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棒!少年》是一部值得看,也值得讨論的電影。很遺憾在這個年度大爛片紮堆的十二月,相對優秀的《棒!少年》卻還沒得到足夠的熱度。
這篇文章我想向大家推薦一下這部電影,也重點想和看過電影的朋友一起,讨論一下它的不足之處。
劇情梗概
《棒!少年》名義上是一部紀錄片,得到了第14屆FIRST最佳紀錄片獎。電影故事發生在前國家棒球隊隊長退役後創辦的愛心棒球基地,這是一個将職業棒球運動與救助貧困青少年相結合的項目。因為資金有限,坐落在北京昌平區的村落中。

來自全國各地的貧困少年被帶來這個基地,希望通過職業棒球訓練給這些孩子們創造一個可期的未來,也希望這些貧困孩子們能給中國的職業棒球運動創造一個未來。
故事的主角是棒球基地的教練和孩子們,又主要是其中馬虎和小雙兩位。


孩子們與衆不同的人生經曆使得他們帶着一些性格上的問題,也在棒球訓練的過程中不斷成長着。
而故事兩條主線是,這些少年們組成的“強棒天使隊”得到機會赴美國參加世界性的少年棒球聯盟比賽,另一條線是伴随着北京的規劃改造,“愛心棒球基地”要被拆除了……


觀影體驗
去看電影之前我對它一無所知,純粹是看到評分高才臨時去的。電影排片很少,不好買票。但沒料到去到影院時,發現幾乎滿座。還有許多家長帶着孩子去的。
最後一幕,當小雙在大樹下,高舉手指倒數五四三二一時,電影戛然而止,《再見 hip hop》的音樂聲響起。我很喜歡這首歌,喜歡功夫胖和派克特,因此坐着聽到了最後,回頭一看還有幾位觀衆也在靜靜看着閉幕,想必對電影的評價是好的。
希望讀到這裡,對這部電影有興趣的朋友可以考慮去電影院看了。
整體而言我是比較喜歡,但接下來将重點讨論我作為觀衆感受到的不足之處。
電影還是紀錄片?
我一直稱《棒!少年》電影,而不是紀錄片,因為盡管絕大多數鏡頭是紀錄式的捕捉(也有個别鏡頭明顯的補拍),但導演的存在感已超出了我内心紀錄片的阈值。
其實早就沒有所謂“紀錄片”了,大多數紀錄片都為了迎合市場而強調故事性、強調觀影體驗,而不顧真相的删減編排素材,刻意塑造角色,颠倒順序編織故事……
《棒!少年》的故事是基本流暢的。但有一些情節明顯删減掉了上下文、或調整了順序、還有個别鏡頭的補拍(比如打架那段,明顯補拍)。這就不免讓人感知到導演的存在,感知到導演為了塑造角色、突出特點,做了片面化陳述。比如被刻畫為内向、易挫敗的小雙,在片尾也一個人逃出訓練基地回老家,要去跟XX為了孤兒權益問題而“打架”。
由于片中的角色也是現實中的人,為了有利于故事性而給他們貼上簡化的标簽,讓我多少有些不舒服。但我明白隻有電影在市場上的成功才能最大化有利于劇中的孩子、愛心基地、拍攝團隊等各方。
更重要的是,電影中大部分的素材是非常真實而鮮活的。孩子們的真實情感,無論憤怒、恐懼、無助、開心、驚訝、彷徨、懊惱,都是任何演技派無法“表演”出來的。


