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七君」個人公衆号 第61篇原創推文

期待您的關注、轉發與點贊~

...

上映兩日便輕松突破了億元大關,目前的票房更是接近5億,豆瓣評分也穩定在了7.7分。作為一部翻拍作品,《誤殺》的确展現出了許多巧妙的亮點與驚喜,這也使得它成功地在今年的“翻拍大軍”中脫穎而出。

不過比起探讨影片内容,加七君倒是更想與你一起聊聊那個已經闊别我們視線許久的人,肖央。

一、從畫家到廣告導演

提起肖央,你可能會首先想到“筷子兄弟”,繼而想到那家喻戶曉的“小蘋果”和“老男孩”,在你的心裡,他似乎是個歌手。

轉念一想,好像他也拍過電影,當過演員,如此看來也算是一位電影工作者。

但令人想不到的是,“畫畫”才是肖央夢開始的地方。

...

出于對一位老師的向往,年輕的肖央将繪畫看成了自己的夢想,于是他将中央美院附中定為了自己的求學起點。

第一年沒考上,那就複讀。等到第三年他終于如願以償步入央美附中大門之時,那些曾經的初中同學已經在準備報考大學了。

這般折騰的結果是值得的。肖央的确對藝術、對畫畫産生了很堅定的喜愛,也展現了一定的繪畫天賦,按他自己的話說,那就是“畫畫的時候,是我(他)真正與世界産生關系的時刻”。

...

如果故事按照這個趨勢發展下去,肖央與畫畫應是一對天作之合,攜手終生。

然而,改變還是在他即将畢業之前,降臨了。

2000年左右,正值我國的商品經濟大浪潮,在各行業飛速發展的大環境下,肖央對自己的未來産生了新的考量。他發現隻是躲在屋子裡,每日每夜的畫畫似乎已經無法與社會産生更深的聯系了,更何況還賺不到錢。

于是乎,在同學們的那句“你适合演戲,你應該報考電影學院表演系”的鼓動之下,肖央毅然選擇了北京電影學院作為他的下一站,隻不過專業選擇了“更容易賺錢”的廣告導演。

...

因為他的真實和平易近人,平日裡很多導演系的同學都會邀他前來客串演戲,漸漸地,肖央也開始對表演産生了一抹獨特的感情。

可體驗過表演的樂趣之後,生活還得繼續。

在大學的四年生活裡,肖央始終都處于一種異常忙碌的狀态,用同學的話說就是——“活兒王”。這份勤奮為他積攢了許多客戶的同時,也帶來了許多機會,也正是此時,他與那位名為王太利的老闆有了初次相識。

...

現實終究是殘酷的,在肖央大學畢業之後,他卻瞬間失了業。

在那段掙紮的日子裡,他在狹小的群租房裡,認真對待着每一份碎片化的項目,甚至為電視購物也寫過不少腳本...當他終于在廣告圈小有名氣之時,那份藏在心底的悸動便再次湧了上來。

恰逢此時,王太利與肖央展開了一次新的合作,一個想唱歌、拍MV,一個有自己的想法和廣告班底,于是一部名為《男藝伎回憶錄》的短片在互聯網橫空出世,筷子兄弟的名号,就此打響。

二、“來源于生活,低于生活”

在前文中我曾提到,肖央這個名字已經闊别我們的視線有一段日子了,“一部電影的因故撤檔”和“與一位電競選手的撞臉”成了他在大衆眼中最近的兩次提及。而他的上一部影視作品《天氣預爆》,也已經是一年前的事兒了。

這段日子,肖央去幹嘛了?

也許他用了一種很特别的方式給予過我們答案。

打開肖央的微博個人頁,在他的簡介處赫然印着這樣一句話,“來源于生活,低于生活”。

...

肖央其實一直足夠誠懇,也足夠低調。

就像《老男孩》的精神内核是關注那些在“商品經濟大潮”中迷失的個體一樣,《天氣預爆》最初的創作靈感也隻是因為北京那幾年始終被霧霾問題困擾而已。

他想要用一種童趣的視角來讨論一個環保話題,并将普通人身上的“神性”勾勒一二,但可惜他的影視化制作能力沒能撐起自己的這一想法。

...

豆瓣評分3.8分,一份令人失望透頂的答卷。

面對這一結果,肖央沒有用“我隻是做到讓每一個人讨厭”這樣的句子來引人同情,也沒有說出類似“在一個不适合的類型裡用錯了xx演員”這樣的話來為自己尋找理由和空間。

他隻是默默地把自己的創作初衷分享了出來,公開道了個歉,然後感謝一番自己的粉絲與創作團隊,之後便歸于沉寂。

不拉票、不甩鍋、不博同情。當他再次“歸來”,帶來的已是那個充滿血肉、足以深入人心的父親(李維傑)形象。

...

