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青春為何物?南柯一夢罷了

愛情為何物?夢中的造物罷了

...

麥斯·米科爾森,丹麥最性感的男人,同樣,也是演技出類拔萃的男演員。

在北歐的電影曆史裡,演員多以冷峻、憂郁、清冷、高雅著稱,他們身上的特質時常被電影捕捉,被塑造成多種形态的美感。

...

如豔絕世界影壇的英格麗·褒曼、葛麗泰·嘉寶;又如冷豔的伊莎貝拉·羅西裡尼,而今在好萊塢闖蕩的北歐演員,也不乏像亞曆山大·斯卡斯加德、麗貝卡·弗格森、艾麗西亞·維坎德等實力與美貌并存的優質演員。

...

...

...

...

...

...

中國影迷親切的稱麥斯·米科爾森為“麥子叔”和“拔叔”(曾出演過美劇《漢尼拔》),除了對他個人魅力的喜愛,也包含着對他演技的贊賞。

他是世紀之交丹麥電影發展新的黃金期所造就的一顆巨星。在好萊塢類型各異,卻多為陽光俊朗的男演員中,他的冷峻和多變的塑造能力為自己赢得了一席之地。

...

《狩獵》中,他的一個淚眼回眸,夾雜着無奈、心酸以及憤恨,《007》中,他的陰狠和狡黠也善于通過一雙魅惑力的雙眼來表達,都說演員要善于用眼神傳達情緒,而米科爾森則是擅于用眼神表演的演員,當你注視着他的雙眼時,會發現他早已融入了某種角色,随之會把你帶入到他所創造的空間。

...

《狩獵》

...

《007:大戰皇家賭場》

我總是很喜歡特質突出,表演動人的演員,米科爾森橫跨歐洲和好萊塢,在今年歐洲電影節中,他再次憑借《酒精計劃》拿下最佳男主角桂冠。

...

那一年,麥子叔手捧戛納影帝桂冠

而自約翰尼·德普因為“家暴醜聞”被《神奇動物去哪兒》除名後,影迷強烈推薦他出演靈魂人物“格林德沃”,這可能是頭一次,人們共情的把角色和演員聯系在了一起,并且為之歡呼雀躍,有了麥斯·米科爾森,似乎不再擔心“格林德沃”會失去原本的價值。

...

目前,華納官方并未回應,但麥子叔很樂意接受這個角色,我們相信他的演繹會煥然一新。如果你還不知道麥斯·米科爾森,不妨從這部《酒精計劃》開始認識他,這同樣是部出色的電影,絕不僅僅隻是麥子叔的功勞,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也是丹麥不得不提及的導演之一,除了擠進豆瓣Top250的《狩獵》,他還拍攝過《遠離塵嚣》《公社》《家宴》等片。他對于人物塑造一向都很立體,而且善于挖掘人物内心情感。

...

《酒精計劃》是他和米科爾森二度合作,也是他這幾部作品中唯一用喜劇方式所呈現的劇情片,但此次“喜劇”的呈現并非常人所認為的“喜劇”,而是一種樂極生悲的體現。

生活系的電影最注重的是細節,哪怕平靜,也能通過細膩之處展現生活的精華,都說拍生活片英國人最在行,在今年冷門佳作中,《普通之愛》算是一股清流,不喧嚣,不另類,潤物細無聲的處理足以打動人心,同樣推薦給大家。

...

電影《普通之愛》

可《酒精計劃》依然有一套完整的劇作體系,起承轉合,因果起源,矛盾沖突缺一不可,隻是怎樣平衡和消融在我們慣常的生活中并非易事,而且本片借用“酒”這一物品來引導故事和角色走向,看似是普通的生活群像,實則像一把利刀,切入了生活的心髒,挖掘出人到中年的困惑和麻木,也加深了對時間的理解。

...

...

這是導演托馬斯·溫特伯格對生活的注解,前幾日,恰巧看到一條電影新聞:

導演在拍攝《酒精計劃》的第四天,女兒遭遇車禍去世,他坦言自己生活被毀掉了,當時想的是電影拍下去毫無意義,可不拍下去也無意義,所以他仿佛得到一種生活啟示,那便是為了已故的女兒拍下去,把這部電影獻給她。

...