我隻是感慨跟拍了兩年,優質素材難道還不夠多?需要補拍鏡頭的劇情就那麼重要,甯願損害真實感也要摻雜進去嗎?
中國的《棒球英豪》?别忘了《閃光少女》的教訓
之所以導演在塑造角色上刀斧痕迹趨重,在我看來是因為預設的創作主題和實際素材的偏差導緻的。
“紀錄片”的導演在捕捉素材時,心裡都會準備好若幹線索和提綱,拍攝每一條線索的鏡頭語言,都是有其叙事邏輯的。相信他們還會有定期的創作會議,來協調實際素材背後的叙事主線、角色人設的走向。
《棒!少年》從标題上看,就呼應了《摔跤吧!爸爸》這一類作品的故事主線。簡單來說,就是《變形記》+山雞變鳳凰的主題,這也是“職業運動”類題材的一般主題,《一球成名》就是典範。
因此《棒!少年》的素材走向,明顯貫穿兩個主題,一個是馬虎、小雙兩個問題兒童的成長和蛻變,另一條則是這個由問題少年組成的“強棒天使隊”從北京市郊走上美國國際少年棒球賽場,似乎要一棒成名。這個叙事邏輯在前半部分電影裡都是順利的。
導演有非常敏銳的“眼睛”,有大量個人藝術色彩濃厚的鏡頭語言,拍的不是角色而是景象,來作為“旁白”講述一些事情。我印象比較深刻的有:
一群身着棒球服裝(時代感、潮流感),穿行在滿是淤泥、拆遷的城中村一座即将被拆除的棒球場,矗立在一片雜亂的建築工地馬虎回家時,公路兩邊聳立的巨大風力發電機強棒少年隊坐在公交車上,車窗上反射出來的美國行人一群少年們在美國的海灘上狂奔,雙腳激起浪花




導演的技術水平是很高超的,但電影劇情的後半段開始出現崩裂。觀衆們原以為會有一個精彩的棒球比賽場面,而孩子們一棒成名;可現實卻是幾個潦草的鏡頭之後,孩子們輸掉了比賽回家。小雙因為懊惱沒有抓住機會,而泣不成聲。故事從《奪冠》《一球成名》式的節奏,跌回了殘酷的現實,昌平基地被拆遷,70多歲的教練師爺目含淚光;而小雙因為家中長輩得了癌症,一個人逃回老家,不願離開大伯。
這種故事邏輯的轉折本應該是非常巧妙、精彩的,對主題有一個反向的升華。但問題在于,前期素材的拍攝明顯沒有按這種思路去籌備,鏡頭語言、背景音樂裡并未凝聚足夠的隐憂作為暗線,更像是樂觀派一頭撞到牆上才發現走歪了路,而不是一種知其難為而為之的理想主義……
我作為觀衆的猜想,是電影主創方始終走在職業競技體育的叙事思路上,兩年拍攝結束湊不出符合預設主題的故事線,才做了結構性的調整。好在這個調整是有素材的,因為愛心基地的故事伴随着中國16年後發展模式的反複變化,許多時代性的線索(拆遷、房地産)都被記錄了下來。
可這個主題調整并不堅決,始終還是在迎合一棒成名的思路,所以才在成品展現上出現了叙事斷裂。
而在我看來最糟糕的一環是《棒!少年》的宣發,兩個宣傳片完全是按《摔跤吧!爸爸》或《一球成名》那樣的思路剪輯的。所有的宣傳都在暗示着 “棒球題材”和“山雞變鳳凰”,“叫闆命運”

而實際上是,《棒!少年》的“棒球”篇幅極少,而導演明顯缺乏棒球運動的叙事邏輯與鏡頭語言訓練,不知道觀衆最期待的鏡頭是什麼,沒有拍出一個稍稍好看的比賽場景。我很擔心沖着棒球來看的觀衆,因為貨不對闆而憤怒。
另一方面,山雞變鳳凰的邏輯占到了 4/5 的篇幅,然後急轉直下,電影主題是什麼?相信許多觀衆是感受不明确的,殘缺的。宣發還反複把“強棒少年隊”去往美國比賽當成最大的懸念,怕對觀衆誤導還不夠嗎?這部電影作為職業體育題材,并沒有立起來,用這個眼光看它,它是失敗的。
《棒!少年》畢竟整體而言是部好電影,我很擔心它重蹈當年《閃光少女》的覆轍,宣發完全搞錯了電影主旨,用一個中二的宣傳方向去誤導觀衆,又自以為是地以為媚俗能夠成功,不料被品位日趨成熟的觀衆群體抛棄,适得其反。到時候就算“集體下跪”也挽救不了一部好電影票房的沉淪。

