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房工人聯誼會是由一群熱愛電影和現實世界的年輕朋友組成的觀影團體。實際上,不僅對電影膠片進行顯影的原初之地被稱為暗房,電影最初被記錄下來的攝像機膠片暗盒也是暗房,作品被觀衆完整欣賞的影院也是暗房。在這些暗房之間,電影發生了什麼變化?是什麼導緻了這些變化?這是我們好奇的。無論是經典還是當代影視作品,我們尤其注意這些作品被建構的過程,其與所處的曆史與現實環境之間所發生的互動。因而也可以把我們的讨論視為對電影這一現實的顯影。我們第一次的觀影讨論作品是黑人導演布茨·賴利(Boots Riley)的影片《抱歉打擾》(2018)。在讨論中,我們既聊到這部作品與美國曆史與當下黑人激進運動之間的聯系,也聊到美國工人運動及相關主題的影像如何去處理種族和性别歧視方面的問題,美國勞工問題與種族和性别問題之間的交叉性。

...

主人公從工賊到反抗者的轉變

毛竹:在看完這部電影後,我比較直觀的感受是劇情整體感覺有些零碎,不能持續的吸引我。尤其是後半部分男主角凱西參加無憂公司老闆的派對之後的節奏突然加快,很多情景讓人覺得有些奇怪,給人一種超現實的感覺。比如凱西在派對時誤撞入那個橄榄綠的門,遭遇到了馬人就讓我有些疑惑。馬人不應該關在工廠或者是實驗室之類的地方嗎?有的時候情節推進感覺有些突然和單薄,尤其是最後馬人獲得勝利的一段。

小碗熊:看到IMDb和豆瓣上許多評論都跟毛竹有同樣的體驗,認為這部劇情太天馬行空,表現形式也很放飛自我。這确實是這部電影的特點,也會讓很多觀者不太适應。也因如此我想我們可以先交流一下這部影片的劇情和裡面的一些“梗”。我自己覺得這部電影在節奏上還是挺不錯的。一個是接近最後的部分,當馬人們到街上幫助罷工者并解救了男主的段落時劇情達到了最高潮,讓我感覺也蠻燃的。再就是電影中有特别多插科打诨的段落,有許多無厘頭的台詞和諷刺,很有黑色幽默戲劇的感覺。而且這部電影是18年拍攝的,聯想到最近的Black Lives Matter的運動,會發現他很有前瞻性。

毛竹:大家怎麼理解主角凱西的心路曆程呢?如果他不看到馬人,他還會有轉變嗎?

小碗熊:主角心路曆程的刻畫也很有意思。在豪視的員工最開始罷工的時候,主角做了一個“工賊”——别人呢在罷工,他非要去上班還要去升職。這看起來就非常的背叛無産階級。我覺得如果他不是發現馬人的秘密後被吓壞了,可能他也不會有決心去參與鬥争。比如中間他一度因為自己的行為跟女友和别的工友衆叛親離,即便如此他也沒有想去為勞動者的利益去奮鬥或是為事業付出的想法和行動。換句話說,他給人一種從頭到尾慫慫的感覺。這樣的刻畫會顯得很細緻和真實,因為現實中這樣的人很多。另外我也很喜歡這個演員勒凱斯·斯坦菲爾德(Lakeith Stanfield),一方面也是因為他人長得帥。他最近也會有一部新劇,一會兒我們聊到民權運動的時候我會詳細介紹。

...
勒凱斯·斯坦菲爾德(Lakeith Stanfield)

風風:在電影一開始的時候,凱西就和女友讨論太陽爆炸的問題。我感覺他們倆好像再說兩種觀點。在凱西看來,宇宙和太陽爆炸的層面,人做的任何東西都是渺小和無意義的,這引發了他的疑惑。而在女友Detroit看來,在一定範圍内我們仍可以尋找到自己存在的意義。我會覺得電影中凱西一直在意義和無意義之間徘徊和鬥争,比如他會認為這份電話銷售員的工作給了他意義。大家怎麼理解意義上的掙紮呢?

小碗熊:對的,我也感覺開頭在車庫卧室裡這場戲中,凱西與底特律的對話展現出了他的存在主義危機。其實我也經常會經曆這個,就會突然感覺好像開了上帝視角,然後靈魂出竅一樣的開始思考:我現在做的事情有意義嗎?(女主藝術家身份)這可能是很多剛步入社會的人都要面對的“空心期”。當然,意義也是可以尋找和注入的,各種機緣巧合使凱西獲得了一份電話銷售員的工作,從而可以在職場裡追尋那種典型的“升職加薪”的美國夢。不過,馬人的出現将這其中的意義感徹底打破了。但是,參與到罷工隊伍并試圖揭發無憂公司的驚天陰謀好像用讓他獲得了另外一層意義——加入集體并為改變社會而奮鬥。這部片子因此甚至可以起一個副标題:一個工賊的覺醒。當然如果結合凱西的性格和實際行動,會覺得他說出這些話反而有些不真實。我們也可以将其視作是導演想要傳達的東西。說起導演,他也是個很傳奇的任務。他原先是個Rapper,在政治上的認同是社會主義者。