因而我們能在電影結尾處看到“To Ida”的序幕,那是他女兒的名字。

電影背後的悲劇令我們多少感到惋惜,但從現實狀況來重新看待《酒精計劃》這部電影,會發現這更像是導演和生活的和解,現實無法預料,隻能通過電影來釋懷。

...

中産階級的電影不好拍,四個男人的戲碼更不好拍,況且還是四個無聊作死的中産階級男人,在學校裡每個人都是老師,工作了幾十年,早已對工作感到厭倦;

以“馬丁”為例,教的是曆史學,最是容易讓學生感到枯燥,學生成績直線下降,引得家長們開會聲讨。

...

而他的家庭也出現了裂縫,妻子常常夜班不歸,兩個兒子已經不再需要父親,剩下的,盡是自己在夜晚的孤獨和悲哀。

人到中年,的确無奈,工作上的麻木,家庭的不協調,導緻他找不到突破口,直到他和同事們痛飲了幾杯後,才不知不覺流下了眼淚。

...

電影其實并沒有玩什麼花樣,反而非常平鋪直叙,隻聚焦在人物的情緒中,一直牽引着觀衆,這樣的表現手法會讓觀察者變成參與者,甚至會引發一些思考共情,想着如果人類血液酒精濃度達到0.05%會感覺到更幸福嗎?

...

這是由同事所提出來的議論,四個男人抱團埋怨,最後商議的結果必然是達成一緻,多數人認為“借酒消愁”的主題似乎有些老掉牙,但其實他們忽略了本片更深層次的生命意義;

“酒”一向被視作歡愉、超然、陶醉的代名詞,同時它也承載了很多副作用,如迷失、罪惡還有消沉。亦如生活的兩面性,苦樂參半,笑淚交織。

...

...

...

可誰都是第一次經曆人生,誰都是在生活中遭遇慘敗慢慢學習。

馬丁和他的三個朋友,本意是借酒抒懷,他們不是酒鬼,隻當做一種情感抒發的調味劑,不超過0.05%的酒精讓他們找到了内心沉睡已久的激情。

他們逐漸在課堂上找到自信,曆史老師用天才都是酒鬼的主題獲得了學生們的青睐;音樂老師用适量的酒精幫助考試緊張的同學獲得高分;體育老師以幸運的姿态赢得了一場球賽;心理老師把酒精當做論文進行深度研究。

...

...

...

我很喜歡一位影迷所寫,他說四位老師代表的是人的一生,體育老師代表人的身體,曆史老師代表人的記憶,音樂老師代表人的創造,而心理老師則寓意人的精神。

人的一生,被迫成長,被迫成熟,經曆時間的變幻,對于内心的解脫時常無助,借由酒的澆灌來喚醒自己對生活的認知,豈不知,再淡的酒,一天天喝,也會成為生命所依賴的毒藥。

...

...

...

所以本片看上去是闡述中産階級生活的一團亂麻,實則加深了對時間的指責,也加劇了對生命的思考。

導演溫特伯格用開篇南柯一夢的感歎來比喻生命的無奈,就像他女兒去世的消息一般,他在劇作上設定了體育老師看透了生活本質,欣然赴死的安排,也打開了導演本人對生活的心結。

...

...

而在最後那一段釋放真我的舞蹈中,我們看到了生命的起承轉合,喜怒哀樂,說到底,酒精可以稀釋憂慮,同樣可以摧毀人生,願意選擇生存還是滅亡,這都是人逃避不了的選擇題,最後你還不是要一樣擁抱生活。

...

...

...

對于某些人而言,酒精帶來的更多是自我的審視及徹悟;而有的人徘徊在原地,不增不減;有的人重建了幸福,而有的人潇灑地離去。生活也的确如此,有人醉了,卻也清醒着,有人醒着,也像醉了。

這樣的生活,你究竟要怎樣去度過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