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mage

人心中的暗物质更值得我们关注。

先不论电影的好坏,片中那种压抑与孤寂的情绪倒是很成功的传递了出来,至少看完此片后,我整个周末都提不起兴致,总觉得心里堵得慌。

一个人从理智走向疯狂,本就是一件沉重和悲哀的事,如果这发生在动乱蛮荒的年代,我们还可以将悲剧归罪于不可抗的外力,然而,它却发生在相对和平与自由的现代,这不由得让人产生一种莫名的恐惧。

究竟是什么在不经意间侵蚀了人们的心,使它变得充满黑暗与仇恨,以致于必须残杀自己的同类来发出生命最后的悲鸣?

这是个十分复杂的问题,牵扯到教育体制、文化传统、社会心理等方方面面,要解释它的形成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更别谈根治它的办法。

一部2个小时的电影当然也无法给出令人满意的答案,我们所期待的,只能是一部触及到灵魂深处的作品,令观者可以从中反省社会与人生。

然而,《暗物质》显然做得不够。

个人最大的感受就是,编导的主观偏向性太过明显,导致真实事件中许多能够深刻揭示人性的情节被削减甚至涂改。

影片改编自1991年轰动一时的“卢刚事件”,片中主人翁刘星的原型卢刚是个饱受非议的人物,对他的评价大体有两种,一种说卢刚行为乖张,孤僻、自私、言语刻薄,常常损人利己,比如开着冰箱门纳凉,致使别人的食物馊掉等等,无论是教授、同学都对他难以容忍。

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卢刚其实是个老实人,只是总爱认死理,钻牛角尖,比如他太过遵守“不占人便宜,自己也绝不吃亏”的原则,每每与人锱铢必较,周围的人感到厌烦,于是渐渐疏远了他。

虽然我更相信后一种评价,但无论是哪一种情况,有一点是无可争议的,那就是卢刚的人际关系几乎全面崩溃。没有一个朋友,事业也一筹莫展,这对于一个个性极强的人来说是难以忍受的,巨大的绝望和愤怒最终构成了卢刚杀人的动机。

相比之下,电影中的刘星并没有走到如此山穷水尽的地步。

编导几乎将刘星塑造成一个性格单纯善良的阳光青年。较之卢刚,刘星待人接物虽谈不上圆滑,但应付日常生活足足有余,他与室友相处融洽,对研究的学科充满热情,还有斯特里普饰演的教授(其实斯特里普饰演的角色究竟是干啥的我一直没搞清楚)对他关怀备至。

这样一来,真实人物生活中的矛盾和危机在电影里被大量削减和弱化,以致于刘星最后的杀人行为令人觉得十分突兀。

再说说卢刚的竞争对手山林华,即片中劳伦斯·冯一角的原型。

现实中的山林华在同学眼里简直像个天使,与卢刚的工人家庭出身相比,山林华的父母均为农民,生活环境还不如卢刚,但他却能保持不卑不亢的态度,不仅勤奋好学,而且活泼开朗、乐于助人,深受同学和教授喜爱。

当然,这里不排除山林华为人有圆滑的一面,但这种交际策略在现实中完全属于正常。可是,这一角色在电影里却被很可笑的丑化了,劳伦斯·冯被描画成一个崇洋媚外、黄皮白心的“香蕉”,不仅非要用英语和华人同学交谈,而且笃信基督教,给自己的孩子施洗,俨然一个忘本的小人。

在这一人物的反衬下,刘星的不懂交际、不懂变通就成了正直的表现,甚至他的破英语也变成了“不忘本”的爱国行为。可讽刺的是,在现实中,反而是卢刚更倾向于把自己打扮成一个美国人。

说到这里,编导的心思可谓路人皆知了。他无非是站在同情卢刚的角度来重构整个故事。当然,对于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编导应该持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卢刚也确实是值得同情的,因为他是众多现代社会问题的牺牲品。

可是,如果一味按照自己的主观偏向,对现实进行简单涂改,以美化卢刚、丑化山林华等人的手段来达到“同情”的目的,只能适得其反。就算这在电影剧情上能够说得通,也远没有真实事件所反映的深度和广度,只能是一部肤浅之作。

除此之外,电影也有些可取之处,比如前半段对中国留学生生活的真实描写,刘烨的出色表现,还有技术上冷色调的运用、空旷简陋的房间以及诡异的低角度摄影等也很好的酝酿出压抑的气氛。

不过,最令我难忘的是电影对刘星父母的表现,极为普通的工人,成天面无表情的忙碌着,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出国的儿子身上,让人不由得有一种心酸的感觉。

可谁又知道,他们的这种殷切期盼反而成为了儿子心理上的重负,刘星每次写信从来报喜不报忧,口口声声承诺着要将父母接来美国居住,还有获得诺贝尔奖、娶个金发碧眼的洋妞这些“光耀门楣”的梦想,在很大程度上加重了刘星的在现实中的挫败感,最终也成为他心理崩溃的有力推手。

放眼现在,这样“望子成龙”的父母还大有人在,他们太过在乎儿女在学业、事业上的成就,而忘了或者根本不知道对孩子心理素质的培养,这也是现行教育制度的最大弊端之一。

最后回到电影的片名——暗物质,它正是刘星的原型卢刚所研究的课题。然而,用在这里,却形成了一个耐人寻味的隐喻。

在百度中搜到有关解释:“暗物质(包括暗能量)被认为是宇宙研究中最具挑战性的课题,它代表了宇宙中90%以上的物质含量,而我们可以看到的物质只占宇宙总物质量的10%不到。暗物质无法直接观测得到,但它却能干扰星体发出的光波或引力,其存在能被明显地感受到。”

这不是正与人心中不可知的阴暗面不谋而合吗?人们日常的言行只表现出了一小部分真实的内心,而大部分的思绪与挣扎都存在于看不见的内心深处。

也许,相较之宇宙中的暗物质,我们更应该关注人心中的暗物质,这样才能避免类似的悲剧再次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