小武:關于意義感我還有一些想法。對于凱西和大多數人來說,意義感是奢侈品。能在工作中獲得真正意義的則更少,大部分人工作的主要目的就是謀生,就是賺錢。影片其實對凱西為何會去做一個電話銷售有一個很詳細的鋪墊。首先,在應聘的那場戲中凱西很搞笑的僞造了各種履曆,甚至定制了一個獎杯,這從側面反映了他是個沒受過高等教育出生底層的黑人。他住的地方也是遠離繁華地帶的黑人聚居區。當他開車從叔叔家前往公司時,鏡頭前的場景變化向我們展示了大量的信息。在居住區,我們看到簡陋的橄榄球場、垃圾堆、破敗的建築,接近公司時則是高樓大廈。其次,正是房租的經濟壓力迫使凱西要去尋找一份工作,而叔叔房子被銀行收回的風險也是他成為超級推銷員的重要支柱。

小碗熊:對,小五補充的這個點特别好,在有限的意義感之外,工作和生活的動力往往是被生活層面的匮乏倒逼出來的。說到凱西的叔叔,他的扮演者泰瑞·克魯斯 Terry Crews也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他在一個關于警察的情景喜劇《神煩警探》中演過一個挺有意思的角色。另外,他在經常會在脫口秀或明星訪談上表示他雖然是一個男性但是是一名女權主義者。另外你提到從奧克蘭郊區進入城市的路徑變化也很重要,而且這段攝影也真的很棒、很值得看。

小林:我有一個疑問。在電影中,橄榄球和橄榄球員似乎經常出現。比如,多次出現一對在打橄榄球的黑人。我還有注意到美國防暴警察在護送超級推銷員并沖擊糾察線所采用的方式有點模仿橄榄球運動。我想問一下這裡的橄榄球是有上面隐喻嗎?

小碗熊:我沒有特别去找過橄榄球跟影片關系的資料。但是就我的理解來說,沖擊和保護糾察線那裡防暴警察和罷工工人都有使用橄榄球運動中的進攻和防守的技戰術。我還關注到一個點,凱西和女友一起開車的時候凱西有強調那些打橄榄球雖然是我的高中同學,但我要跟他們劃清界限,不與他們為伍等等。但是在最後這些橄榄球員出來幫助了示威工人,這段讓我還蠻感動的。再就是我有一個未經證實的、個人化的聯想。在美國,整體而言黑人生存非常艱難,可能隻有兩個領域例外:體育和說唱。大家都會承認這兩個領域是黑人獨霸天下。但是其實對于黑人來說,這未必是一件很好的事情。因為很多白人會覺得你們已經有兩個優勢領域了,你還想要什麼?并且還會借機合法化其他的領域在招聘和薪資上的種族歧視。現實中,一個黑人橄榄球員Colin Kaepernick為了抗議針對黑人的警察暴力,在比賽前的升旗儀式上跪下來和平示威,就此還被美國保守派媒體大肆攻擊,說明即便在黑人出彩的領域中他們也不見得有很大話語權。

資本家、無憂公司與暴力

...
Steve Lift

風風:我覺得無憂公司的CEO Steve Lift這個角色也很有意思。當凱西第一次在聚會上見到他是時,這個資本家的态度就很奇怪。剛開始凱西稱呼他先生,他說不要叫我先生。凱西叫他Steve,他又顯得有點生氣,最後突然又說“唉沒關系叫我啥都行",這就給人一種他好像很想努力表現自己非常的親和,但實際上又非常的有警惕的感覺。第二是Lift雖然在與凱西對峙時十分自然且堅定地剛剛凱西吸的隻是普通的白粉,但最後凱西還是變成了馬人,說明Lift很可能撒謊了。雖然隻有一些直觀的映像,但确實還又很多值得玩味的地方,比如Lift一面帶着微笑談判,一面拿着槍等等。

小碗熊:對!風風說的那種矛盾性格的解讀挺有道理的。我想先說最後凱西變馬。我倒是覺得最他變成馬更像是一種黑色幽默。變馬是在最後突然出現的,後面除了闖進Lift辦公室也沒有其他劇情了。換句話說,影片不打算在此之後進入更深入介紹或者展現了。但是具體就為什麼主角會到最後才變成馬,我也不是很懂。影片中塑造的資本家是一個很複雜的人,給人的感覺就是他好像一直在做各種自相矛盾的事。不知道你們對美國西海岸矽谷的互聯網公司的文化是否有了解。在現實中很多矽谷的CEO都是厭女症非常嚴重,又有種族歧視的狀況。我覺得艾米·漢莫(Armie Hammer)很好的把這種特質表演出來了。所以呢,影片之所以會呈現出這樣的CEO形象,一方面是展現出他作為一個大資本家的這種狡猾,另一方面他們在現實中也沒有國内媒體展現的那樣優秀。我在國内看那些公衆号或者知乎專欄,很多人對像亞馬遜的老總貝佐斯,或者像馬斯克都非常崇拜的态度。不過他們本人是不是真的特别值得尊敬,也許很難說。

關于Lift一個很典型的體現是在招募凱西的派對上,他一直在試圖讓作為在場黑人之一的凱西唱rap。這其實一個嚴重的刻闆印象,即使凱西明确表示自己說不會唱rap,還是被一再要求。場面一度非常尴尬,直到凱西不斷地重複nigger shit。然後最最搞笑的是那群白人繼續跟他一起唱歌。在美國社會裡面nigger這個詞是一個禁忌,是白人不能說的,隻有黑人可以用這個詞來自嘲。因此這一段就顯得非常諷刺:些白人真的是毫無諷刺感的把它唱出來了。

