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典型的影片,一個小人物用愛和音樂書寫出一部恢弘的、史詩般的人生樂章。

一、一句話劇情

學監馬修用愛和音樂重新譜寫男子寄宿學校("池塘之底")裡所有孩子人生的故事。


...

也許,我們也想擁有這樣的老師
二、影片立意

1、孩子沒有錯

影片講述的是一個學監跟男子寄宿學校中一群男孩子之間的故事。學校中的所有男孩都是被稱為“問題少年”的學生,他們在世人眼中都是“有問題”的學生。而學監馬修用自己的耐心和在音樂上的天賦,将這群孩子組成了一個合唱隊。在他的耐心指導之下,孩子們唱得越來越好,心中的怨恨、憤怒等攻擊性的情緒慢慢被化解了。

當我們習慣性地給他人冠以“不正常”的名号時,是否考慮過他人為何會表現得這樣?尤其是面對孩子的時候!這些孩子沒有錯,他們展現出孤僻、易怒、怨恨的狀态,是他們的生活環境沒有給他們提供足夠的安全感所緻。如果真的有人做錯了,也是這些孩子們的父母。


...

在黑闆上畫老師

2、愛具有強大的魔力

面對這樣一群問題少年,确實非常棘手,每個人都像一顆定時炸彈,說不上什麼時候就會捅出一個天大的婁子。常人避之,唯恐不及,但是學監馬修卻選擇了來到這樣一個學校裡面,幫助這群孩子。

當男孩們搗亂課堂秩序、惡作劇重傷老師、考試未通過的時候,馬修并沒有像校長一樣用強力的手腕進行懲罰,而是想方設法耐心地教導每一個闖禍的學生,讓他們感受到關心和愛護。就這樣,學生們慢慢接納了馬修。這也為後續馬修徹底為孩子們接納而成立合唱班在建立了基礎。

無條件的積極關注可以等同于愛。正是馬修對所有孩子這種無條件的接納和關注,讓他們彼此建立起一種結實的關系,改善了孩子們的内心世界。


...

馬修提醒學生答題

3、沖突換來的隻有沖突

與馬修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學校的校長。他是一個自私而又冷酷的人,滿腦子裡想的都是自己如何升遷以及怎樣賺取更多的錢。他根本就不關心學校裡的孩子。面對孩子,他更喜歡通過強制手段來壓制和管控孩子們。可是,孩子們雖然年齡不大,但内心也形成了自我意識,并不會老老實實地接受校長的"高壓政策"。結果,就是越壓制,孩子們的反抗越激烈,甚至出現了惡作劇重傷老師的情況。

身處在這個世界中的人,都像照鏡子一樣,如果你朝鏡子微笑,鏡子也會朝你微笑;如果你朝鏡子咧嘴,鏡子也會朝你咧嘴。

三、精彩片段

1、佩皮諾抱着小熊等自己的爸爸

影片開始不久,最小的佩皮諾有一個長鏡頭:他在校門口等待自己的爸爸,瘦小的身體、期待的眼神,和他手中的小熊娃娃。他每個星期六都會到這裡等爸爸來接他。可是,他的爸爸已經去世了,不可能來接他,但是内心極度渴望愛的佩皮諾固執地認為他的爸爸會在某個星期六出現。


...

佩皮諾等待爸爸來接他

影片快結束的時候,佩皮諾從學校跑出來,想讓馬修把他帶走。還是瘦弱的身軀,期待的眼神,抱着他的小熊娃娃。馬修猶豫之後,最終還是帶走了佩皮諾。


...

佩皮諾追趕馬修

...

期待的眼神


...

請求帶走

2、莫杭治重新被允許加入合唱時的眼神

莫杭治擁有天籁一般的嗓音,馬修讓他擔任合唱隊的主唱。當馬修發現自己敬重的老師和自己的母親在一起的時候,内心一時無法接受,一氣之下離開了合唱隊。等他内心平複之後,想要重新回到合唱隊的時候,發現本來是留給他獨唱的部分,被所有同學的合唱所取代了。他非常失落。

馬修讓他了懂得了:這個合唱隊沒有他也會很好,也會繼續唱下去。這重新喚起了他的敬畏之心。失望至極的莫杭治在伯爵夫人前來參觀的時候隻能孤獨地站在合唱隊旁邊,沒想的是,合唱推進到他獨唱的樂章時,馬修重新向他投來鼓勵的眼神,讓他再一次展喉高歌。這時,他懂得了感恩。

此時的莫杭治,眼中有的,是滿滿的感激與臣服,不再有叛逆與仇恨。


...

感化莫杭治

...

嚴重充滿臣服于感激

3、馬修離開學校時孩子們的道别

馬修的特立獨行讓校長非常不滿意,終于因為一次意外導緻校長升遷無望之後,他将馬修解雇了。

當馬修走出校門,路過教室的窗子時,發現滿地的紙飛機,以及窗口中孩子們不斷揮舞的小手——他們在向他緻敬和告别。這些普遍有自閉、抑郁等問題的孩子,主動送出了自己的問候和祝福,這一幕,應該是馬修播種愛的種子之後所收獲的最為珍貴的禮物。


...

孩子送的紙飛機

...

揮手告别
四、後記

1、小學監也可以很偉大

影片中,校長多次表現出對馬修的不屑,認為一個小小的學監無足輕重,幾乎從來沒有給予過他足夠的尊重。可是,正是這個"無足輕重"的小學監,卻将寄宿學校中幾乎所有孩子的人生重新書寫了一遍。他用自己的愛,書寫了小人物的可敬和偉大。


...

不屑的眼神

2、孩子不是動物

影片中反複出現了"行動"(action)、"反應"(reaction)兩句台詞。這時校長管理學生的方法。其實,在我看來,這就是生物學家巴普洛夫訓練動物條件反射的手段!!!

每當我看到這兩句台詞的時候,心中就會升騰起一股怒火——孩子不是動物!真的關心和愛護,是以孩子為中心的,而不是為了滿足大人的自戀,讓孩子看起來"很聽話"。


3、愛,需要學習和傳遞

我一直有一個假想:每個人都好比一個容器,開始的時候,裡面什麼都沒有。然後有人向裡面注入了愛,慢慢的這個人就學會了愛;有人向裡面注入了恨,慢慢的這個人就學會了恨。

當一個人從來都沒有體驗過,或者沒有體驗過足夠的愛時,我們如何要求他去愛别人呢?!

愛,是需要學習的;愛,也是值得傳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