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意

躺在床上的拉格海姆說:“你們盡管那麼努力,還是輸了,是覺得自己要死了一樣難受,對嗎?”爸爸答道:“不是的,我們已經不是失敗者了,是戰士。”

一直以為父母都是成功者的拉格海姆,心裡一直有着巨大的壓力,自己很努力地學習,高考失利後,直接跳樓,到醫院後病情加重且無求生意志。

父親為了喚醒他,講起了自己,以前一幫人拼盡全力證明自己,雖然最終沒有成功但擺脫了失敗者的标簽。孩子很震驚,原來父親并非是一路走來皆是成功,也因此有了極大的求生意志,來面對高考失敗和自身的病痛。

“是否能被名校錄取”奪走了拉格海姆的愛好、歡樂和生的希望。影片中拉格海姆放棄了自己感興趣的、認為浪費時間的所有事情,隻是為了可以考入名校。

他的思想是:不能被錄取,就意味着一生的失敗,而不是失利。至少在他跳樓的一瞬間是這樣想的,一個沒有求生意志的人,即使被救了,又能怎樣呢。

社會覺得名校好,爸爸覺得他這麼努力就應該考入名校,他也這樣感覺,所以當拉格海姆得知高考失敗後,毅然地跳樓。是什麼造成的,是父親的高要求與壓力?還是自己的尊嚴有損?

拉格海姆的爸爸哭着在病床前說:“我一直說的是,你被大學錄取之後,我就給你慶祝,但從來沒說過考不進,會怎樣。”

龍應台有句話一直記在我心裡:我們拼命地學習如何成功沖刺一百米,但是沒有人教過我們當你跌倒時,怎麼跌得有尊嚴;你的膝蓋破得血肉模糊時,怎麼清洗傷口、怎麼包紮......心像玻璃一樣碎了一地時,怎麼收拾!

影片中的兒子幸好醒悟過來了,如果沒有醒悟的話,一個心裡時刻有着尋死念頭的少年,是多麼可怕。

...

我們一直倡導的努力論、成功論,是隻要努力就會成功,是有志者事竟成。成功者不計其數,但失敗者應是更多,那麼當用盡全力後,結果仍然讓你失望的話,該如何面對?

電影采用的是雙線結構。用父親年輕時候的成長和兒子的内心醒悟曆程交織進行,更有效地證明在追求夢想的路上,用盡全力後盡管失敗,也不是失敗者,而是戰士。

...

從兒子高考失利跳樓後的毫無求生意志,到父親進入最差宿舍——H4後的失望,慢慢接受人們口中糟糕的(loser)學長們,了解到他們其實并不是一無是處。當被校内有名籃球隊邀請時,甚至有些不想離開H4,再到以後他們想要通過體育比賽來證明自己。

...

H4

H4的人為了赢比賽真的是無所不用其極,當然也有自己真正的實力在。他們也和片中的兒子一樣十分努力,隻是為了赢,為了證明自己。

但最終的結果不像以往影視劇那樣,隻要努力就會成功,他們還是輸了,就像拉格海姆拼盡全力後一樣,還是輸了。

這是一種真實性的存在,畢竟按百分比來說,失敗者占的比例更多。就像片中爸爸把自己的故事告訴兒子,想激起他的求生意志一樣,不會因為兒子的醒悟病痛就立馬消失,是貼近現實生活的真實寫照。

爸爸和朋友們雖沒赢得比賽,但撕去了“loser”的标簽,獲得了全場人的贊賞和掌聲,包括對手的掌聲,他們不再是失敗者,是戰士。最後醒悟的拉格海姆也真正明白自己不是“loser”,高考失利也不意味着一生的失敗。

其實跳樓的拉格海姆不是怕失敗,而是害怕隻有自己是失敗者。害怕與同齡人相比,自己更失敗;害怕給優秀的父母丢臉;害怕不知道怎樣應對自己把所有熱愛的都放棄,隻為高考高分,最終還未成功的無助感和失落感。

影片中的解決方式是讓拉格海姆看到成功的父親仍有拼盡全力而達不到的事情,讓兒子理解父親到底是成功者、失敗者還是戰士,也讓父親意識到自己給兒子無形的壓力。

但其實,這樣的少年不僅在印度會有,中國亦是。不是每個在高考中失利的孩子都能想得開,也不是每個人都可以跨越人生中“高考”這一關的。

但是我想,如果以後有拼盡全力還未成功的人問:“我是失敗者還是戰士?”,我會斬釘截鐵地回答:“一定是戰士,一定是。”

...

原創作品,轉載請說明!

文章已投稿到公衆号:MOVIE未來者影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