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久仰塔可夫斯基大名。總算看了第一部塔導的片子。

詩意的電影,果然是如此。從片頭在水中自主浮遊的水草,到田野中缥缈的霧霭,再到東京高架橋不停穿梭的六分鐘長鏡頭,以及大雨瓢潑中雨滴淩亂砸落的水杯,無不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這部科幻題材的電影,縱是50年前的作品,現在看來,依然會給人帶來思索。

印象最深的就是,人類需要打破自身認知的局限。大多數科幻片,想象外星人,探索宇宙世界,逃不脫人類思維的慣性,最常見的就是,外星人雖然長的怪點,但是也脫離不了人的形狀。

這其實就是人類的思維局限,你怎麼知道宇宙中的地球外智能生物,都長着人形,一個腦袋,兩眼睛,四肢齊全?

而這部片子就打破了這一慣性思維,把索拉瑞斯大海作為一個智慧體,作為人類想認知了解的地外生物。智慧生物不必具有人形,一個大海,一棵樹,甚至是一個星球體,都可以是擁有智慧的物體。佛教上講,不能着相,即是如此。

另外,就拿現在人類自己發明的人工智能來說。以後發展到一定階段,這個擁有智慧的東東,其實是躲在數據中心,一排排刀片服務器裡的軟件,接口千變萬化,無處不在,你可以叫智慧雲,或者智慧海,但它沒有了形相,卻有智慧。

除了上述的一點,還有一點令人印象深刻的,就是地外智慧體,對付人類的手段。

大多數科幻片,描述星際之間的大戰,就是脫離不了物質的窠臼,要利用高精尖武器,從物質上消滅對方。

可是這部《飛向太空》,提出了另外一種途徑,就是從精神、心理、意識層面來對付人類。

它把人類個體記憶深處,最不堪、最不願意面對、最負有愧疚感、恥辱感的那一面,那一個對象,再造,模拟出來,讓你面對,讓你戰栗,讓你的冷汗浸透衣衫。

它逼迫着你不得不面對自己的内心深處,面對自己人性中的黑暗角落,人性之惡。這從某方面來說,這種打擊,比讓你從肉體上消失,來得更為煎熬,更為難以忍受。

這也就是這部片子的高明之處吧。雖然沒有炫目的科幻畫面,但是這些哲思方式上的突破,更讓人贊歎。也難怪幾十年過去了,在科幻世界裡它仍然占有一席之地。

經典畢竟是經典,雖然初看有些艱澀,但是值得反複再看。好片子,不能囫囵吞了棗,早早一遍過掉。

二刷還是很有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