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如歌》拉開帷幕的片頭采用波普拼貼的手法,風格與紀錄片中作為場景重現的插畫相契合。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個被截取出的生活片段:一位妻子想幫丈夫扣上背帶褲,動作遲緩卻堅定,但可能因為上了年紀,扣子卻始終扣不上。這個鏡頭就是摘取了扣不上的瞬間,反複播放,卡通化處理後帶有了些返老還童的天真,仿佛一次次的失敗不過是充滿童趣的遊戲。

...

用影像細節穿透叙事的瘡痂

作者:路上有雨

編輯:K

由中央廣播電視總台影視劇紀錄片中心出品的紀錄片《往事如歌》,在2020年12月26日的中國紀錄片學院獎中,獲得“最佳系列紀錄片獎”。

《往事如歌》聚焦的是清華大學上海校友會藝術團成立合唱團的背後故事。正如智利紀錄片導演顧茲曼所說,“一個國家如果沒有紀錄片,就像一個家庭沒有相冊”。《往事如歌》不僅記錄了建國前後一代人的不凡經曆,還追溯了曆史語境下的文化思索。

...

雖然有宏大叙事作為背景,但《往事如歌》始終關注和回歸的是對個人價值的追問。最重要的不是人物的命運從屬,而是萦繞個人生活的存在問題。這體現在《往事如歌》中就是雙時空交叉的叙事推動。

《往事如歌》一方面講述一代人在時代轉折點如何翻轉騰挪,為自己撐起一片生活角落的故事。另一方面則是提出每個人都不得不面對的問題:人的前半生要如何選擇和生活才能在後半生面對時間的質詢時不用畏縮。換言之,《往事如歌》與一般主旋律紀錄片相迥之處是制作組賦予了影像更多生活的氛圍。

...

《往事如歌》共三集,每集50分鐘,采取三幕曲的結構,講述合唱團團員們從青年求學到壯年奮鬥再到耄耋之年借歌聲重獲新生和安放記憶的故事。第一個場景和最後一個場景都是團員們排練合唱的現場,中間以訪談講述為主,穿插紀實跟蹤拍攝和曆史照片檔案,再以插畫作為點綴補充。曆史與當下交相輝映的同時,叙事清晰,層層遞進。

紀錄片雖然講究影像的紀實作用,但作為一種在文化價值中溝通社會、自然和人的媒介,更重要的是如何關注和探尋人的生存意義。紀實是通往真實感的手段而非目的本身。《往事如歌》拉開帷幕的片頭采用波普拼貼的手法,風格與紀錄片中作為場景重現的插畫相契合。

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一個被截取出的生活片段:一位妻子想幫丈夫扣上背帶褲,動作遲緩卻堅定,但可能因為上了年紀,扣子卻始終扣不上。這個鏡頭就是摘取了扣不上的瞬間,反複播放,卡通化處理後帶有了些返老還童的天真,仿佛一次次的失敗不過是充滿童趣的遊戲。但觀衆仍然忍不住開始挂念,思考他們是誰,發生了什麼。拼貼将圖像從語境中擄走,嘗試像煉金術淬煉哲學石一般,濃縮和提煉一種不在場觀衆的參與感。

...

果然,第一集開始不久,《往事如歌》就開始講訴他們的故事。這位妻子是飛機設計師賀亞兮。丈夫程不時是中國第一代民用大飛機運-10的副總設計師,年輕時是清華首席小提琴手。

妻子眼裡丈夫風頭無兩,程不時眼中的妻子更是“明朗坦蕩,以特有的風度和形象吸引着路人的眼光,但她自己對這一點都毫不知覺。”倘若故事停在這裡,那這就是一個典型的講述個人奉獻與功成名就的模範紀錄片。但不料《往事如歌》虛晃一槍,真正的重音在後頭。程不時研究的“運-10”因為“造飛機不如買飛機、買飛機不如租飛機”的理由在試飛成功後竟被終止研發,一腔心血和青春付水東流。

多年以後,程不時在紀錄片裡回憶往事,提及飛機C919首飛時,隻是用了“看淡”來形容。看淡是因為此事非人力所能改也。失意者的惆怅和英雄的遲暮比千篇一律的成功故事更加動人。然而,《往事如歌》在“往事”以外還記着“如歌”,于是鏡頭一轉是兩位老人當下的日常生活。程不時顫顫巍巍把買來的包子再次蒸熱,端給給失憶的老太太吃,老太太早已經記不清下馬後那段時光,隻剩下微笑,失憶的人最快樂。

...

借細節潛入日常,這是《往事如歌》取徑生活和打動觀衆的能力。其實紀錄片如何将日常微光和宏大叙事相融合一直是一個創作的難題。《往事如歌》不是一味褒揚他們的奉獻和付出,也不是将鏡頭一味對準艱難困苦,而是娓娓道出每個人與時代相處的艱難和風光背後少有人看見的求索和寂寞。

第二集在第一集的基礎上繼續講述其他身份背景的團員的故事,音樂也從《共和國之戀》切換到《祖國不會忘記》。連結二者的是歌詞“把青春融進祖國的江河”背後的情感記憶,是鏡頭一以貫之對特寫和中景的偏好。

...