這裡其實還有一個隐藏的吐槽。當Lift試圖招募凱西打入馬人内的時候,他原話是“做一個馬人族的馬丁·路德·金”。在黑人民權運動曆史上,馬丁·路德·金和馬爾科姆·X的一個重要分歧時是否在運動中要堅持徹底的非暴力。在目前白人依然具有支配地位的時代,他們顯然會更偏好馬丁·路德·金而非強調必要時不能避免使用暴力的馬爾科姆·X。這裡面其實就隐藏了一個權力結構,仿佛白人-既得利益者有才有權利決定随時合法的抗争,誰是不合法和不合适的。當然,也有民權運動的支持者批評馬丁·路德·金是一個“虛假”的領袖,認為他本質上是在讓黑人去采取一些更消極的抵抗方式,而這不會真正威脅到白人在社會的正常的特權地位。然而事實上,随着運動的推進和現實的教育,馬丁·路德·金在運動後期的态度也有發生變化,也變得越來越激進。

小林:對的,而且我之前讀到的資料也有說,雖然馬丁·路德·金和馬爾科姆·X雙方意見不同,但他們在當時并沒有因此“割席”,而是互有交流和聯絡,也認可對方的實質成果和大量重疊的黑人解放目标。關鍵還是小碗熊提到的“誰有權決定那種抗争方式”,讓壓迫者決定受壓迫者以何種方式抗争是“好”的,何種方式是“不好”的是很奇怪的。

小碗熊:對,關于無憂公司電影裡還有一個很有趣的設定。當凱西排除萬難終于将馬人的視頻公布到youtube上面,并到電視節目上接受采訪曝光後,無憂公司股票竟然因此大漲,Lift還到納斯達克路演。這段我真的看得哭笑不得。另外,整個無憂公司得設定就是一個資本主義社會的誇張性的隐喻。這個公司的賣點不就是說我們能給你終身提供這個什麼吃住、有終身有收入等等,隻是你需要用很高強度的工作來交換,把隐喻的賣身契直白化了。

...
罷工場景

毛竹:我想問問電影情節中的罷工與一般的美國罷工一樣嗎?包括軍警的鎮壓也是這樣的暴力嗎?

小碗熊:如果用最簡單的回答:是的,就是這麼暴力。回顧整個影片的罷工過程,在警察介入的那一刻,整個基調就變了。你會看到事态一下就升級。雖然站在樓前的工人數量并不多,但卻開來了好幾輛車的警察,而且每一個人都是防暴武警的裝備。他們戴着頭盔、盾牌,丢催淚瓦斯,直接用棍子打示威者等等。這些在最近幾個月的示威中也依然正在發生。說實話,我覺得這個真的跟美國是哪一個總統根本沒有關系,因為大體上他們所有人的立場都是一樣的。一旦他們進入到建制派的立場上,對于幾乎所有偏向草根的民權運動都會采取同樣的方法,那就是用暴力鎮壓。

影片能夠把這些現實呈現出來,跟導演自己的黑人身份不無關系。當然在這部影片中,對種族問題的探讨并非全部,導演還力圖呈現出勞工的維度,甚至可以說勞工才是這部電影的主線。凱西在電影前半部分的生活是一個很典型的黑人無産者的生活,而這種生活很大程度上是80年代以來裡根主導的新自由主義改革的後果。一方面我們可以看到貧富分化和不穩定就業給底層帶來的直接影響,另一方面我們也可以看到經濟普遍金融化的後果:凱西的叔叔就面臨着還不上房貸可能被掃地出門的困境,這與08年次貸危機後很多普通人失去房子是相呼應的。

亞裔工會組織者與劇本寫作

毛竹:我還有注意到影片中有一個重要的亞裔角色,這樣的角色設定有什麼社會的背景和用意嗎?

...
影片中亞裔工會組織者的扮演者史蒂文·元

小碗熊:對,Squeeze是一個韓裔的角色。(ps. 他也是李滄東《燃燒》中Ben的扮演者)我還挺喜歡這個角色的。而且我覺得導演在設定上确實有很用心。比如,Squeeze在介紹是說我原來是在洛杉矶地區做一些工會的工作。洛杉矶是在加州的南部,奧克蘭是在的加州北部,所以他會說現在自己是“北上”來繼續工作。洛杉矶是有韓國城(Korea Town)的,那裡也确實經常能看到Squeeze這樣會跳街舞很酷的亞裔。另一方面,我覺得導演在角色設定上對亞裔還是挺友好的,台前幕後都能感受到那種少數族裔的惺惺相惜。如果是白人來編劇和拍攝類似的電影,那他們筆下的很多亞裔角色會很有好萊塢的刻闆影響。比如說都是書呆子啊,或黑客。如果是女性的話,要不就是那種非常異域風情的性感尤物,要麼就是什麼那種越南的妓女之類的。而這個導演他完全沒有這麼做,他會真正能夠看到洛杉矶有這樣一個亞裔群體,能寫出一個很酷的亞裔角色,我覺得挺不錯的。

風風:我注意到電影中的亞裔Squeeze和女主角Detroit有過一段情事,但最後Detroit還是選擇回到凱西的身邊。這樣的結果還蠻值得玩味地。之前當Squeezr問Detroit為什麼能和凱西在一起時,我記得Detroit的回應特别意味深長,就類似時“他是個普通人”,所以他們可以一直這樣好下去。大家怎麼理解其中的關系呢?

