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部校園片,說實話,演員們的表演不錯,于謙老人家不用說了,那一幫小朋友的表演也大有可贊之處,整體水準遠超很多華而不實的小鮮肉。可從個人觀影體驗而言,感覺不過瘾,就像有人一直在撩撥你内心深處的某段過往,各種鋪墊、激發之後,終于發作,酸癢難耐,正需要猛烈揉搓之計,卻在最酸癢處輕飄飄拂過,讓人失望。

說到底,還是欠缺講好故事的能力,那怎麼才能講好故事,讓大家喜聞樂見,進而在故事中找到自己形成共鳴,甚至改變個體在現實中的行為呢?我覺得以下兩點很關鍵而往往做的不夠好:

[if !supportLists]1.      [endif]編好故事

編好故事其實挺難的:既要讓人一眼看過去就覺得影片說的是自己身邊的事兒,沒有距離感,不隔;又要戳破生活的表象,抵達人們内心的隐秘,讓人通過影片,看到自己的喜悅和悲傷;再好一些的,影片要能把打碎的生活再拼湊起來,給悲傷以撫慰,給怯懦以勇氣,給驕奢以謙卑。

影片說的是高中老師和學生的故事,老師讓人很親切,他全心投入、獨斷專行、分數為王,我們那個時候的老師大多如此,你在于謙老爺子身上能看到自己老師的影子。可他為什麼是這樣,交代的不夠,肯定不隻是因為自己曾經考上北大而沒去成那麼簡單。就我個人經曆而言,小學、初中,一直到高中,教過的老師大多如此,他們經曆千差萬别,最終都以這樣一種共同的形象留在記憶裡,肯定有其他的原因,可惜,我至今說不清楚,影片也沒有幫我看清楚。

我猜測編劇花的功夫不夠,如果用心去接觸、去了解一二十位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老師,聽他們講自己的過去,聽他們聊聊自己覺得特别牛逼、特别遺憾的事情;跟他們聊聊教過的學生,一定能發掘出更有說服力、更現實的“他為什麼這樣”的證據;如此,也許就能抵達人物内心的隐秘,就像龍應台講過的文學的魅力:“使看不見的東西被看見”。

[if !supportLists]2.      [endif]塑造好人物形象

如果故事是骨架,人物就是影片的血肉,無論你如何骨骼清奇,裝在一副臭皮囊裡隻怕也沒人待見。影片要靠人物來演繹故事,要靠人物去表達情緒撩撥觀衆。好的人物形象應該是什麼樣的?我覺得頂頂關鍵的是,必須是正常的,符合常識的。這裡說的正常,其實不一定身心健康沒毛病,主要是他的言行心理要符合他的身份,不要太跳躍;這裡說的符合常識,主要想說不要太理論化,不能一直又紅又專完美無瑕,那樣會像網紅臉一樣讓人覺得虛假。

影片中的老師形象其實挺豐富:拾掇班裡刺頭的時候,有亮出派出所小舅子的狡黠;羨慕旁邊老師私下補課掙錢,嘴裡說着“自古聖賢皆貧賤,何況我輩孤且直”,晚上還是忍不住去窗口偷看;害怕刺頭學生動粗時的怯懦,去酒場上強拉回來時的勇敢;鼓足勇氣去找校長要房,聽到女老師跟校長對飙,又默默的先行退縮…這個老師,真有其可愛之處,他是活生生的人,有溫度~

遺憾在于,人物形象不夠鮮明飽滿。于謙老爺子一出場就是那個時代典型的老師形象,自始至終沒感覺他有變化。他做各種符合身份的事,從來沒有過猶豫和糾結,顯得平淡和幹巴。如果能有更深入的心理刻畫,如果随着故事的進展,人物有變化,那會更好吧?

祝各位老師安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