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來源于SJKen的浮光掠影

「漂蕩空虛的心靈和肉體,愛到發狂的欲望與絕望…一段最春情蕩漾、迷惑癡狂的愛!跨越世俗禁忌的愛與癡狂…三男兩女,一個難眠的春夜,交織成一段迷戀的痛與愛…」


        這部電影中,的确有很多段男女與男男情欲交歡的場面,而且頻率出現十分地高,但尺度上并沒有比前一部的「頤和園」來得露骨。将電影宣傳重點,刻意放在男女男男主角之間的床戲,隻是給了一些自以為是的衛道人士,更多理由借口去落實,歧視其他不同性取向族群的論點,卻完全忽略了電影本身要探讨的重點,不是那些花枝招展的床戲,而是有關不同性取向族群,在面對不同的社會道德壓迫下,對愛的叛逆與追逐。


        其實在情愛的領域中,加害者與被加害者之間,往往不是一般人眼裡所看到的那樣淺薄,背後有着許多人性的沖突、寬容與諒解,但在這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宣傳詞下,往往誤導了觀衆進場看電影前的心态,也間接造成了觀衆,與電影、導演與演員之間,許多無從解釋的誤解,其實大部分看電影的觀衆,一如社會運動中的群衆,的确不是白癡,但卻也無法不受到聲光宣傳文字的煽動與影響。


        導演婁烨在這部片中,完全抛開了過往拍攝這類型電影的羁束,既放下了電影前輩殿堂級大師的拍片禁忌,沒有像是早期虞戡平拍的「孽子」、大陸電影「藍宇」與「東宮西宮」,與李安拍的「喜宴」與「斷臂山」 的隐晦,刻意加入了異性戀主流的道德歡樂包裝,以期減低對主流觀衆的沖擊。

       而是以一種赤裸裸毫無遮掩的鏡頭畫面,呈現了這其中所有現在其中人們的喜怒哀樂與愛恨情仇,不管主流非主流,也不管是哪一種性取向,因為婁烨壓跟就不是在刻意想惹惱或讨好社會裡的族群,一如他在坎城影展接受采訪時,所提到的另一段話:


       「愛情的發生,無時無刻在發生的,隻不過在這部電影裡,剛好發生在兩個男人之間...」


       「這部電影有一點懷舊,影像也有一點像記憶裡的影像,就像在看一部Home video的帶子一樣,你看以前拍的家庭錄影帶會特别感動,其實是因為記憶,都是因為有美好的記憶,那也是電影裡很重要的東西...」

 1

        電影一開始出現的鏡頭,是兩朵一白一粉紅的蓮花,受困在一個空間狹小的玻璃池子裡。兩朵蓮花的距離其實很近,但在流轉的波濤中,卻是怎麼也無法靠在一起,這其中的隐喻,可以有很多種的解釋, 跟你分享我個人的理解。 


       第一種的理解,一白一粉紅兩朵蓮花,象征着片中兩位相愛的男主角,不管是指電影前半段,有婦之夫王平跟他的情人江誠,還是後半段的,江誠與偵探羅海濤,因為同性戀的戀情,在中國現行的社會體制下,還極其隐晦不被允許的,所以不管兩人的愛有多強烈,傳統主流異性戀的社會道德,與家庭價值标準所形成的壓力,一如阻隔兩朵蓮花相依的暗潮,波濤洶湧地阻擋着兩人的愛情開花結果。


       第二種的解釋,一白一粉紅兩朵蓮花,象征着電影裡面,傳統社會道德所容許的佳偶,像是已婚的王平與林雪夫妻,還有羅海濤與李靜這對熱戀中男女朋友,其實兩人之間的感情,并不向外人想像中那樣圓滿。


       人也許是在一起的,心卻是有着距離的,說他們不相愛不對,說他們真正有多了解愛也不對,王平在愛情裡無疑是自私的,明知道自己愛的是男人,卻還是為了符合社會規範長輩期許,娶了林雪,雖然家中丈夫該盡的責任一點都沒閃失,但心卻無法忠于婚姻中的林雪。 


       更奇怪的是林雪,身為一位在課堂上教着學生,讀着朱自清散文「荷塘月色」,看似溫柔娴靜的國文老師,應該是知書達禮的理性份子,卻在面對感情背叛的處理上,采取了極端暴力的報複手法,她甯可保有一個空殼的婚姻,維持婚姻和諧美滿的表面假象,覺得這樣就做到了,對得起自己的父母。