小碗熊:我記得Detroit說“凱西是一個很真實的人”時是在跟她在畫廊認識的那些藝術家們做對比。她認為凱西跟畫廊那些藝術圈愛裝的“小資”很不一樣。這點上我覺得說得通。但是其實我個人對這個電影也有個批判或者說不滿意的地方。就是結尾Detriot還決定回到凱西的身邊。在我看來,明明她跟Squeeze更搭啊。因為我覺得Detroit不管是從她個人的信仰還是政治立場上,都跟Squeeze更接近。而凱西則基本是從頭慫到尾。而且其實在美國的婚戀市場上,亞裔男性和黑人女性本來就是非常熱門的一種組合。我覺得之所以結尾是凱西最後還能抱得美人歸,還是說有一點點好萊塢的美好大結局叙事,并非劇情上必要的設定。

小武:我覺得這個劇本在結構上是個挺工整的好萊塢劇本。雖然它要傳達的主題和内核可能是比較激進左翼的,但是導演用了一種比較類型化的叙事。故事的前半部分,都在講男主如何不斷地被資本和公司的秩序給體制化,後半部分則是他開始去抵觸和反抗這個體制。而這個電影的的轉折點,剛好是男主換了大房子之後,男主和女主在房間裡争吵的場景。換句話說,前半部分講得是男主開始想要奮鬥并最後來到這個事業的頂峰,成為了超級推銷員。與此同時,他的愛情情和友誼則開始遭遇挫折。後半部分中,男主漸漸意識到他逐漸自己的追求是“不道德的”,而且讓自己失去了很多。于是他要嘗試挽回女主,他要回歸自己的階級。當然,其實這也是女主提出的複合的條件。最後結局當然是兩人重歸于好,而作為Squeeze則在這個愛情的競争中又認輸了。這樣整體以看,就會發現電影故事非常的傳統和類型化。我們甚至可以看到一條更主流的線索,如果你要背叛你自己的團體(在片子中是階級)獲得其他利益,那麼你一定會失去很多珍貴的東西(愛情和友誼)。

不過,如果我們理解成電影的目标觀衆是像凱西一樣的“工賊”的話,這些就都說得過去了。工人運動在美國一直很難去成型壯大發展,資本主義的邏輯和意識形态的内化也很深。在這樣的背景下,也許這樣的叙事方式就顯得很有策略性和技巧性。

小碗熊:這個分析很有道理!聽小武的講述讓我想到之前有看過導演Boots Riley在CBS電視台早間節目接受的一個訪談。他在節目裡說自己花了5年左右的時間來構思和寫作這個據本,很多情節都來源于自己的真實經曆。他在成為一個Rapper之前就在電話推銷公司工作過,地點也是在洛杉矶附近。他當時就非常深刻地感受到了美國的這種企業文化。比如電影中所呈現那樣,大家明顯都是過來賺錢打工的,那個經理卻非要說“我們都是一家人”這種煽情的團建。他還提到他的“推銷任務”是打電話去勸說“拆遷”。具體我忘了是政府還是什麼房地産公司希望收購土地,他的任務就是打電話給擁有房産的普通人,勸他們放棄和出售這套房産。他需要推銷的是一個白人為主的街區,也正因如此他開始學會了“白人的聲音”作為求生本領。為了能夠勸說房主出售房産,他作為一個黑人推銷員還要勸說對方:“如果你肯賣掉房子,他們就可以專門建一個給黑人的居民用房,專門建一個黑人的社區,這樣你的街區就不會有那麼多的黑人了。” 盡管他不斷地試圖給自己洗腦這麼做是為了窮人也能租得起房,但無法洗掉這樣的推銷中的種族歧視以及被迫用“我來替你們白人思考,我是為了你們白人好”的觀點來完成工作求得薪水。我覺得他當時真的是很痛苦和心酸的。于是,他離職了之後就想到也許以把這段經曆拍成電影,于是就開始嘗試創作劇本。大概是在13年左右他在聖丹斯參加了一個編劇的工作坊。這類工作坊一般就會提供一些訓練,比如幫你看看劇本,提提修改建議。經過幾年的籌備終于完成了寫作和拍攝,最後就是到聖丹斯去展映。

但是這個節目的主持和采訪方式還蠻值得吐槽的。這節目有一個黑人女性的主持,她跟奧普拉是好朋友,都算是那種電視界的黑人女性名嘴。但在CBS這種資本控制的媒體集團,會有意無意選擇和忽視很多信息。比如,他們在介紹這個導演的時候,隻提到他是一個Rapper,但完全不會提社會主義活動家的身份。整個采訪的環節也都巧妙地避開了影片中真正想要表達出來的關于工人賦權、警察暴力這些“難以啟齒”的話題,而主要是一些插科打诨的方式講些不痛不癢的問題。比如,主持人會問你原來在工作的時候有沒有換白人的聲音。從這裡就可以直到在美國主流社會裡,社會主義是一個多不入流和見不得人的一個詞。

