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冬天到了,在家裡看電影仍舊是最享受的生活。

寫了這麼多導演,發現有一個我很愛的導演還未提及,那便是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

...

全世界受希區柯克影響的創作者以及喜歡他的影迷太多,多數電影學術者也都會拿希區柯克當做範本進行研究,我也不例外。

...

馬丁·斯科塞斯曾比喻說:“其實希區柯克的電影也和漫威電影一般是主題樂園,但他的矛盾性和沖擊性令人驚歎。”

...

的确,希區柯克的電影很“套路”,但他的套路建立在故事内核的多變性上,也建立在人物的魅力之中,更建立在觀衆的好奇心下。

...

...

...

作為懸疑類型片的大師,你可以說他一輩子也好像隻拍了同一種電影,但每一部電影都有不同的精彩之處,且每一部電影都有人們喜聞樂見的場面。

這個時候我們開始真正思考希區柯克的創作價值時,才覺得他是如此浪漫和可愛。

...

難道不是嗎?

他知道觀衆喜歡看俊男美女,所以絕大部分電影都是紳士和金發美女的搭配;

他知道觀衆獵奇心較足,所以采用懸疑片的拍攝手法,層層遞進,站在觀衆的思維角度去揭開種種謎底;

他也知道觀衆對于美好結局有強烈的希望感,所以很多電影他都完美呈現了一出浪漫喜劇結尾。

...

...

...

...

能夠站在觀衆角度去創作的作者絕對是一個大娛樂家,他不故作深沉,也不自我迷戀,更懂得電影怎麼樣拍才好看;

這就是希區柯克的價值體現,他告訴很多後世的導演,電影不要過度表達自我,它始終是一門和人類交談的藝術。

...

當然,這隻是類型片所産生的化學作用,希區柯克不是安東尼奧尼,在好萊塢語境和歐洲電影語境已然産生不同效應的情況下,我們可以多維度去看待電影藝術的魅力;

...

安東尼奧尼《奇遇》

電影可以是希區柯克,也可以是安東尼奧尼,這些電影先驅者為我們創造了多種電影形式,為我們提供了多種電影素材,在後人創作的過程中,我們理應取其精華,把更多形态轉變成意想不到的電影體驗。

...

安東尼奧尼《蝕》

這是我在希區柯克電影中所提煉出來的内核,看似緊張精密,卻又極為輕松快樂。

我本很想聊一聊希區柯克最冷門的《忏情記》,當年看了《西北偏北》《後窗》《美人計》《迷魂記》等一系列他的電影後,《忏情記》的出現又打碎了我對他的解讀;

...

《忏情記》由蒙哥馬利主演

總之這是一部非常不希區柯克的電影,如果大家感興趣可以找來看一看。而為什麼不寫《忏情記》,是因為我突然偶然看到了英格麗·褒曼的一部紀錄片,轉而想到她與希區柯克合作的《愛德華大夫》。

...

英格麗·褒曼

在這樣一個追求愛情與自由的巨星身上,電影隻是她的一個縮影,人們說“人生如戲”,褒曼跨越了半個影史,合作了伯格曼、懷爾德、羅西裡尼等多位傳奇大導演,經曆了婚變和指責,卻依然保持對電影的熱愛,這很是讓我敬佩;

...

希區柯克拍攝《美人計》片場,與英格麗·褒曼和加裡·格蘭特一起閑談  

希區柯克曾說:“褒曼是一個愛電影勝過愛生活的人。”這是一個幻想與現實參半的女演員,在她身上,我觀測到了一種“醒悟之美”。

...

于是再回看她與希區柯克合作的《愛德華大夫》時,才猛然發覺這個角色有多麼貼合她本身的性格魅力,本色依然是創造一個角色最大的利器,無論是演員還是導演,這都是一種探索自我的過程。

...

褒曼之所以成為褒曼,格裡高利·派克之所以成為格裡高利·派克,希區柯克之所以成為希區柯克,全然是一種超然的本色在作怪。

...

如果你看《愛德華大夫》的簡介,會發現有這麼一句介紹語:“是電影史上第一批以精神分析學為主題的影片之一”。

...