       在片中表面上為了捍衛自己的婚姻家庭,将不愛她的丈夫搶回之後,卻是鎖在一段形同虛設的婚姻裡,到最後活生生地将丈夫逼上絕路,沒看到她的悲傷,卻看到她急着聯絡羅海濤,商量套好招,以避開公安的追查。 


        如果以為她不愛了,她卻又在電影結尾時,持刀刺殺想要取江誠的命,一整個的反反覆覆,看到的就是一位被愛恨沖昏,失去理智的女人,但背後她心深底處,究竟是愛着誰又恨着誰,恐怕連她自己,都未必想得通透。


       或許她不曾愛過任何人,愛的隻有她自己,所以當眼見着自己的世界就要傾圮時,她便像小孩玩具被搶走一般地潑辣撒野,但玩具真的搶回來了,她就擺着不玩,連正眼都不瞧一眼,這樣的愛是不是真愛,真也隻有她自己才知道。


        而另一對戀人的關系也很撲朔迷離,其實李靜跟羅海濤在一起的同時,她一直還有一位工廠的上司深愛着她,也願意給她完全的愛,與穩定的經濟照顧,但後來出了事被關進了監獄,李靜為了營救他出獄,不惜舍身用肉體賄賂,另一位能幫忙營救,又觊觎她許久的人。


       可是等到上司人真的被救出來了,她卻又在莫名其妙發了一頓脾氣後,選擇了不發一語地逃離開來,如果說隻是為了報恩,這樣的犧牲代價,又不免大得不太合理,所以後面說她有多愛羅海濤,其實也留下了一個不解的問号。 


        在看了片中男男女女,一路在感情的長河裡漂流,在無垠的蒼穹中輾轉紛飛,不管是愛人的,還是被愛的,多年的歡愛努力,到頭來卻是如夢一場,讓我突然有些明白了導演婁烨所說的這是一部有一點悲觀的電影的意思,也讓我想借用南唐李後主李煜的兩首名詞作:  

 

       『浪淘沙令』

        簾外雨潺潺,春意闌珊。羅衾不耐五更寒,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

         獨自莫憑欄,無限江山,别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


        這首詞已是李後主後期,被北宋亡國後的詞作,心境上當然已經不再是早期身為皇家貴族的花間詞作,而是滿懷滄桑感歎對國對己的哀傷,在這裡我想将「夢裡不知身是客,一晌貪歡。」跟「别時容易見時難。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間。」移作形容電影中男男女女那些花兒,在情海翻騰的心情。


        電影裡的男女,在曆經了幾夜貪歡的情欲愛怨過後,到最後感情,卻隻像是夢一場,夢醒後不知今夕是何夕,愛恨别離都成了落花流水般,遺留在天上人間,唯獨沒在愛與被愛的人心中,這是多麼令人感到悲傷與無奈的結果;而這樣的結果,是傳統教育與單一主流社會價值體系審視下,所逐漸累積而成的,是好是壞誰對誰錯先不去說。


        每一位看完電影的朋友,該好好去想的是,這樣的結果,真的我們心中期待與想要的愛情結果嗎? 如果不是,那該改變些什麼,才能讓電影裡的感情災難,不會跨過螢幕,在現實人生中,再一次次翻攪着追愛人們的心。


        『烏夜啼』

         昨夜風兼雨,簾帏飒飒秋聲。燭殘漏滴頻欹枕,起坐不能平。

          世事漫随流水,算來夢裡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


         而這一首裡的「 世事漫随流水,算來夢裡浮生。醉鄉路穩宜頻到,此外不堪行。」,則貼切地形容了我在電影裡看到那些為情所苦的人們,不管是相愛的,還是不愛的人們,感情事走到了「 世事漫随流水,算來夢裡浮生」的感歎,其實對所有人都已經是非常煎熬的心路曆程。電影聊到了這裡,再來看預告片段,跟導演與演員受訪的片段,相信此刻的你,會更有感受,也比較不會被先前我所提到的電影商業宣傳詞所影響。