“白人的聲音”:種族與階級問題的交叉性

小林:說到“白人的聲音”,我有一個觀察。種族是貫穿電影一條很重要的線,而就像前面小碗熊說的,階級也是一條重要的主線。這兩條主線的交織在“白人的聲音”體現的特别明顯。黑人老人在教他白人的聲音時,馬上就指出凱西模仿的不對。老人于是開始直接但又不失調侃地補充說明什麼是“白人的聲音”:不是所有白皮膚的人說話的聲音,而是要那種不用為生活擔憂,甚至聊完電話就轉身就走進法拉利的白人的聲音。換句話說,白人的聲音其實是“有錢并且沒有生活煩惱”的白人的聲音就。這個點就很有趣。

小碗熊:對!而且電影中打電話的橋段是直接找白人演員來配音的。而且這一段還順路吐槽了一下威爾·史密斯,說他那個白人口音不夠白,我覺得挺好笑的。

另外還有一段,凱西剛被招募進來時,兩個白人小經理召集整層樓的員工開會。其中一個女性管理曾自我介紹的人寫下自己的名字“DeBauchery”。這個詞當即被一個黑人員工指出是“放蕩”(debauchery),但女主管解釋說她念的發音跟表示放蕩的單詞不一樣。不知道大家會不會get到這個笑點。在美國社會中,白人往往會覺得黑人和少數族裔的發音不标準,覺得他們經常把名字及其發音拿過來亂改,把正常的名字改的很奇怪。但憑什麼他們念的才是标準呢?白人為何就對标準的發音由所有權呢?這顯然會折射出很多意識形态。所以導演在這裡就埋了一個梗吐槽了一番:在白人眼中,好像他們具有對英語這個語言的所有權一樣,我想怎麼讀就怎麼讀。如果你懂這個背景,會覺得這段台詞很搞笑。

...
逃出絕命鎮

小武:前面有小夥伴提到“白人的聲音”,我想到這其實可以跟另一部電影《逃出絕命鎮》對比參照來看。在《逃出絕命鎮》中,導演設定了一個白人要通過換腦入侵黑人身體的寓言。我覺得這其實有在指涉白人試圖将自己的文化思維入侵到黑人的大腦中,并以這種方式控制黑人。這樣的設定其實沒有涉及到太多階級的問題,而是相對純粹地讨論種族問題。《抱歉打擾》的主題則要更豐富一些,導演試圖把種族問題和階級問題放在一起讨論。就像前面小林說到白人的聲音是指那種“比較沒有負擔,就比較輕松,不會面臨失業”的白人,也就是階級地位高的白人,從而寥寥數語就在無形中把種族和階級之間的關系做了生動呈現。

...
黑色黨徒

相比之下,黑人導演spike lee後來拍的《黑色黨徒》雖然也用了黑人僞裝成白人聲音這種設定,但就存在更多問題。很有意思,《抱歉打擾》的導演Boots Riley後來公開寫了一篇長文去批評《黑色黨徒》,因為影片裡的黑人警察被認為是用白人的聲音去為白人警察體系服務,更重要的是,這部影片号稱是根據史實改編,但極大地美化了黑人警察原型——有确鑿的證據表明那位黑人警察曾經配合FBI參與了鎮壓黑人運動的行動。

小碗熊:有一種說法會認為美國所有的種族問題實質上都是階級問題。我覺得未必是所有,但确實大部分問題都是階級問題。比如我所在的東北部文理學院的那種liberal的校園環境裡流行的這種身份政治叙事往往會在階級叙事下面顯得很空泛。比如他們完全脫離階級問題來講種族問題,因而在很多時候他們就強行剝離了種族問題背後的經濟基礎。這樣就方法把種族問題放到了“真空”當中,批判的力度也因此被大大削弱了。也正因如此,《抱歉打擾》其實真的還挺超前的,雖然18年距離現在也并不遠,但兩年前的大多數人不會想到美國社會的各種矛盾會激化到當下的程度。我記得《抱歉打擾》剛上映時,就已經有很多人在說裡面的場景是無稽之談了,怎麼可能會有這麼嚴重的警察暴力。人們也不會想到疫情的出現把美國資本社會中的種種問題全部給放大了:大多數人缺少醫療保險,勞工權益的缺乏等等。

小武:對的,确實是這樣。我還想到一點補充。電影無憂公司和電話推銷的公司豪視的設定還挺呼應美國現實的情況的。在過去幾十年裡,美國的大部分的這個制造業都外流到像中國、東南亞這樣的地區。外流的結果時工廠大量的消失,也就出現了“鏽帶區”。前段時間很火的《美國工廠》就讨論了這個問題。也因此特朗普說的美國複興就會強調制造業回歸。我會覺得無憂公司的在某種程度上就是在影射特朗普的主張。無憂公司看上去好像是比較傳統的制造業工廠,但一方面他好像在職場環境裡面相對更加專制,比如一定要簽這終身的勞務合同,大家住的都是集體的宿舍、一起吃大食堂。在美國環境裡人們會覺得這是一個奴隸制的典型形象。電影裡面還有一個映射現實的片段是凱西去餐廳找Squeeze和另一個他的黑人同事時候,就是在路上其實有遇到一些黑人舉牌支持一個有種族歧視言論和行為的白人。這就有點在影射現實中也會有一小部分黑人在支持特朗普。這讓影片裡的男主就感到非常不可思議。

