緝毒組警察,組織了一次突襲抓捕毒販,酷炫的從天而降,但是因為害怕踢碎玻璃賠錢,隻敢戰戰兢兢的吊在繩索上,被毒販誤認為擦玻璃的清潔工,就這樣錯過了室内抓捕的最佳時機。在大街上追趕毒販的時候,更是狀況百出,緻使毒販撞上公交車,造成16車接連相撞的慘況。

這是韓國電影《極限職業》的開篇,五個似乎不怎麼熟練的警察,還要罪犯教他們應該怎麼搞突襲,被領導罵“不懂警察職責的蠢蛋”。


...


就是這樣一部喜劇片,竟然超越熱血愛國電影《鳴梁海戰》,成為韓國電影史上的新票房冠軍。該片僅投資95億韓元,票房卻達到了1370億韓元,折合人民币8億元。據統計,韓國每三個人中就有一人去電影院看過這部電影。

電影有緊湊的劇情和密集的笑點,故事簡單直接,不煽情,不拖沓,更妙的是根據每個人物的性格特點,分别設計了不同的笑點。每個人都在很自然的搞笑,聚到一起更會形成特殊的搞笑場,将笑點放大數倍。


...


如此不靠譜的緝毒組,職業前景岌岌可危的,為了不被解散,他們決定幹一票大的,讓緝毒組重振雄風。

他們的目标是抓捕在逃大毒枭,從潛伏監視大毒枭的副手開始。五個人蹲點副手經常出入場所對面的炸雞店,整整一個星期後毫無進展,炸雞店卻因為生意慘淡要關門,為了前程,高組長孤注一擲,拿自己的退休金盤下炸雞店。

原本要倒閉的炸雞店,客人突然多了起來。

為了不引起對面二樓的懷疑,五個人無奈之下,真的做起了炸雞生意,馬警官胡亂嘗試做出了排骨味炸雞,結果生意火爆得不像話。

開店不是為了賺錢,可是大家依然竭盡全力,生意越來越好。

每次說着正事,電話鈴響,高組長立馬熱情又谄媚的說,“從未有過的味道,是排骨還是炸雞?這裡是水源大排骨炸雞!”

五人為辭職還是開店的事情,吵得不可開交,有客人進來,馬上面帶微笑,齊聲說“歡迎光臨”。


...


更戲劇的是,炸雞店被大毒枭看上了,加盟此店,作為毒品生意的中轉站。

加盟店生意實在太差,五人考察外賣客戶的時候,發現了其中的貓膩。

原本以為毒販太嚣張,警察太無能,辦案全靠運氣。

結果發現五人各個深藏不露,陸戰隊特種兵,國家柔道隊優秀隊員,泰拳東方冠軍,棒球隊優秀擊球手,更有高組長,曾是重案組二十年最能打最耐打自帶不死光環的“傳奇”。

最後的大亂鬥看得人心花怒放,精彩的打戲配上滑稽有趣的音樂,讓人笑得停不下來。

影片也并非沒有瑕疵,最後打鬥時突然從廢柴到精英的轉變有點突兀。為何身手這麼厲害的人物,在警局卻處于食物鍊的底端?電影沒有任何交代,隻是突然間,就讓他們變成了英雄人物。

為了喜劇效果,這點轉折可以理解,總體來說瑕不掩瑜。


...


影片在搞笑之餘,也通過高組長的生活,反映了底層公務員的辛酸無奈,以及職業榮譽與金錢現實之間的矛盾。

高組長最讨厭蹲點盯梢,但是為了不回家看老婆臉色,每次都自告奮勇加班盯梢。當了炸雞店老闆後,有錢買古馳包包,老婆的态度好了起來,他也感覺到了回家後的溫暖。

高組長老婆也不隻是為了錢,她身為教堂執事,因為擔憂老公安危,竟然在他内褲上縫了一枚護身符。組長女兒因為爸爸工作繁忙經常缺席,說長大後最想做罪犯,這樣就能經常見到爸爸。

炸雞店生意越來越火時,高組長真的想過要放棄刑警工作,他喃喃自語,“放棄羞愧的成功,選擇好的失敗,這應該是對的吧。”

但是,當發現毒販利用炸雞店進行販毒後,已經被停職的他,奮不顧身和兩大犯罪團夥進行了一場殊死搏鬥。

有人說:“喜劇表演是最高表演”。這部電影用喜劇的方式,通過小人物的喜怒哀樂,給廣大普通人以慰藉。


...


影片最搞笑的地方是,五個人在不該認真的地方瞎認真。不管什麼事情,到了緝毒組手中,就會又喪又燃,本來無趣的事情,他們總能燃起來。

有一次他們在監控中聽到販毒團夥打架内鬥,五個人聽得津津有味,還給赢了的一方加油歡呼,仿佛勝利的是他們自己。

本應抓大毒枭的五個人,一天切4袋洋蔥,5袋大蒜,33捆大蔥;整天砍雞肉炸雞肉,被180度的油燙傷,被刀切傷;每天招待七十多桌客人,整理打掃到要吐。

這麼累,卻依然做得非常好,沒有任何敷衍和潦草,所以做出了網紅美食炸雞。

制作炸雞的過程,頗有些“舌尖上的中國”的藝術感,讓看電影的我忍不住點了外賣炸雞,可惜沒有排骨味的。

最後五人與兩個犯罪團夥近一百人的打鬥,也是拼盡全力,絲毫不擔心自己的安危,就是這樣的做事态度,讓人們在大笑之餘,也對他們産生了一絲佩服之情。讓我們覺得人就應該是這個樣子,生活就應該是這種态度,知道自己的平凡,但也不屈服于這種平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