        不再因為難以接受電影中所呈現的不同性取向的枕邊情事,便抹煞了導演婁烨,真正想透過這部電影所探讨的核心議題,也就是相愛與不相愛的人們,在面對感情的叛離或深愛時,如何做出最适合兩人之間的取舍,是決定情感如飄零的落花,還是能夠重新綻放生機的花朵。


         現在進一步跟你分享電影的故事,劇情描述春暖花開的南京,有一位俊美的男子江誠,先後介入了一對夫妻王平(吳玮飾演)與林雪,以及一對情侶羅海濤與李靜感情,并分别與其中兩個男人都發生肉體關系,進而引發了一連串的意外…。片中細細描繪了男主角江誠(秦昊飾演)生命中的一段段愛情激流,片中并引述了郁達夫和朱自清的感動文句、來呈現男主角的心境,并将這份不被認同、備受排擠的愛情,描述得優雅迷人、細緻動人。


        電影一開始,描述一位年輕的少婦林雪,因為懷疑丈夫王平有外遇,暗中委托了偵探羅海濤(陳思成飾演)跟蹤王平進行調查,卻意外地發現丈夫的外遇對象,竟是一名男子江誠。林雪在震驚之餘,氣憤地直奔江誠公司大吵大鬧,并要求江誠不要再來打擾糾纏,江誠在百般無奈下,于是忍痛決定與王平分手,這之後不管王平如何想跟他見上一面,江誠都鐵下心冷冷地拒絕。


        失戀的江誠,連着幾夜獨自到不同的酒吧中買醉,卻意外因為喝多了,跟人在甬道上發生口角争吵,惹毛了對方找來一批兄弟要教訓他,幸好當晚,因為好奇一直跟随他到酒吧的羅海濤,幫着他脫離追擊逃離了現場,兩人又去了别的酒吧買醉,也在同志酒吧裡,見識到了同志圈中更為弱勢的族群,一群由男同志變裝打扮演出,俗稱第三性有着變裝欲的族群,因為江誠正是其中一位。


        但在他們的世界裡,能夠扮裝還能颠倒衆生的,都是外在條件極其俊美,甚至比真的女人還漂亮的同志,當晚到最後羅海濤因為不勝酒力醉倒,江誠為了照顧他上賓館,兩人卻因此開始發展出一段暧昧的情誼,早已有女友李靜(譚卓飾演)的羅海濤,接着幾個月,遊移在李靜與江誠之間情欲貪歡的紛亂中,逐漸發掘了自己是雙性戀的性傾向,而在工廠工作的李靜,也正面臨着上司的愛慕追求,發展出另外一段若有似無的愛戀。


        就在一切看似平靜的時刻,卻傳來了王平因為一直屢屢遭到拒絕,見不到江誠,而選擇在一個清晨,趁着妻子林雪還在睡眠的時候,獨自一人走上了絕路,在人煙稀少的山上,用刀片割腕自殺身亡的消息,讓江誠痛不欲生。而在王平心中滿布愁雲,朝着結束生命的黝暗深淵墜落前行時,鏡頭前的山景,卻是陽光穿透了清晨的薄霧,原應該是充滿希望的早上,卻在王平滿滿憂恨的心中,關上了生命最後的亮光。


       一如郁達夫小說「春風沉醉的晚上」裡最後那描述的一段文字,在被薄霧籠罩着的天際,在天色要明未明似亮非亮的一刻,人們心中醞藏的,可以是因為無限的哀愁,所産生一了百了的悲觀自憐,也可以是充滿期待曙光再現的樂觀等候心情,在感情的路上,很多關鍵的時刻,都還是一霎那間心念的選擇,隻是有人選擇了糾纏,有人選擇了放下。


        但在這部電影裡,不管是選擇了糾纏的林雪,還是選擇了放下的江誠,卻都失去了摯愛王平,因為他們給王平的愛,前者是他無法面對也不想要的,後者是他想要卻終究要不到的,于是他也選擇了「放下生命」,隻是這樣的「放下」,卻是再也無從重生複返的悲劇。王平,成了電影中第一朵在感情的急流裡,飄零的花朵。


        而聽到了王平死亡消息的妻子林雪,當時正在教室裡教着學生,在她得知丈夫自殺身亡的噩耗時,班上的同學,正在大聲地朗讀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 ﹕