小碗熊:我當時沒有注意到這個細節,但你這麼一講我覺得很有道理。我這裡又回想起一個片中傳達的信息。在男主角成為超級推銷員後,他發現推銷名錄裡有很多軍火商,也因此才發現原來公司賣的最值錢的東西是軍工業的産品。這其實也涉及到美國經濟體系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叫“軍事-工業複合體”(military industrial complex)。在影片中,這個發現也成為男主“良心發現”的其中一個影響因素。他會覺得我怎麼能夠去賣武器,去轟炸叙利亞的小孩之類等等。我會覺得這反映了導演的國際主義和反帝反殖的立場:他不僅僅在關注在美國内部的工人運動和少數族裔的掙紮和反抗,還會去關注美國對外的剝削和壓迫。雖然隻是一個就是很小的插曲。但這種類似的小插曲在整部片子裡還有很多很有意思。

...
後景中軍火推銷的标語

性别身份的刻畫與當代藝術被收編

...
展覽上的女主

小碗熊:講到這裡我還想談談女主Detroit和她的藝術家身份。18年這部電影上映的時候,由于直面了種族和階級問題,因此在黑人觀衆中是挺有名的。我第一次看完這個電影後,就在Facebook上發了一個很簡短的影評,有黑人同學給我點贊。同時我也有到一些博客網站去看黑人影迷寫的影評。其中一個影評就批評Detroit在她畫廊開展時的一些觀點和行為。比如有一段凱西去畫廊找Detroit,Detroit就給他介紹自己的作品。她介紹的這些作品都把非洲作為一個很重要的意象。但個中緣由,Detroit的解釋非常泛泛,諸如“我們要追根溯源,這是我們的motherland”這樣。在我讀到的影評中,有人就對這種藝術意識頗為不解。在ta看來,當下的美國黑人大部分都已經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了。他們即便與非洲大陸有淵源,也要上溯好幾輩。這樣說來,除了膚色之外跟非洲這個大陸幾乎是沒有任何聯系的。非洲土地上的人民生存狀況也與美國黑人沒太多相似之處。那藝術家為何不去特别關注美國黑人在美國土地上即時的生存現狀,反而轉頭朝向一個虛無缥缈的、大而化之的非洲概念呢?面對一個想象中的“非洲”概念,這樣的藝術批判所發出的聲音是否不夠擲地有聲呢?再衍生一點甚至可能還有東方主義的嫌疑。

另外不知道大家是否注意到Detroit在這個畫廊開展的宴會上,是以一種很奇怪的口音跟她畫廊的小資賓客們說話的。這種口音不是她平時說話的口音,而是一種類似英國口音的那種非常上流階級、非常貴族的腔調。我可以找到這一段來給你放一下。一篇影評裡因此就提到為什麼Detroit一方面說自己喜歡凱西是因為他不像我們畫廊那些小資裝逼犯,另一方面在應酬的時候又會自動換上虛假的歐洲口音。其實在電影中,導演也借凱西之口表達了對于Detroit藝術家身份和活動的批判或者說調侃:你是在做批判性的作品來賣給有錢人。

子津:我覺得電影裡的性别刻畫還是蠻有意思的。在很多類似題材的電影中,往往會把男性塑造成更為堅定和激進的戰鬥者,而女性很多時候則是在為愛發電,或者是為了愛情或者是為了不失去愛情而成為革命者。但是在這部電影中,男女主角的刻畫上其實是反過來的。比如,男主後半部分的改變,愛情是一個很重要的影響因素。這讓我想到了肯洛奇的電影《土地與自由》。這兩部電影在性别刻畫上還是蠻像的,同樣是女性更堅定,男性則經曆了猶疑,猶疑之後男性才回到戰場。女性則一直在戰鬥。當然這兩部電影裡的女性形象還是有差異。在《土地與自由》中,是拿槍的女戰士,在《抱歉打擾》裡則是所謂的左翼藝術家。

...
《土地與自由》中的女主

小碗熊:對!所以關于Detroit和她的藝術家身份有很多可以思考和探讨的地方。我覺得有機會我應該去看一下《土地與自由》。如果按照子津的思路來理解,這個女性的角色是非常獨立的。她不僅僅是為了男性而活,也有自己的獨立性。這樣是不是可以解釋之前聊到的看似是大團圓的重逢結局呢?或許正是Detroit無形之中在主動的引導和促進凱西發生改變。看起來是我覺得可以這樣理解:女主自始至終都會有自己的想法,最後與其說是“抱得美人歸”不如說Detroit從頭至尾都在促進凱西的改變。

小武:在電影中,Detroit同時還是一個無政府主義小團體“左眼黨”的社會行動者。他們上街塗鴉,表達反抗。其中一段Detroit還被警察追着跑過。剛才有小夥伴提到“賣藝術品給資本家”,其實這是現在當代藝術界的一個很奇怪的現象。我一些做當代藝術的朋友也會覺得當代藝術變得很虛僞。他們中的很多人,尤其是一些年輕人,其實都是學過左翼理論的,并試圖在自己的作品中傳遞反抗資本主義的理念的。然而,他們的作品往往又要回到資本主義的這個商品體系中。比如說藝術品要被拍賣,而窮人根本買不起。再比如藝術品展示在展覽館白盒子裡,和底層也許是脫離的。

