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乾隆皇帝是不是直男?
我認為是,而且是直男癌晚期。這樣的他,是有存在的理由的,一方面自己位高權重,唯我獨尊;再就是周圍的人對他都是唯命是從,更是增進了他自我尊大的意識。
如果不了解乾隆的自信上升到什麼程度,我們看看1793年前後這位八十歲的皇帝,對當時的英國大使的說辭,大使來互通有無,開展商業貿易,而這位皇帝卻說:我大朝上國,物資豐盈,不需與爾等小國進行貿易。沒錯,這就是觀衆眼中大豬蹄子(最高級)的言語,不過他說這話時,觀衆喜愛的令妃娘娘已經去世十餘年,不然這老太太恐怕要捉弄他一番。
但他的唯我獨尊,在這部劇裡的魏璎珞面前,失去了效力。魏璎珞的一路相随,帶給他生命無限的可能。
第一闆斧:做愛情中的大女人,透視男人孩童般的獵奇心

圖片發自簡書App
作為一國之君,皇帝肩上的擔子和責任深重,如何在這樣的男人面前刷得了存在感,又不會惹人厭棄,是一個高難度的問題。
在這個男人面前,曲意逢迎的人太多,甚至後宮佳麗三千,估計有九成的人都是為了讨好皇帝而放下身段,當這個男人看膩了朝堂之上的爾虞我詐,肆意吹捧,人前的高大形象需要時刻維持,人後的孤單落寞卻極少有人懂。富察皇後雖然愛他,卻因為小女人的愛情心理,始終對皇帝的種種做法介懷,比如皇帝的朝三暮四,比如皇帝的花心等等,但她不知皇帝做這些行為背後的意義:皇帝的愛情,不似普通人家的愛情故事,他的任何一個舉動,都會牽扯到政治勢力的波動,而後宮的嫔妃們就是一股股政治勢力所呈現的線頭,皇帝必須在其中穿針引線,平衡政局。
比如皇帝對高貴妃的态度,時刻保持着若即若離,雖然内心喜歡她,但絕不給她太大希望,因為她背後的家族勢力太盛;而娴妃在此之前一直默默無聞,甚至皇帝冷落她,一方面是因為她的與世無争,二就是她的家族在政治鬥争中也扮演着一定的角色,雖然沒有掀起多大的浪花,但等到她的父兄去世,甚至母親也去世,皇帝才逐漸的把她提任到皇後的位置。
這位那拉氏皇後,在皇帝面前扮演着家長尤其是姐姐的角色,心中藏着深愛,愛他勝過愛自己,但是因為姐姐般,她一味的用自己的方式表達着對皇帝的愛,但很明顯,皇帝把這樣的愛當成了束縛,自然避而遠之。
魏璎珞不一樣,她有時候會像姐姐,有時候會像母親或者女兒一樣,對皇帝的想法和需求掌握的非常到位,能夠在皇帝疲憊的時候,通過奇巧的遊戲緩解他的疲勞,能夠在皇帝陷入抉擇兩難的時候,又不動聲色不留把柄的給皇帝提供建議。雖說當時的規矩是,後宮不得幹政,使得那拉皇後最終因觸碰這個底線而在這場權力的鬥争中落敗,但魏璎珞多次以輕松诙諧的方式給皇帝提供思路,點到不說破,讓皇帝去領悟其中的要義,所以皇帝即便覺察出魏璎珞的建議很漂亮,不但不會治罪,反而會加深對她的好印象,以後在各種事情上,對她倚重。
在愛情中的大女人,可以知冷知熱,可以多重角色自由轉換,知道分寸,讓男人永遠保持對你的新鮮感,這樣的情感,自然綿延。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二闆斧:做愛情裡的小女人,撒嬌耍滑引發男性對女性的保護欲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這一點上,高貴妃可以做魏璎珞的老師,隻不過這位老師的品行不夠好。高貴妃能夠獲得皇帝的寵愛,一方面在于她擁有特殊的技藝——會唱戲,另一方面是因為她會撒嬌,無論她在别人面前如何的跋扈,如何的嚣張,但在皇帝面前,她都會扮演着弱者的角色,楚楚可人,讓人看着都想打她,真的是不能再容忍。但男人喜歡這一套,喜歡樹立自己高大威猛的形象,而高貴妃滿足了皇帝的所有想象。
在這一點上,魏璎珞也做到了,且把握的分寸比高貴妃要高明的多。魏璎珞的聰明之處,在于她會裝傻,适當示弱,通過示弱,置之死地而後生。
在今天的觀衆看來,這部劇裡的令妃形象,和《還珠格格》裡的令妃娘娘還是比較像的,大智若愚,比較佛系,對孩子的教育她不管,對于宮廷裡的鬥争她能不參與就不參與。以至于别人會說她,除了愛自己,她誰都不愛,甚至她的孩子。
但,在深宮大院中,一個人隻有懂得如何愛自己,才能更好的保護他人。
魏璎珞的精明之處,在于她看清了現實,卻不被現實折服,身在帝王家,光是生存便會耗費全部力氣,所以她對皇帝,對子女所寄托的,就是他們健健康康的就好。就像她所說的,皇家的女兒遲早是要嫁人的,而她們所嫁的,多半是皇帝為了籠絡下臣或者遠臣,在人生中,她們沒有多少選擇的機會,所以在少時的成長中,這位額娘便給她絕對的自由。
曆史現實是,令妃的兩位公主分别嫁給了兩個貴族下臣,年紀輕輕便去世了,不知是正常死亡還是死于政治鬥争,且死在了令妃的前面,所以令妃對皇家的生活是失望的,唯一求的得是,能在這失望的境地中安穩的活着,就已經足夠。
為了博取皇帝的歡心,這位比皇帝小16歲的娘娘總會打破規矩,突破底線,用兒女情長的一手來博取皇帝的關注,她的不走尋常路,她的調皮搗蛋,在一個君王看來不成體統,但體統是裝給大衆看的,私下裡的體統通通見鬼去吧,皇帝高興就行了。
因為皇帝也是人,不可能永遠闆着臉,魏璎珞正是抓住了這一點,時不時的轉換角色,做回皇帝而的小女人,博取歡心。

圖片發自簡書App
第三闆斧:相愛的人,不一定天天在一起

圖片發自簡書App
在這件事情上,魏璎珞很會玩欲擒故縱的謀略。讓皇帝想着她盼着她卻又得不到她,就像看着火中燒烤着栗子的猴兒般,着急的抓耳撓腮。
有一種稍微偏激的說法是:在感情這件事上,誰先主動,誰就輸了。
皇帝用在高貴妃身上的若即若離,被魏璎珞用在了皇帝身上。
在最初入駐延禧宮的時候總會想法設法的與皇帝保持距離,而後跟随太後移駕圓明園,一呆就是數年,鴻雁傳書就像貓抓一樣,時不時的撓一下皇帝,讓這個皇帝不至于忘了她,她就是如此強硬,不肯認錯,在皇帝面前進行着自尊心的較量,這樣看似在古裝劇中活不過兩集,可是當下的看客卻是極為受用。
她用刻意保持的距離,來進行愛情的保鮮,再加上自身對政治沒有野心,終究成為皇帝信任的人。
婚姻裡的兩個人,信任是基礎才能走的長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