《棒!少年》合适的主題應該是什麼?
作為觀衆,我覺得主創在電影主題上反複搖擺、最終也不堅定,導緻電影最後完成質量有瑕疵。然而本人在電影上的創作能力為0,沒有資格說能給出更好的方案。但仍想給出一種個人化的思路,供導演和觀衆參考。
一句話點題,我覺得《棒!少年》的人文精神可以稱之為“棒球朋克”。一方面是“棒球”作為美日等發達國家,最高大上的精英化職業體育運動;另一方面,則是“強棒天使隊”這些貧困孩子們所處的 low life。兩者形成了極為鮮明的對比。
讓我們設想回到《棒!少年》的拍攝過程中,素材中浮現的主題其實有很多可講的,大概有這麼幾條:
馬虎從問題少年向強棒少年的成長,類似《變形記》、《灌籃少年》,最終落到愛上棒球70歲傳奇教練張錦新,幫助少年們成長的故事(教練,我想打球!)愛心基地創始人孫嶺峰等人,為了把棒球和扶助貧困兒女結合,各種經營上的艱苦備至職業棒球在中國高速發展的過程中邊緣化馬虎、小雙等少年出生就遭遇的艱難與貧困,暴露社會角落被遺忘的瘡疤通過在職業體育運動中成名,改變人生與命運
其中最最糟糕的一種思路,就是最後一條,所謂“一球成名”。在資本主義的社會秩序裡,上至精英、下至貧民對“體育明星”的追捧,猶如古希臘對角鬥士的追捧一樣。既是對運動員極端的商品化、物化,又是資産階級成功學的典範。

他們用極少數 “天才”從底層爬起錦标主義的罕見成功,來麻痹絕大多數深陷困境的平民。你之所以不成功,因為你沒有 “天才”(gift,talent),你沒有他們努力,怪的不是這個社會。所以美國的窮人出現了一種極其反常的物質主義文化,許多人收入低下、朝不保夕,甫一拿到工資卻先去買一雙幾百上千美元的名貴球鞋,而不是去改善生活或投資自身的成長,更不用說改變社會了。
所以《一球成名》、《當幸福來敲門》等電影,主角往往都是少數族裔。它們是資本主義洗腦流水線上生産的《武訓傳》标品。即便是阿米爾汗《摔跤吧!爸爸》與女權、父權問題結合得那麼好,結尾也是讓人一頭霧水:女摔跤手的勵志拼搏對女權最大的貢獻,居然是讓更多的女孩子去學摔跤???還嫌卷得不夠嗎??