其實我注意到《抱歉打擾》中就有直接的表現,隻不過他表現的比較含蓄,主要是通過前景和後景的焦點的置換來表現。我想具體展開說一下。影片中有個很有意思的細節。有一個場景是男主一個人去了酒吧,而他走出來後,發現他的女友在外面等他。此時,拍攝選擇了小景深且焦點在前景,我們會很清楚地看到女友換了一副新耳環,新耳環的設計是一個人坐在電椅上,我猜測是一種揭露監獄死刑的藝術手段。一段對話結束後,焦點移到了後景上,我們可以在後景中看到類似于公交車站的一個廣告牌。廣告牌上登着的正是無憂公司的廣告,上面是号召工人全家加入無憂公司的廣告詞——show the world that you are a responsible babydaddy。接着是一個轉場,時間到了白天,後景的廣告卻發生了變化:廣告版被塗鴉破壞了,廣告詞變了——show the world your response,baby!廣告中的人物的形象也變了。這其實是一個法國六八時期的的反抗資本主義的街頭運動中典型的藝術手法:異軌。具體而言,就是會對一些體現資本主義商業價值的标志(比如廣告)就進行一些改造,可能有點類似于今天的PS。總之,就是把資本主義的符号變成反抗的符号。回到剛剛那個場景,原本的廣告裡面是一個坐在沙發上的父親的形象。這個父親的手中拿着兩瓶飲料,一瓶是可樂,一瓶是果汁之類的。但在改過之後,那廣告就變成男人坐在一個藤條椅上,然後他手上的飲料變成了一支槍和一支矛。其實這個形象是美國六七十年中那種激進的黑人運動一個非常具有象征性的标志。有一個當時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海報,就是黑豹黨的一個領袖坐在一個藤條椅上,手裡也是拿着槍和矛。這樣的形象象征着黑人要為自己的權利去鬥争,甚至不惜采用武力武器去進行自衛。

...
影片中的“異軌”

然而這副廣告的故事到這裡還沒有結束。電影第三次出現這個廣告,是在無憂公司的老闆的家裡。當時剛好是男主他去參加Party,他在老闆的家裡看到那個廣告牌是已經被改造過的版本,隻是變成了一個豪宅中的當代藝術品的擺設。這就暗示了廣告牌已經被那個老闆買下來了。這是一個不太容易發現的細節,但很好的展示了剛剛讨論的“當代藝術被收編”的線索。

小碗熊:這個細節真的很棒!我想起來影片中還有其他幾個讨論藝術被收編的設定,比如凱西被可樂砸到頭,還有假發等等,都被收編成了商品。而在當下出現了一種新的收編的媒介:網絡。在現代收編一個符号或人最典型的方法就是讓成為網紅。凱西将視頻公布,引發了病毒式的傳播,但傳播之後又會被資本收編。媒體開始邀請你去做節目啊,然後給出場費這些東西等等。這些黑色幽默真的很有意思。

剛剛小武講“異軌”的時候有提到黑豹黨(Black Panther Party),我想簡單介紹一下它。我覺得電影把故事發生地點選在奧克蘭,有很大原因是黑豹黨就是于1966年在奧克蘭成立的。當時黑豹黨非常著名的立場就是提出黑人要想獲得和保衛自己的權利需要不惜借用武力。他們就當時典型的做法是會有很多黑人的持槍者,公開持槍以監視警察,以避免警察總對黑人施以現在依然很常見的過度的暴力。換句話說,黑豹黨以持槍的方式看着持槍的警察,防止他們對黑人兄弟姐妹動手動腳。在大概70年的時候,黑豹黨達到了人數和政治影響力上的頂峰,但進入到70年代後就逐漸開始走下坡路。他們不僅将自己定位為是少數族裔的激進民權運動,又把目标定位社會主義上,最後的結果必然是樹大招風,于是受到了當時的FBI局長胡佛和當局關注。FBI在當時采取了監聽、監視、散播假新聞等各種方式對這個組織進行監控,同時也采取各種手段進行鎮壓。FBI同時一會用收買的方式招募間諜卧底,以獲得内部情報并嘗試從内部瓦解黑豹黨。

...
黑豹黨标志

說到這裡我想分享一部即将上映的電影《猶大和黑色彌賽亞》,主演也是凱西的扮演者Lakeith Stanfield,另一位主演則是《逃出絕命鎮》的主演Daniel Kaluuya。這部電影講的就是芝加哥黑豹黨主席弗雷德·漢普頓的故事。Lakeith Stanfield扮演的角色是漢普頓的一個私人保镖,他其實是FBI安插的卧底。FBI看重他是因為認為他是個很街頭的黑人小混混,因此加入黑豹黨也不會引起懷疑。一旦成為領袖身邊的親信,他就可以透露漢普頓的行蹤。當FBI想要采取行動殲滅組織的時候,卧底也可以發揮作用。在曆史上,這個卧底就确實發揮了作用,這也是片名中出現叛徒“猶大”的原因。最後,這個卧底保镖在一次于漢普頓家中進行的會議後,偷偷給每一個人的飲料裡面都摻了強力的安眠藥,然後他們都睡死了的時候,FBI直接破門而入,把領袖漢普頓以及他懷有8個月身孕的妻子以及很多芝加哥黑豹黨的高級領導全部射殺了。這個叛徒在90年代的時候終于自殺了。我真的很期待這部電影,那個預告片看的我燃爆了,後面我可以分享給大家。關于黑豹黨我想介紹的就是這些。

