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 年,第 81 屆奧斯卡,金剛狼“休·傑克曼”主持本屆頒獎典禮。

由于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本屆奧斯卡收視低迷,資金有限,但這一屆頒獎典禮卻被影迷公認為近十年最好的一次奧斯卡。

...


...

西恩·潘二度蟬聯影帝,凱特·溫斯萊特 7 次提名終于拿下影後,碧昂斯和安妮·海瑟薇搭檔休·傑克曼上演絕美舞台劇,米基·洛克暌違數年憑《摔跤手》完美回歸,梅麗爾·斯特裡普 15 次提名再次刷新自己的記錄,數位影帝影後登台緻辭,全民緬懷已故天才演員希斯·萊傑……

...


...

這一屆話題太多,好片也太多。

《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本傑明·巴頓奇事》《對話尼克松》《米爾克》《朗讀者》《午夜巴塞羅那》《媽媽咪呀》《功夫熊貓》《蝙蝠俠前傳:黑暗騎士崛起》《換子疑雲》《虐童疑雲》《摔跤手》《公爵夫人》……

...

最終《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拿下了最佳電影大獎,但我最喜歡的卻是《本傑明·巴頓奇事》和《朗讀者》。似乎奧斯卡每年都被這樣的輿論纏身,比如:《社交網絡》才應該拿最佳電影,《愛樂之城》比《月光男孩》更好。但誠如我所說,這個世界上沒有最佳,尤其把藝術放在競技台上比拼。

...

難道《貧民窟的百萬富翁》不夠好嗎?

它當然有這樣的水準值得一座奧斯卡,隻是個人喜惡永遠不能作為衡量一座獎杯的标準,大概我們隻需要知道:越來越多的好電影誕生,我們在為電影藝術而奮鬥,這是我們值得為之驕傲的。

...

當凱特·溫斯萊特提名 7 次後終于拿下了影後桂冠,那一年的“死亡之組”仍然記憶猶新,梅麗爾·斯特裡普的《虐童疑雲》,安妮·海瑟薇的《蕾切爾的婚禮》,安吉麗娜·朱莉的《換子疑雲》,梅麗莎·裡奧的《冰凍之河》,這個“最佳女主角”的分量不言而喻。

...

在韋恩斯坦還沒有被爆出性醜聞的若幹年前,他成功地運作了至少 5 位女演員登頂影後,其中就包括了凱特·溫斯萊特。這個以《泰坦尼克号》紅遍全球的女演員在彼得·傑克遜的賞識下早已在《罪孽天使》中鋒芒畢露,她一定是屬于老天爺賞飯吃的那類人,可她也曾經說過:自己之前隻是在學校裡演過舞台劇,從來沒想過可以拍電影,最多也隻期望着在電視劇裡出演一些角色。

...
《罪孽天使》

這話說得有些令人嫉妒,19 歲開始就頻頻和大師合作,彼得·傑克遜之後她便遇到了李安,李安是出了名的演員挖掘機,在他的鏡頭下,演員一定大放異彩,果不其然,《理智與情感》中她所飾演的瑪麗安娜把簡·奧斯汀原作中的靈動,活潑,内心卻極度敏感的妹妹一角賦予了新的生命力,那是她第一次提名奧斯卡最佳女配角。從此她正式邁向了好萊塢的大門,打破了奧斯卡 10 年内 5 次提名奧斯卡的記錄,被媒體稱為“英倫玫瑰”。

...
《理智與情感》

但守舊的奧斯卡顯然不願意邁過年齡這個坎,俗話說:得獎靠天時地利人和,提名多靠的才是鐵打的實力。

...
《尋找夢幻島》

一路以來,她都希望以不同的角色來面對自己,她身上有典型的“英國貴族”氣質,好萊塢給予她的角色并不廣泛,大多都是像《尋找夢幻島》這樣英國範兒十足的角色,所以我們在《美麗心靈的永恒陽光》中看到凱特·溫斯萊特時,又為她而傾倒。原來她的塑造性這麼強,甚至于不畏懼數部電影裸露自己的身體,甚至于得出一個結論,有凱特·溫斯萊特的電影,必有裸露。

...
《身為人母》

她個人卻毫不在意,一貫地沉浸在角色之中,不掩飾自我,隻有對角色的敬畏之心。

于是在《朗讀者》裡,我們因為她的演出而再一次愛上一部電影,和一個令人心碎的角色。

...

20 世紀 50 年代,德國柏林,一名 15 歲的少年米夏在放學列車上因為得了“猩紅熱“上吐下瀉。

好心的乘務員漢娜幫助了他,并把他帶回家中照顧。

...


...

漢娜是個中年婦女,她眼神孤傲落寞,不甚言語,可 15 歲的米夏因為她的幫助而記住了她。他第二次登門拜謝時,就看到了赤裸着身子在洗澡的漢娜,對一個懵懂的少年來講,沒有什麼比眼前這一幕更具有魅惑力了,成熟的漢娜仿佛在他的心上撒了花瓣,他愛上了這個女人。

...


...

在電影的世界裡,愛情永遠是不敗的主題,它不分國度,年齡,種族,樣貌和信仰,正因如此,我們才有幸可以看到那麼多偉大的故事,它給予我們寬容的力量去看待每一段不同的人生。

...

