題記:王小波曾說“我選擇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從話語中,你很少能學到人性,從沉默中卻能。假如還想學得更多,那就要繼續一聲不吭。”
一場戰争一面牆,給了德國人多少素材來講述戰争中經曆的故事。不是一切都消失在了時間的長河中,對待曆史最好的态度,從來不是淡忘,而是銘記和反思。德國在二戰時期犯下的累累罪行讓人唾棄,但它如今反思曆史,還原真相的這般勇氣讓人佩服!《沉默的教室》正是一部緻敬曆史,反思自身的佳作。
《沉默的教室》根據真實故事改編,在尚未修建柏林牆的五年前,東德和西德依舊是通路的,主人公提奧和庫特借看望逝去祖父的名義,前往西德觀影。在觀影的片頭他們了解匈牙利十月起義的新聞報道 。為了表達對起義中死者的哀悼,他們聯合班上同學舉行了兩分鐘的默哀活動。而這一次小小的沉默,全班同學受到東德當局的迫害和威脅,最終決定逃亡西德……
人性隻有在危機時刻才會得到檢驗,在這次事件中學生們受到來自各方的壓力,諸如學校的威脅,政府部門的威逼利誘,家人們的擔憂……盡管他們初生牛犢不怕虎,充滿熱血和激情,敢想敢做,但也沒預料到這次沉默的抗議會給他們帶來滅頂之災。
而青年本就心性未定,一開始這個小團體出現了裂痕和猜忌,發生了諸多不愉快。伴随着事件的深入,隐藏多年的真相被揭露,納粹的孩子,政府官員的獨子,堅決維護革命成果的後代……他們雖來自不同的家庭,成長環境各異,卻明白自己身上的那份責任,也看透了自己身處的社會。影片中有句話,讓我印象深刻“你們把自己看作是有着自由思想的人,沒有哪個體制喜歡這樣子。個體必須服從,不然就會無序”。也正是因為這點,他們最終選擇逃亡異地。
他們的沉默從來都不是無意義的,畢竟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他們用沉默表達自己的不滿,在沉默中發現自我,塑造自我,最終完善自我。這次沉默的意義,不能簡單的用得失來衡量!
《沉默的教室》将視線聚焦在青年一代,這一代的德國青年,尚未擺脫戰争的陰霾,又置身于高壓社會的控制下。無半點自由可言!而他們讓世人看到了青年人身上的力量,雖懵懂卻熱血,不畏懼強權,敢說敢做,義無反顧!在看這部影片時也聯想到最近在讀蔣夢麟先生所著的《新潮和西潮》,在此書中先生具體花幾章的篇幅來談論青年,青年的力量真是不容小觑,這也是為什麼許多革命爆發的起點都在青年身上展開。
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五星推薦!但鑒于題材的特殊性和敏感性,想看這部影片的朋友需抓緊。末,祝觀影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