小武:這裡再和幾部題材相關的電影做一下比較。其實像《抱歉打擾》這種少數族裔組建工會并進行鬥争的電影在影像史上是很少的。我個人知道的有幾部。一部是1987年的電影《怒火戰線》。當然,這部電影其實也是用一個比較西部片類型化的叙事去講一個階級鬥争的故事。他的劇情是講一個白人的工會組織者來到一個采礦的小鎮上,然後嘗試組織當地的工人維護自身權益的故事。

具體情節的設置處理的像西部片:一個外來者進入到一個陌生的環境。在這部電影中反映了美國工會曆史上少數族裔的所處的比較尴尬的位置。比如美國黑人最開始大部分是在美國的南方農業工作或者做白人地主的家仆。直到内戰以後,才開始有很多黑人大規模地開始去北方的一些工廠裡面找工作。可以說黑人中最早的一批工人階級是在這個遷移的過程中誕生的,此時的他們也會有建立工會保障權益的需要。尴尬的事情在于他們在這時也往往會作為白人工人的一種替代品出現并進入到工廠的。這就引發了很多白人工人的不滿并加劇了他們對黑人工人的歧視。在他們眼中,就是你們黑人把這個工廠的白人的待遇給拉低了。但實際上這就是資本家的目的,在工人階級内部分化和制造分歧。《怒火戰線》要表達的就是這個主題。影片中白人工人罷工以後,礦老闆就他從外面運了一些黑人工人進來繼續挖礦。盡管後來經過這個工會的努力,一部分黑人他們也加入了這個工會,但是他們還是處在一個比較受歧視的地位,不同膚色的工人相互也缺乏足夠的信任。這部電影其實是想展現一個很新的面貌,讓黑人和包括亞裔在内的所有少數族裔自己來組建工會,然後讓白人也一起加入,最後形成一個跨種族的聯合。

《怒火戰線》讨論了勞工運動中的種族的議題,性别議題則在另一部電影《社會中堅》有所體現。這部電影成片很早,是1954年的作品。此時因為麥卡錫主義導緻這部片在美國被禁了很久。在影片中,當男性工人他們被不允許參加罷工以後,他們的家庭中的女性成為這個罷工的中堅力量。回到《抱歉打擾》這部電影,其實除了種族、性别議題外,我覺得它還涉及到工人階級内部跨階層的讨論。馬人的設置其實很巧妙,馬人與普通工人之間的差異會變得比現實生活中存在的“種族”之間的分歧其實會更大:馬人比非洲裔、亞裔和黑人之間的差異更大。我覺得導演是想通過這種誇張的手段來讨論種族議題。當然我覺得馬人其實不光是一個種族,他又有點像是和電話推銷員不同階層、不同工作場所的工人。在這個電影裡,馬人是參與到制造業工廠中的,所以他與坐在辦公室裡打電話的這種白領的工作内容和環境很不一樣。所以最後馬人對凱西的支持也可以說其實是表現為一種白領和工廠工人之間聯合。這其實這種在現實中是很少很少的。但在《抱歉打擾》中這種聯合以一種奇幻的想象形式呈現了出來,這是很進步的一點。

小碗熊:關于馬人,我覺得也可以把它理解為資本對人的異化的一種非常形象的表現形式——直接異化成了另外一個物種。

...
影片中的馬人

雖然我知道很多人不能接受這部電影的過于放飛的風格,但我個人真的非常喜歡這部片。一方面導演的鏡頭語言具有很藝術的表現形式(比如凱西和Detroit在畫廊交流時表現凱西想抽煙時鏡頭的移動),另一方面影片同時也表現出來關于勞工運動和勞工權益和核心理念。再就是我個人也非常喜歡黑人藝術,他們的音樂、電影都很有感染力和創造力。我也很喜歡女主的扮演者Tessa Thompson,包括她的那種既有街頭的酷又很藝術的穿搭,還有她開場時戴的自己設計的耳環。這個時候我都會覺得自己的被消費主義誤了,看到的第一反應竟然時想去搜同款。

...

回到剛剛小武提到的“抵抗被商品化”論述,我覺得盡管藝術形式的抵抗往往容易被收編,但這種抵抗作為一種策略還是可以采用的。在市場經濟中,這部電影也和大多數文化産品一樣會成為商品,但它也同樣可以傳達新的理念。如果我們想要傳達新的理念,我們不可能完全抛開既有體系和媒介。

小武:最後再提一下國際主義的話題,我有聯想到剛剛說到的女主Detroit的展覽中的非洲意象。歧視這也是有曆史淵源的。在六七十年代的黑人激進民權運動中,然他們是也可能并不是很了解非洲,但很多參與者會強調自己的非洲傳統,會有意去把自己當下的這個文化去跟非洲做對接。甚至當時的這個黑人民權運動的參與者(也包括黑豹黨)會去非洲的一些國家參加當地民族解放和社會主義運動。但是可能到了現在,也包括電影中提到的當代藝術圈,雖然人們還對非洲有關注,但這種關注已經很少有現實上的聯系,尤其是共同抗争的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