽着,那一刻真讓人心碎。

...

“雪崩的時候,沒有一片雪花是無辜的”。影片中刻畫的科赫上尉就是漢娜•阿倫特提出的“平庸之惡”的代表。該概念是由猶太裔著名政治思想家漢娜·阿倫特并于1963年出版了《艾希曼在耶路撒冷——關于艾希曼審判的報告》,提出的。漢娜認為罪惡分為兩種,一種是極權主義統治者本身的“極端之惡”,第二種是被統治者或參與者的“平庸之惡”。而第二種比第一種有過之而不無及。科赫上尉就是這樣的人,他不直接參與對猶太人的屠殺,卻後勤保障納粹軍官的日常所需,負責他們的飲食,讓儈子手吃飽喝足,對其他民族的苦難熟視無睹,同樣在助纣為虐。

冥冥之中注定科赫上尉“德黑蘭”夢想幻滅,他逃脫不了正義的審判。

...

影片将科赫上尉的形象刻畫的立體多樣,他是“平庸之惡”,無形中助纣為虐;但他依舊渴望和平和家人的關懷,期待着愛情的到來;他是非觀不明确,卻堅守自己的原則,讨厭他人對自己的欺騙;他刻苦好學,多次幫助主角小卷逃離困境 ,甚至願意分享自己的食物來救人……真真切切讓觀衆見識到了人性的複雜,人的多面。這個人物飽滿立體,有血有肉,讓人又愛又恨。

...

“名字”對每個人都意義非凡,不僅寄托着父母的期許,更是一個符号,标記着每個個體的存在,即使身死,但尋着名字依舊可以追尋這個人在世上留下的印記,姓甚名誰,家在何方,有何作為……而這2840名冤魂,存在過的痕迹卻被納粹付之一炬,一切如同過眼雲煙一般,無足輕重。主角小卷利用受難者的名字編撰出一門全新的語言,也得以讓世人知道這些無辜人們的存在,當德國落敗,倉皇出逃,2840個名字才得以重見天日……

...

《波斯語課》不僅是2840個名字創造的語言,更是緻敬生命的一首贊歌!背負曆史的厚重,繼續砥砺前行,前車之鑒,後事之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