       「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彌望的是田田的葉子。葉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層層的葉子中間,零星地點綴着些白花,有袅娜地開着,有羞澀的打着朵兒的;正如一粒粒的明珠,又如碧天裡的星星,又如剛出浴的美人。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些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葉子本是肩并肩密密的挨着,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顔色;而葉子卻更見風緻了。


        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霧浮起在荷塘裡。葉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過一樣;又像籠着輕紗的夢。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為這恰是到了好處--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風味的。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卻又像是畫在荷葉上。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勻,但光與影有着和諧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導演引用了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文中形容着塘裡的荷花各自不同的風情,又像碧天的星星,又像出浴的美人,在電影裡的男男女女,正是一朵朵風姿綽約的蓮花,荷塘是情海的象征,當「微風過處,送來縷縷清香,仿佛遠處高樓上渺茫的歌聲似的。這時候葉子與花也有一些的顫動,像閃電般,霎時傳過荷塘的那邊去了。』比喻着片中男男女女相遇時,在一夜翻騰的情愛肉欲貪歡中,有如春風拂過,也曾有着一些的顫動。


...

        隻是春風過後,原本緊緊相挨着的葉子,卻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暗喻着原本夫妻與男女朋友之間的關系,都有了波動,「葉子底下是脈脈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見一些顔色,而葉子卻更見風緻了。」形容了當感情生變,其中的兩人,有人即使隻感受到暗裡生波微微的顫動,便已受到閃電般的驚吓悸動,像是片中的妻子林雪,但相對的也有人看不到春風過後帶來的風險,因為被情欲的流水癡迷遮住了理性的思考,看不見感情變色,眼裡看到的都是在愛裡更見風情的自己,像是片中的羅海濤與李靜。


        而「月光如流水一般,靜靜地瀉在這一片葉子和花上...雖然是滿月,天上卻有一層淡淡的雲...月光是隔了樹照過來的,高處叢生的灌木,落下參差的斑駁的黑影...」 也都在暗喻着片中紅男綠女随後愈演愈烈的情海生波,月光雖柔美,卻有烏雲遮掩,隔着樹皎潔的月光落入了灌木,卻成了斑駁的黑影,也被導演借用來預告電影下半段更驚人的感情變卦。而選用了朱自清先生文字如此優美的一篇散文,卻是用來比喻感情的暗潮,這也借用來跟片中的妻子林雪相對照,一位平常柔和的國文女老師,卻在感情的波濤中,有着讓人驚訝的決裂與悲慘的報複言行。


...

        這之後的電影故事,說到了在一次原本是江誠計畫獨自的旅行,但本來就要跟着去的羅海濤,卻又因為舍不得女友李靜,而在征得了江誠的同意後,開始了一段奇異的三人旅行,但江誠與羅海濤兩個男人之間親密的關系,在電影下半段,李靜在一晚出去買酒回來時,意外地發現了江誠與羅海濤的暧昧關系時,卻又不知道如何面對時,決定不進房門,一個人獨自到卡拉OK房買醉。


        她點了樸樹唱的《那些花兒》「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他身旁,今天我們已經離去在人海茫茫。」,而在房裡已經知道李靜發現實情的江誠與羅海濤,也先後追到了K房,三個人在看似光影恍惚酒醉的外表下,卻有了三個人認識以來,對彼此感情最深刻而明确地界定,他們輪着唱着「那些花兒」,三段歌詞正精準地描述了三個人一路走來的心情 :


         李靜唱的是:  「我曾以為我會永遠守在他身旁今天我們已經離去在人海茫茫, 她們都老了吧她們在哪裡呀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


        點出了原本以為為了真愛,離開了愛她疼惜她的上司,投入羅海濤的懷裡是正确的選擇,可以跟真愛永遠手在他身旁,隻是如今發現了事實的真相,雖然她沒有像林雪一樣,用大吵大鬧來宣洩自己的憤怒,卻也用了這段歌詞暗示了她日後的抉擇,這段歌詞也點出了異性戀者,即使擁有了主流社會的許可,但愛情的本質終究還是隻在相愛與否。


...