《往事如歌》常用特寫雕刻皺紋下的時間痕迹,用談話的中景聚焦主體的同時,不忘讓談話人與周圍環境建立細節上的聯系。适當的鏡頭移動和拉伸讓抒情時刻不至于因為停留過久而泛濫,但也不輕易放過那些動人時刻。

比如紀錄片保留了制作組登門拜訪時,在舊家具環繞下的老人那一句“我笑一笑”。也會用歌聲代替一直作為情感補充的旁白,宣告這些特殊時代下個體的自我決斷,言有盡而意無窮。個人生存的意義借由影像的重現和視聽的沖擊,和其他人的過去、當下、記憶共同聚集起來,發出想要永遠奔騰的合唱,由此未曾到來的未來就在彙聚中不斷奔來和逼近。

但這些細節為何可以穿透記憶的瘡痂,直擊觀衆。究其原因是制作團隊有對存在體驗的靜觀。也正是這種審美的靜觀,《往事如歌》裡穿插的老舊照片和曆史影像,總會讓人感到時間的眩暈。

照片,口琴,鋼琴和飛機模型不再隻是被凝視的物,而是人際因緣的連接點,背後是人的豐富性和世界的可能性。所以《往事如歌》逃脫了一般的英雄紀錄片總會陷入模式化的叙事困境:隻講述沒有道德缺陷的人如何為了集體而犧牲,再點綴好人好事般的工作奉獻,缺少真正對國家民族和個體的體貼與關心。

...

在以葬禮開頭的第三集中,合唱團在1960級工化系符毓如的告别式上唱起了《落葉》:“飄落飄落,遠去的你的快樂。飄落飄落,你從來沒有被埋沒。”歌聲作為貫穿整部紀錄片的引子和線索,作為紀錄片主人公們的情感寄托,偉大之處在于它向人們展示了如何與世界在困境和難言中相處。這是宏大叙事和文字意象之外屬于紀錄片,屬于影像的經驗之美。

當然,《往事如歌》仍然有些美中不足,例如這些金童玉女在時間的濾鏡下到底還經曆了怎樣的困難和挫折,劉西拉面對同學的挫敗迷茫時的回答或許有更進一步的對話展現。但《往事如歌》至少為主旋律制作開了一個不錯的例子:合唱既要容納不同的個體,又能讓不同的高音低聲有自己不可替代的位置和選擇。宏大叙事與人生故事不是東風壓倒西風,而是大珠小珠落玉盤。

影片介紹

本片講述了清華大學校友會合唱團的故事,通過紀實跟蹤拍攝、采訪講述、曆史照片回溯、動畫呈現等方法,刻畫了中國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群像。全片以歌曲為線,着力挖掘出旋律背後的人生往事,是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無悔的青春和高昂的事業,是那一代人年輕時代的夢想和畢生的奮鬥,更是一個時代的記憶。

當你80歲的時候,是否還會歌唱,是否還記得20歲時的愛情……

上海靜安區老弄堂裡,每天都會響起小提琴聲,演奏者是89歲的程不時,聽衆是82歲的妻子。每周六下午,程不時都會參加合唱團排練。合唱團的成員和他一樣,是上個世紀的知識分子。50多年前他們考入了清華大學,在那裡彈琴歌唱、遇見愛情、埋下理想。畢業後,他們四海為家,做過工人、當過農民,最終投入自己熱望的科學事業。他們生活在車馬都不算快的年代,一生隻愛了一個人。他們是沒有太多選擇的一代人,在時代洪流裹挾中,依舊詩意栖居。歲月流逝,白發相聚,他們歌唱青春與衰老、愛戀與别離。

人生像一條奔湧的河,有着無數精彩瞬間。懷着對真實生活的敬畏之心,紀錄片《往事如歌》開啟了一段人生巡禮的過程,以全新的視角和語态解讀上一代知識分子的人生與命運,活着的意義是什麼呢?答案就在歌聲裡。

獲獎記錄

中國紀錄片學院獎 最佳系列紀錄片獎

導演介紹

...

範永東:1990年北京廣播學院電視工程系畢業。1995年進入中央電視台,主任記者職稱。2017年,導演創作紀錄片《鏡子》,獲第七屆“光影紀年”中國紀錄片學院獎“最佳長紀錄片獎”、“評委會大獎”。2018年國家廣電總局紀錄片人才扶持計劃優秀攝影。

...

何青:2012年畢業于南開大學曆史系,2012年進入中央電視台紀錄頻道,從事紀錄片創作。央視大型紀錄片《創新中國》分集導演,央視人文紀錄片《往事如歌》導演、講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