而經曆過革命洗禮的中國人,早就不再習慣 “金榜題名”式的個人崇拜了。
我們的運動題材影視作品,強調的往往不是個人天才,而是集體榮譽、拼搏精神、集體奮鬥。幾十年的好萊塢轟炸都未能改變這一新民族性,《流浪地球》在集體主義審美上獲得的一緻好評就是例子。
《棒!少年》無論宣發還是主線都透露着一球成名的味道,不知道是不是受了“不如煤老闆的互聯網投資”影響,結果還貨不對闆,無疑是電影主要的瑕疵。
如果把這條銅臭味的主線給丢掉,反而其它幾條線索全都呈現了特定時空背景下的共振。那就是珍惜所愛,害怕被遺忘、害怕邊緣化:
職業棒球:中國的職業棒球是邊緣化的,很多人(包括我)喜愛這個運動,但它在文化上的小衆與物質層面的高成本(要有一個球場才能玩得起來),使得其不可避免地被邊緣化。所以才有劇中一千萬蓋起來的棒球場,兩年就要拆了蓋房子的背景。
愛心基地的創業者:愛心基地的創始人孫嶺峰,退役後放着體育公司百萬年薪的副總不做,艱難經商經營了這個棒球訓練基地的項目。棒球使他的人生從一個小流氓(自述)變成了為國争光的棒球隊長。退役了後,他不願自己的棒球生涯、中國的棒球事業就此邊緣化,所以他要努力創業。結果到電影結尾時刻,他還突發心髒病,可基地還面臨着無處可去、經營困難的窘境
師爺老教練:孩子們的“師爺”張錦新作為中國棒球的傳奇教練,年近七旬,身體行動不便(夜裡要用機器按摩膝蓋)。但沒有接受年齡導緻的邊緣化,仍然想為棒球事業出一份力,仍在這裡教育一群掀磚揭瓦的問題兒童們,想把他們導上正規,成為中國職棒的後繼軍
棒球少年馬虎:年幼母親挨打出走,父親外出打工不願回家,被長輩拉扯大。從小好勇鬥狠,成了當地的小痞子王,“大家都怕我”,眼看要走上邪路。被帶到青訓基地後三天兩頭和人打架吵架,沒人愛理他。他晚上害怕一個人睡覺,會哭着去求師爺幫他。他要通過棒球上的努力,重新得到周圍人的認可
棒球少年小雙:還沒出生父親就去世的小雙,雙胞胎兄弟被母親遺棄,送人時因為自己太瘦弱對方不要,留下了哥哥。他本來可能被就地埋掉,卻被大伯撫養長大。來到棒球基地成為了主力投手,但總是缺乏一種自信的拼勁。最後得知長輩得癌症,他一個人從基地逃回老家,不願再回基地。他在小山丘頂的大樹上要大伯上來,大伯坐在地裡埋頭抽着煙,小雙在樹下高喊“大伯,你不能不要我!”

所有的故事線索在同一個主題上共鳴,那就是中國經濟的高速發展未能帶上棒球和這些貧困兒童。我們的所愛(孩子、棒球、事業、家人)正在被時代的邏輯“遺忘”着,而我們不願接受這種“遺忘”,想拼盡努力把它保護好(孩子、棒球、事業、家人)。而這共同的希望,凝結成了一個“愛心基地”的項目。大家在這個基地裡感受到了昙花一現的希望(電影的邏輯哈,不是指現實),但又面對着現實的殘酷……
所以本質上,《棒!少年》不應該是一個《一球成名》式的喜劇,而應該是周星馳《少林足球》式(功夫,沒搞頭了)的悲劇。隻不過周星馳特色的荒誕主義悲劇,能夠用一個超現實的童話來掩蓋殘酷的結局。
紀錄片風格的《棒!少年》,則應該是一個現實主義的留白,愛心基地進退兩難,已經得到轉變的馬虎、和可能重回沉淪的小雙,兩人的命運和中國棒球事業一樣前途未蔔。讓熒幕前的觀衆産生共情,一起希望能把光明付給這些拼搏的人們。

所以當電影結尾用上了《再見!hip hop》這首歌作為主題曲,我認為導演們是确定了這個思路的。隻可惜貫穿始終、而又無法成立的“一球成名”思路,尤其是還把這個思路作為宣發的主題,扯斷了真實主題邏輯上的一緻性。電影盡管獲得了不錯的口碑,但完成度仍覺不夠,讓我頗感遺憾。
結語
走出電影院時,我腦海裡還是小雙在大樹下,滿臉燦爛而迷惘的笑容,高舉着手指倒數五四三二一,電影戛然而止,《再見!hip hop》歌聲響起的一幕。
這時身邊有人高喊“羊蠍子火鍋,啤酒免費”把我拉回了現實,一擡頭天空飄起了北京的初雪,明顯冷了許多。打工人都不容易啊。
我非常感謝導演,覺得棒球愛心基地也好,這樣現實主義題材的紀錄片也好,都是很有意義的事情。希望自己也能擁有一份讓自己感覺到驕傲的事業,無論它是否能夠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