《愛德華大夫》片場

此後,精神分析便成為了此片難以磨滅的印記,事實如此,在希區柯克的編排設計中,引入了弗洛伊德般“夢的解析”,讓人們沉迷于一種零碎的組合拼湊中;

...

...

...

加上希區柯克擅長捕捉觀衆的好奇心,所以把懸疑設置從頭鋪墊到位,2個小時的電影中,幾乎有一個半小時都在和我們玩遊戲;

你走入了他的懸疑夢境,便想要跟随角色找到出口,而出口處,卻又隐藏着最大的陰謀,這時,你才發現,希區柯克的電影不僅僅隻是夢的解析那般機械化。

...

一個理智冷靜的女醫師,遇見過奇奇怪怪的精神病患者,卻唯獨愛上了自己的新上司,用一見鐘情來形容褒曼所飾演的康斯坦絲并不過分,或許在平常電影中,你會覺得過于虛假,毫無情感的積累和鋪墊,便對新到來的愛德華大夫一見鐘情,似乎有些操之過急。

...

但希區柯克的浪漫之處便在于就算在懸疑片中,男女主角依然可以談一場非凡的戀愛,且女主角願意為愛而冒險,這樣的愛情故事你難道不覺得感動嗎?

這才是希區柯克叙事的強大,人物的情感動機是和懸疑解密是一同進行的,觀衆不但會深受感觸,還會把自己代入到情境中,想試圖看到一個圓滿的結局。

...

...

...

愛德華大夫的到來讓康斯坦絲展現出不同于以往的一面,而緊接着愛德華所表現出的異常卻讓康斯坦絲發現了他不為人知的秘密,原來他并非真的愛德華大夫,而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是誰?

...

故事進行到這裡,疑案浮現,病症凸顯,格裡高利·派克的角色身上,三種病症牽制着我們和康斯坦絲的心——妄想症+記憶喪失+罪惡感。

...

這是希區柯克所想要表現的人物病症,并想着怎樣一一解除這些病症。

這時,他利用康斯坦絲的分析師身份帶我們進入了一場超現實主義的夢境,同時,愛情的冒險從未停止過。

...

于是便有了一句最經典的台詞:女人在戀愛之前可以是優秀的精神分析師,一旦戀愛就成了病人了。

...

這是局外者阿利克森教授所幽默諷刺的一句話,卻很适合解讀于整部影片;

多數人會把整部影片的精神分析和夢境解析當做重點來解讀,這是希區柯克所表現出來理性的一面;

...

他建立了一種合理的期待,合理的關系以及合理的疑案,随之他需要打破這些構架,從中拉回情感的本質——愛可以消除一切。

...

康斯坦絲是他電影中最為出彩的女性角色之一,盡管知道疑案重重,卻堅信愛人不是殺人犯,于是極力幫他找回消逝的記憶,并且冷靜的利用殺人犯的心理障礙,突破了危險的防線,主動性的把握了自己愛情的幸福。

...

這在過往由男性主導的希區柯克電影中是很少見的,康斯坦絲展現了一個女人極緻的兩面性,願意為愛而付出,也極度聰明睿智;

她解析了約翰有關于達利眼睛夢境的關鍵點,制服了真正兇手。相反,派克所飾演的約翰,反而有一種無力感,似乎以自己的“美貌”便赢得了愛情和自由。

...

...

...

可人物矛盾必然要如此設置,才能引發觀衆的注意力,套上希區柯克慣用的懸疑式+黑色幽默+首次采用夢境解析,依然将觀衆的觀影共鳴牢牢掌握在自己手裡。

有時候我們知道結局,卻依然想看他怎樣破局,這是希區柯克所帶來的電影财富,以至于像夏布洛爾和斯科塞斯等後世導演也經常取之一用。

...

...

...

...

其實希區柯克的電影是一條理性和感性同時在流動的曲線,我記得在《後窗》中同樣是如此的心情起伏,但結構卻大不一樣,他把握了人類心理精神狀态,并放大至影像中,後來的人其實無法複制他。

...

而歸結到他的本質,我想他和很多影迷一樣,表達着我想在電影中看到什麼?而非電影想讓我看到什麼,于是他經常性謀殺了自我,裂變成多個超我形态的希區柯克,最後還原成一種影像精神,那種精神,我們可以把它稱之為——今夜我們都是希區柯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