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楼话心

...

image

很喜欢《成长教育》中的女主角珍妮,聪明、漂亮、有着不俗的品味和生活见解,在影片的大部分时间里,她有着凌驾于身边几个成年人的强大气势,虽然犯下一个老套俗气的错误,但对于她而言,也未尝不是一种宝贵的经验,帮助她更加坚定的走完未来的人生道路。

不过,除了珍妮之外,这部电影仍然给我一种单薄的印象。当我看完结尾时,甚至觉得说不定某些学校的校长老师们会喜欢,将它作为教育宣传片放给中学女生看,让她们知道:“早恋是没好下场滴,只有读书上大学才是正经!”

我想,影片肯定不是想讲这些,而是希望通过这个故事探讨一下,对于一个青春期的女孩来说,究竟什么才是合适的、正确的教育。是考上名牌大学?还是钓个金龟婿?是应该循规蹈矩安于平淡?还是豪放不羁纵情人生?

实际上,最好的教育应该是帮助人们充分认识自己以及世界,使他们有足够的判断力做出最适合自己的人生选择,并有足够的勇气和毅力去达成目标。如此一来,我们会发现,一个人,不论男女,都可以有很多种选择,因为每个人都是不同的,适合去做的事情也不尽相同。

然而,影片只给了我们一种答案,那就是完成正统的学院教育,恰巧与现在中国怎么改革也不见成效的教育体制相吻合,让人多少有一点反感。

或许是剧本的局限,它选择只呈现珍妮一个人的故事,当然顾及不到其他,可如果是这样,是不是把片名改成Jenny’s Education更好呢?

其实影片也可以珍妮为主线,设置几个鲜明的配角,以他们不同的选择来丰富故事内涵,可看看电影中几个戏份较多的女性角色,一个胸大无脑的海伦、一个刻薄严厉的校长、两个基本只起到背景作用的女同学,全都单纯的为了衬托珍妮而存在,丝毫感觉不到完整的人格。

唯一一个正面的配角斯坦布斯老师也刻画得不尽人意,就像珍妮与她争辩时质问的,你也是聪明又漂亮,而且从剑桥毕业,可你现在得到了什么?每天坐在这里批改空洞的作文?这个咄咄逼人的问题不仅让斯坦布斯语塞,甚至整部影片也没给出很好的答案。

其实如果在斯坦布斯这个人物上再挖掘一下,说不定能更好的表现影片的意图。在那个年代,即使女生有牛津、剑桥的学历,毕业后也没多少职业选择,这也是珍妮一度觉得学历无用的根本。

可为什么斯坦布斯仍觉得读书深造才是正途?这里欠缺一个有说服力的理由。虽然影片后来通过斯坦布斯的家侧面表现了她丰富的精神世界,但这显然还不够。试想,如果珍妮遇到的是一个真心想和她结婚的钻石王老五,那这杆天枰又会往哪边倾斜?是像斯坦布斯那样一个人清高又单调的过日子,还是和一个心爱的男人满世界潇洒快活?

如果是这样,恐怕不仅珍妮的父母,甚至坐在银幕前的我们都会世俗的觉得结婚才是正途。因为较之毕业后只能从事教师或公务员的乏味生活,一段能带给你绚丽人生的婚姻不是更有意义吗?

所以,这部影片所讲述的重点并不在于一个少女被坏男人骗上歧途。从影片可以看出,珍妮有着广泛的爱好和自由的天性,她讨厌学校里刻板的生活,梦想有朝一日成为浪漫奔放的巴黎人。而大卫满足了珍妮所有的幻想,大卫带给她的正是她所向往的生活,而牛津能给她的可能只是如斯坦布斯那样枯燥的一生,她当然觉得眼前这个男人才是她正确的选择。

而这里才出现了真正需要我们思考的问题:女人是否应该将自己的理想乃至一生寄托在一个男人身上?如此一来,答案一定会简单很多,只要有点现代女性观念的人都会回答NO。而这也很好解决了前面的疑惑,如果大卫确实是个真心爱珍妮的钻石王老五,珍妮是否该放弃学业和他结婚呢?答案也是NO。

因为一个女人如果没有独立的生活,就算现在一切都美好得不得了,那也是别人给的,本质上就是不可靠的。人,是最不稳定的因素,更何况是一个迷恋你青春美貌的男人。

说到这里,貌似有点女权主义,实际上,不论男女,只要是一个人,都不应该依靠别人获得自己想要的生活,这不仅适用于天真浪漫的少女,也适用于现在倍受争议的富二代、啃老族。如果一个人不能独立的生活,那么他也就不具有独立的人格,他的人生就像一场赌博,输赢全凭运气。

最后还是回到影片的教育问题上来,在我看来,真正对青春期少女有益的教育,就是教会她们了解自己、珍爱自己,能够独立的选择并坚定的走完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这路可以是继续深造,可以是辍学创业,甚至也可以是和心爱的人结婚,人生本来就没有固定的模式。

唯一需要确认的就是,它是你经过深思熟虑做出的选择,而且在这条路上,你才是生活的主角,并不依赖和从属于其他任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