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公衆号:無物永駐

這個世上沒有什麼生活方式是完全正确的,但若幹年後,人們仍然可以從這部影片裡,看到有一個民族還這樣生活着,或生活過。


導演張楊的這一番話,無疑提前為日後的争議作出了解釋。

但争議,從來不會因一兩句簡短的言語而消弭。


...

17年6月20日,《岡仁波齊》正式上映,排片率隻有1.6%,而彼時多部好萊塢大片正在熱映,占據了60%的排片,但驚喜的是《岡仁波齊》卻以21%的高上座率位居榜首。6月23日,面臨《變形金剛》上映的巨大壓力,《岡仁波齊》的排片量銳減至0.9%,但觀衆的熱情絲毫不減,平均上座率26%。在接下來的周末兩天,該片的上座率更是飙到了43.8%。


在影片中,來自同一偏僻村莊的不同職業、不同年齡、不同初衷的藏民們聚集一處,結伴前往2500公裡外的神山岡仁波齊朝聖。在途中,朝聖者用身體去丈量土地,以低吟的誦經聲去追尋白晝黑夜春夏秋冬。走路的鞋磨破了,就再購置;車子壞了,就去修;錢不夠了,就再去掙;同行的孕婦分娩,就停下來護送産子;有老人平靜離世,就為其祈禱哀悼......


《岡仁波齊》是少有的以紀錄片的方式來講述朝聖的片子,風格簡單直接,沒有任何炫技的鏡頭,情節淡得如白米飯一般。沒有配樂,沒有專業演員,甚至沒有劇本。

就連張楊業内的朋友都對他說,你的作品太溫和了,太圓滿成熟了,要尖銳一點。

但這部如水一般溫和平靜的“三無”片子,卻奇迹地爆發出異常生猛的能量。這部僅有2000萬投資的影片最終票房過億,豆瓣上最高時評分達到8.7分,是名副其實的黑馬。


...

然而,與票房和褒獎同時席卷而來的是惡評如潮。

有人指出,《岡仁波齊》與衆多宣傳片類似,将“假大空”的特點運用的淋漓盡緻。

更嚴厲的聲音說,《岡仁波齊》不過是營銷情懷,販賣兜售符合年輕群體的“精神鴉片”。

更直言不諱的聲音說,這部片子的火爆無非就是滿足了都市人對朝聖的窺私欲,那些滿口稱贊的觀衆,不過是一群觀影時主動引入自身經曆而實現自嗨的可憐蟲。

更冷酷的聲音說,《岡仁波齊》是将宗教愚昧讴歌為宗教信仰......


...

如此的争議真的是現象級的。反觀近年能引起熱議的華語電影,《我不是藥神》涉及的是民生痛感,《大象席地而坐》揭露的是生活的囹圄,《無名之輩》講述的是都市的黑色幽默,《悲傷逆流成河》提及的是校園欺淩......民生、平庸、欺淩、掙紮、不平等、希望和絕望......每一部片子都有自己的立足點來引發大衆的思索和共鳴,而大衆的聲音和态度大都向着同一方向。


...

《岡仁波齊》的觀衆卻自動劃分成兩個堅硬對峙的陣營,每一個陣營中的成員都擰成一股繩一般團結,勢要守護或推倒這部電影。

一部沒有任何明星流量參演的片子,沒有所謂的“nao can粉”的随意攀咬,在豆瓣知乎等社交平台發聲的人都僅僅是為了自己的立場,如此聲勢浩大又脈絡清晰的争辯,在電影史上堪稱傳奇。


其實仔細研究,就可發現一些端倪。多數人争辯的不是電影,而是人生。


...

在《岡仁波齊》上映之前大衆對于西藏文化的了解僅僅隻來源一些遊記和曆史知識,這種了解的缺乏也使得人們對虔誠的朝聖抱有一種敬仰。導演張楊在拍攝電影時,為了能夠最大程度展現朝聖,他沒有編寫劇本。在一年的拍攝過程中他與藏民待在一處,通過與朝聖者的接觸與交流來挖掘故事,以藏族人的思維眼光來呈現朝聖的原貌。因此,《岡仁波齊》是為數不多的真誠而坦率的記錄朝聖的電影。


隻是,1000個讀者就有1000個《哈姆雷特》,多數人的價值體系在各種社交平台上暴露無遺。或許是精英文化已經滲入人們的骨髓,置身于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的城市,男性的理想大緻是站在從高樓的頂端,自信地與人推杯換盞,被一片香山花海、粉頸桃腮包圍。女人的時髦大概是身着阿瑪尼和普拉達穿梭于香奈兒和迪奧的香氣中。在這種崇尚金錢的衡量标準下,這些穿着灰布粗衣耗時一年去跋山涉水的行為當然無聊可笑。

囚禁在鋼筋水泥中的人,可能會追尋到自己理想的物質,這些外物提供的安穩,隻能給予短暫的麻痹,而在人們清醒之後則奉上更多的焦慮。畢竟,沒有哪一種胭脂能塗抹空虛,沒有哪一件華服能粉飾靈魂。


...

另一類曾經喜歡喝茶論道的文藝青年,如今已經被城市弱肉強食的法則打磨得無堅不摧了。比起虛無缥缈的神仙,他們更願意将牛頓愛因斯坦一類人物奉為圭臬。理性的皮囊下包裹着畸形的面龐。在他們眼中,無法從科學角度來評估經濟價值的活動就是迷信。所以朝聖這種行為的價值和意義被批評的一無是處。當然,小年輕們可能不止是批評朝聖,這種在各種傳統節日隻享受放假卻忽視節日的精神實質的人,其實也是可憐的,理想與情懷的光暫時還沒有照進他們冰冷的心中。這是時代留給他們的創痛,隻能藉由時光來撫平。


《岡仁波齊》的優劣隻有等時間來檢驗,眼下的社會還太浮躁,處于江湖中的人誰又能跳出這個時代分得清對錯呢?

朝聖最本質的是什麼?是救贖。

那麼《岡仁波齊》的觀衆都找到自救的方式了嗎?

無人知道。


人生也是一次修行,途中聲音嘈雜,與其塞上耳朵,不如塞滿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