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人》這部劇講述的是兩個性格上都因為成長經曆而有缺陷的人,因為彼此相愛,逐漸學會如何去面對愛情,面對世界,最終成長為可以獨自面對世界的大人。

其根據《紐約時報》同名暢銷書改編,曾被《衛報》評為“新世紀最好的百本書籍“之一。

原著作者莎莉·魯尼是來自愛爾蘭的90後作家,她的作品以關注當代年輕人的精神與情感居多。

這部劇的内核是成長,是關于人生最關鍵的青年時期自我意識的形成。

成長經曆有缺陷的人,怎樣才能擁有一段幸福的感情?好難好難好難。

他們永遠都要面對自己的不完美和自己在愛情中的恐懼。

因為自己不是一個完美的人,總擔心對方會嫌棄他而抛棄他。

他們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他們更在意自己的完美,自己的需求是否得到滿足,卻很少關心對方的情感訴求,更别提用心滿足。

這種非良性的情緒模式從一開始就埋下隐患,雙方好像永遠不在同一個頻道溝通。

隻有當激情和親密将他們卷入時,才會讓他們暫時喪失理智,被多巴胺沖昏頭腦,陷入情欲的狂潮中。

但再怎麼炙熱的情欲也總有冷卻的一天,可能不超過180天,你就不再渴求對方的擁抱和親吻。

你開始渴望更深沉的情感需求,你希望你的心聲被對方聽到;你希望對方用理解的眼神,專注傾聽你的每一句話;你希望對方緊握你的雙手,向你傳遞信心和勇氣。

而這正是電視劇《正常人》所講述的故事,當兩個情感有缺陷的年輕人,如何像兩隻小心翼翼的刺猬一樣,一步一步互相靠近,相互取暖,卻又不斷被對方的情感防禦機制所傷害?

劇中,男主的表現一直是:他愛她,但他更在乎他的社交圈;他愛她,但他更愛他的面子和自尊;他愛她,但他更愛他的遠大前程。

劇中,女主的表現一直是:他不愛她,那她就離開另尋新歡;他愛她,她就豁出去非他不可;但他從來都沒有很需要她,她不敢離得太遠,也不敢靠得太近。

太糾結的愛情了,不是嗎?可愛情就是這麼盤根錯節,互猜心思,将自己的心思投射到愛的人身上,以為對方也是這麼想。

《正常人》是一部讓我們看清楚男女主的愛情模式是如何影響他們的情感走向的,它啟發我們如何更好地面對自己的情感,釋放自己的脆弱,并願意相信永遠有人愛着我們。

我們都值得被愛,無條件的。

冬至快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