        愛得多愛得深的人,當遇上了沒那麼愛她的人時,永遠是在感情中受傷最重的那一方,這一點從來沒有她是性取向的主流,而受到特别的寬待,而這也就回歸到了我之前提到的,也是導演婁烨想表達的主題,「愛情裡,真的隻有相愛與不相愛兩種人,是偏狹的人性複雜化了愛情的本質」。


        江誠唱的是:  「那片笑聲讓我想起我的那些花兒在我生命每個角落靜靜為我開着,她們都老了吧她們在哪裡呀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 」


        是江誠在同志圈裡多年的感情起伏,愛情,原本是相愛的兩人之間單純的事,卻因為他們的愛情模式,不在主流社會人們所熟悉與認可的感情價值,而造成了聚散如雲恍如流水的渺茫,那些曾經愛過他的,跟他愛過的人們,雖然都曾在他生命的旅程中一個角落裡綻放過,但終究還是隻能這樣無疾而終,各自走上未知的天涯。


        這段歌詞則點出了同志朋友的愛情,在沒有傳宗接代與婚約束縛的道德制約下,又要面對家庭長被期許與社會主流價值壓迫下,較異性戀伴侶難以相守到老的悲憐,即使是真心相愛的兩人,卻常常在其他非關命運的阻礙下,成了一段段春風拂過的短暫情緣。


         而羅海濤唱的是:  「有些故事還沒講完那就算了吧那些心情在歲月中已經難辨真假,如今這裡荒草叢生沒有了鮮花好在曾經擁有你們的春秋和冬夏....」

 

        則是點出了雙性戀朋友,遊移在兩性之間的感情紛亂,如果男女都愛,那麼到底愛誰多一些,那種似假還真捉摸不定的感情起伏,難辨真假的心思,常常讓自己陷入了兩難的感情局面,愛情,從來是「一個人孤單,兩個人剛好,三個人太擠」的畫面,但雙性戀者天性的驅使,也讓他們陷入了兩個都想要,可能到最後兩個都要不到,原本應該是水草豐盛的感情園地,卻成了荒草叢生的幹地,令人扼腕不已。


...

        那一夜,就在羅海濤繼續獨唱着,江誠跟李靜卻在K房偌大的空間裡,翩翩跳起了舞,仿佛一切都平靜了下來,沒想到隔天的旅程中,先是李靜借在休息站上廁所之便,就此消失在他們的眼前,隐入了人海中,下了離開他們決定的李靜,究竟是為愛成全?還是用消失對他們愛的背叛,作出她最心痛而沉默的抗議,沒有人知道;沒說一句話就消失的李靜,卻留下了兩個為了遍尋不着她而争吵的兩個男人,最後羅海濤一氣之下,也離開了江誠,三人最終的離散,仿佛也印證了前一晚三個人唱着「那些花兒」最後一句歌詞的心情:


       「我們就這樣各自奔天涯....」  讓人有着無限的感慨... 


         獨自一人回到了城市的江誠,卻又在無預警的情況下,在街上被前來尋仇的林雪,狠狠在頸胸之間刺了一刀,僥幸活了下來的江誠,在受傷的地方,用刺青留下了蓮花般的圖騰,是紀念這段歲月的在愛裡曾有的春風沉醉,與生死愛戀的刻骨銘心,還是藉由那朵花兒,警惕自己不要再陷入情愛的糾葛中呢? 電影結尾導演最後的安排,似乎又有了新的隐喻,想親自己解開這個謎的朋友,不妨先放下你對不同性傾向朋友的成見,讓電影歸電影,藝術歸藝術,進電影院單純地去感受「春風沉醉的夜晚」,那份相愛與不相愛的人們,在愛裡的苦痛與歡愉。


...

        看完電影,走在大街上,心中無端地響起了劉雪庵詞曲,蔡琴翻唱的一首「飄零的落花」,每一位朋友,從出生備受親人呵護的光芒圍繞下,都曾是梢頭獨占一支春,豔冠群芳的花朵,隻是那一朵朵不管是白、是粉紅,還是其他顔色的花種,一旦沾染上愛的滄桑,便像是落入了凡間煉獄的天使,那些花兒,在感情的路上,春風一度過後,卻都飄零了...原來「春風浪漫的夜晚」過後, 他們都成了一朵朵殒落的水中花,不管是相愛的,還是不愛的,不管是愛人的,還是被愛的,都隻能在無情的時間長河裡,漸漸地殒落沉沒....


        真如婁烨說的:「有一點悲觀,也許最美好的愛情,隻留在記憶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