士别一年,令人刮目相看。我想,造就肖央這番蛻變的原因,應該就藏在那句話後半句裡——“低于生活”。

什麼是“低于生活”?

...

知名作家李尚龍曾在《誤殺》的拍攝期間前往曼谷探班肖央。他看到對方從一個管道裡爬出來,滿臉胡茬,渾身泥巴,臭味熏天,完全看不出是肖央的樣子。

李尚龍顯然是被這番景象吓到了,以至于他開口的第一句話竟是,“你是不是快要死了”。

而令李尚龍更為吃驚的是,肖央這個沒當過爸爸的人,要在戲内扮演一名十七歲女孩的父親。

...

毫無疑問,肖央成功了。

無論是被大女兒稱為“葛朗台”後那瞬間的落寞與微微抽動的嘴角,還是模仿審訊時因吓哭小女兒而滿眼溢出的憐愛與心疼;也無論是與警方對弈時的那份冷靜與陰狠,還是得知女兒學會撒謊後的那份掙紮與自責。他完成的都很出色。

在《誤殺》之中,肖央不再用他最擅長的喜劇方式無謂的“放”,而是學會了“收”,學會了克制與内斂。

...

一年的時間,他遠離了熱搜,也隔絕了喧嚣。他選擇沉下心來,研究角色,研究故事。

當他真的把自己的姿态放在了“生活之下”,他的演技也終于得到了新的突破,他的角色也在屏幕裡真正的“活了起來”。

三、不再迷茫的“以色列人”

還記得在《天氣預爆》上映之前,肖央曾在采訪中這樣點評自己,“有時候我覺得自己好像《出埃及記》裡的以色列人,看不清前路和方向,但我就是知道要走出去,往前走”。

這種看不清前路的迷茫從兩個方面向肖央席卷而來,最先出現的便是對事業的定位。

...

在這個很多藝人争相把“抑郁症”的标簽往自己身上貼的時代,卻很少有人知道肖央其實也受到過抑郁症的困擾,他隻是很少提及而已。

2010年,為了拍攝那部《老男孩》,肖央拿出了他的全部積蓄,他認為自己在30歲之前一定要任性地完成一件事,哪怕這可能是此生做的最後一次理想主義決定。

...

《老男孩》火了,可肖央卻迷茫了。

他發現自己再也不能專注踏實地做一名廣告導演了,他的個人身份發生了變化,社會大衆對他的認知也産生了改變。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向他發出改編電影的邀約,“咱們得賺錢、得拍戲、得多少票房”成為了他最常聽到的一句話,“歌手+導演”的标簽也同時落在了他的身上...

漸漸地,肖央從“一個月專注做一件事”的狀态,變成了“一天做八件事”,“德不配位”的感覺越來越明顯地在他的心裡滋生,他開始對自己的表現愈發不滿,也因此,連最平常的開心都成了一種奢侈。

直到有一天他再也無法堅持下去,他終于說服了自己去看心理醫生,也正是這段治療過程,使他對自己的人生未來産生了一種新的思索。

他變得更加願意去關注人的精神一面,而拍電影,似乎就成了最好的表達方式。

...

事業的方向找準了,但屬于肖央的迷茫卻并未消散。

不過這一次,肖央是幸運的。

...

在《猛龍過江》的拍攝期間,他曾向影片的監制李仁港請教過一個問題,“為什麼大衆現在都普遍認為我是一名歌手”?

李仁港的回答令他醍醐灌頂。

“你是導演,那你要做出來才是啊”。

原來導演不僅是一份職業,還是一種責任,肖央此刻終于明白,自己隻有潛心創作,做出一番成績,才能收獲大衆的肯定。

...

而在另一方面,他則遇到了那位電影世界裡“王太利”——陳思誠。

我想,陳思誠大概是國内最偏好懸疑推理題材的導演之一,也正是他為肖央真正的拓寬了一條新的戲路。從“唐探”系列到此次的《誤殺》(監制),陳思誠在将自己的電影理念不斷擴大的同時,也為肖央一步步搭建出了一個更加适合的表演平台。

如果說是肖央自己的的沉澱讓他得以勝任“李維傑”這一角色,并将其完成得十分出彩的話,那麼讓他得以遇到這個角色的人,是陳思誠。

...

終于,我們又在微博上看到了一個無比積極、活躍的肖央,他在12月單月的原創微博數量已經接近了前11個月的總和。

我想,那個《出埃及記》裡的以色列人,終于走出了他的迷茫。

對于演員肖央,我們這次應該報以真摯的掌聲與鼓勵;而對于導演肖央,我們也有理由再次為他送上一份期待。

本文圖片來自于網絡,加七君感謝您的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