漢娜也接受了這個比自己小 20 幾歲的男孩兒,她每次都讓米夏帶上書本去她家,這樣的話,她就可以聽到米夏為自己朗讀很多迷人的小說故事,每每聽到動情處,她甚至會趴在他的懷裡,痛哭流涕。或許米夏也從沒想過,漢娜擁有着豐富的靈魂世界和感性的心靈。

...

他們一同去鄉村度假,所有的人都說他們倆是不倫之戀,可單純熱忱的米夏永遠都不在乎别人的眼光,别人說得越狠,他對漢娜就越是親密。這無疑也深深打動了漢娜,她仿佛覺得這個少年是上帝派來的救世主,可以把她頑固的心所融化。

...


...

但某一天,米夏發現,漢娜消失了,他的心瞬間就空了,像失去了自由和去愛的能力。

同時,大戰結束了……

...

米夏成為了一名法律系的大學生,他總是會去聽證會做現場模拟實驗。

而這一次,他發現坐在聽審台下那個被告人,竟然是消失了好幾年的漢娜。

...

他内心的焦灼和恐慌似乎再一次因為漢娜而生,這個消失了數年的女人竟然被指控為戰争時期集中營看管犯人的女兵,所有的女兵因為放了大火燒了集中營而被集體讨伐,漢娜便是其中之一。

...

法庭上所有的指控都沖着漢娜一個人,女兵們沒有人幫她說話,因為她們都想逃脫罪名。看客們則無情地罵她是“德國婊子。

可漢娜真是這樣的人嗎?她沒有為自己求情,而是對所有的指控都默認了,她沒有承認自己的罪行,卻也不願意寫下自己的名字來作為證據為自己洗白。

...

為什麼?

一封信都不願意讀出來,一個字也不願意寫,就這樣在沒有證據的反駁情況下漢娜被判了終身監禁。

...

坐在台下的米夏突然想到了曾經自己為她朗讀故事的畫面,他恍然大悟,原來漢娜是個文盲,她不識字,所以才會叫米夏為她朗讀。

可她在如此艱難的處境中也不願意向世人承認自己是個文盲,她那與生俱來的自尊心和頑強固執似乎再一次震撼了米夏的内心深處。

...

可米夏沒有為她站出來說話,此時的他,矛盾而困惑。

他因為漢娜的不辭而别而深深記恨着,又因為自己的冷漠無情而自責。

...

多年後,他已結婚生子,想起了漢娜,決定為自己的錯誤而彌補,他開始往漢娜所在的監獄裡頻繁寄送他所朗讀的磁帶。

...


...


...

漢娜沒有一個親人,雖然米夏從未寫過是自己錄下來的聲音,可漢娜知道,隻有那個男孩兒會這麼做。

她似乎又一次看到希望和活下來的勇氣,她沒有在監獄中自我毀滅。

而是從米夏寄過來的磁帶中學習認字,學習識字,她在監獄中度過了幾十年,從一個文盲變成了一個熟讀經典小說的老人。

...


...

而當她白發蒼蒼時,米夏終于鼓起了勇氣來見他。

對于米夏來講,15 歲那年太美好,可他一生都在為那一年而痛苦,他以為愛人離開了他,而其實,是因為米娜不願接受文職的工作而離開了那個地方。

他承諾漢娜會給她一切生活上的幫助,可他卻沒有給予漢娜精神上的安慰。

等他接她出獄時,看護人員告訴他:漢娜已經自殺了。

...

這個故事悲劇得令人發寒,漢娜最終也沒有得到自己所想要的,而米夏,一生都活在了自己的過錯陰影下。

精神和肉體,到底什麼才最重要?

...

這部電影根據德國作家本哈德·施林克的同名小說改編,電影高度還原了故事和場景,凱特·溫斯萊特的表演成為了至關重要的部分,她的節奏才是控制電影情節的走向,我一直很喜歡史蒂芬·戴德利的拍片形式,他是舞台劇出身的導演,所以他的電影叙事方法非常的平穩,從《跳出我天地》到《時時刻刻》,從《朗讀者》到《非常響,特别近》,你會發現他的電影沒有太突出的高潮片段,他更願意用剪輯和表演來表達故事的某種情緒,這是非常困難的,突出人物和故事主題,讓觀衆迅速進入到他的節奏之中。

...


...

而這段故事才是我最大的軟肋,為什麼漢娜不願意在法庭上承認自己是文盲?在那樣動蕩的大環境下,她内心的沉默和孤獨無人傾訴,她甯願用終身的囚禁來換取内心的平靜。米夏心中終究是有恨意的,世事變遷,他已回不去那個純粹的少年,那個不顧世俗眼光而親吻比自己年長漢娜的少年。現在的他,内心太多的積壓,看到漢娜,他的眼裡,隻剩下同情。

...

懷念那段看電影的時光,感性得一發不可收拾。

我同情漢娜,卻也同情米夏,他們不過是兩個孤獨的人,在找尋對方的路上迷失了自我,最終上演了一場悲劇。

但我也愛漢娜,她無與倫比,她為愛而生,也為愛而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