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三國演義>5:曹操的崛起》,我們介紹了曹操崛起的過程。

其實,他的崛起,也正是與袁紹走向決裂的過程。

回想當年,曹操讨伐董卓,獨自帶兵西進,寡不敵衆,所剩無幾,後南下募兵,歸附于袁紹。

那時的他們是盟友。

他得袁紹支持,平兖州、得青州軍,才有了自己的地盤。後來“王佐之才”的荀彧棄袁來投,帶來一批謀士。政治上“奉天子以令不臣”,迎被董卓劫持的天子于洛陽後轉至許,增強了政治号召力;經濟上“修耕植以畜軍資”,大搞屯田,解決了經濟問題。

再後來,他們由友軍變成了敵軍。

因為,共同的敵人被消滅的差不多了。

袁術:混戰中迫不及待稱帝,但無人響應,建安4年冬被曹操打敗。于是想投奔袁紹,卻病死在路上。(臨死前還寫信給袁紹,“袁氏受命當王”,勸袁紹當皇帝。)

孫堅:袁術陣營,191年,袁術使其攻劉表,被射死。

兖州刺史劉岱:青州黃巾軍攻入兖州時被殺,其手下鮑信賞識曹操,勸迎同僚迎曹操為兖州牧。

徐州牧陶謙:曹操打着替父報仇的名義進攻陶謙,連破十幾座城池。次年又繼續打到徐州東邊,差點就得了徐州,不想冒出呂布來。張邈、陳宮叛迎呂布,但終究還是被打敗了(陶謙已死)。(此時,劉備被迎為徐州牧,不想本是同一陣營的袁術來進攻,于是逃到揚州,求和與呂布,還屯小沛,後呂布被攻死掉,劉備又投于袁紹。)

幽州牧劉虞:他是漢朝宗室,仁厚賢德然沒啥才略。獻帝既為董卓所立,讨伐董卓的人就想否認其正當性而另立。袁紹和當時的冀州牧韓馥就曾聯合想推他做皇帝。他自知不是啥好事,堅決不同意,還派人去長安(董卓處)見獻帝,又派兒子打算秘密迎回。不想他手下有個不安分的軍官公孫攢,和袁術串通,扣押了他兒子又奪了他的兵,然後還想入侵冀州奪韓馥的地兒。韓馥呢,一甩手,把燙手的冀州讓給袁紹了。

再後面,就是幽州公孫攢和袁紹的連年戰争。

各路英雄豪傑為了利益不斷大魚吃小魚,分分合合混戰不休。

眼看着英雄榜上的人越來越少,發小加盟軍的曹操順利成了袁紹的眼中釘。

建安4年,袁紹敗公孫攢占了幽州。後又東西擴地,坐擁冀州、幽州、青州、并州河北四州,地廣兵強。

此時的他,春風得意馬蹄疾,過河滅曹,一統全國的心堪比101°的熱水,沸騰不止。

當然,他是有資格做這個美夢的。

呂思勉先生說,袁紹勢力極大,論其才具,在當時也是首屈一指。而其手下謀士将才,也是不輸曹操的。田豐、沮授是可以與曹操的荀彧齊肩的智士,淳于瓊、張郃、高覽還有袁紹子、侄袁譚、袁熙等都是猛将。

即使按照他的首席謀士田豐、沮授的設想,最多也是“三年之中,事可坐定也”的。

怎麼陡然間美夢變噩夢了呢?

答案就在曹操對袁紹的剖析中。

他說,“紹之為人,志大而智小,色厲而膽薄,忌克而少威,兵多而分畫不明,将驕而政令不一……”

此話何解?

嚴格意義上,說他“陡然間兵敗”,也是冤枉他了。

他是“陡然間”有了宏大夢想,且嚷的人盡皆知,卻又遲遲不着手實施,坐等别人有了可以對抗的實力。(志大而智小)

想當年,他剛勝了公孫攢,就打算攻曹(許)。田豐、沮授都差點驚掉下巴,---主公,您哪來的自信啊?!

二人的見識略同:雖兵多糧足,但作戰能力不如曹操。況且,連年戰争,糧庫裡都沒米了。最好的辦法是休養生息,同時“以己之長,攻敵之短”,派兵不斷騷擾曹軍疲于奔命,避免硬碰硬,以定大事。

隻是,這需要耐心。時間還有點長,得……3年。

3年?

此時的袁紹完全沉浸在勝利中無法自拔,---如此溫吞做派實在配不上我的雄心啊!對比之下,謀士審配、郭圖的建議聽着“靠譜”多了。(請記住這倆,此時他們可能是見識短淺,後面還有有心禍害)

他們铿锵有力的主張:“以明公之神武,跨河朔之強衆,以伐曹氏,譬若覆手。今不時取,後難圖也。”

說得對!打敗曹操就像捏死一隻螞蟻。此時不捏,還等他長成大象不成?

捏!袁紹決定了。

決心特别大!

然後……就沒有然後了。

從建安四年3月想滅了曹操,直到建安五年2月,他才進兵黎陽,活脫脫一個光說不練,倒是把曹操“吓”的不輕,接連部署防禦和攻事:

(1)  建安4年八月進兵黎陽,使藏霸入青州,堵住袁紹從東攻許的路,又在大河以南和官渡駐兵設防,自己則坐鎮許昌。

(2)  派人鎮撫關中,措施得當,勢力逐漸向關中延伸。

(3)  張繡投降,意外利好。其所轄南陽在許的南邊,且兵士勇猛,袁紹也想拉攏,但在謀臣賈诩的勸說下,張繡降曹。不僅解除了曹操的後顧之憂,還提升了軍隊戰鬥力。

(4)  建安四年五年之交,與劉備徐州之戰。

此處的故事有點精彩,容我贅述。先是呂布和曹操争兖州失敗,投了劉備;卻又乘劉備和袁術作戰時,奪了徐州,讓他駐小沛;然而還是不放心,又攻打劉備。

劉備兵敗投奔曹操,著名的“煮酒論英雄”正發生在這期間。再後來,劉備參與董承等的反曹活動,一到徐州,就立馬與袁紹聯合,背叛了曹操。

曹操也幹脆利落,立馬發兵徐州。正是此次戰役,其妻被俘,關羽投降,劉備北奔袁紹。(關羽在後面與袁紹對峙時,斬殺其大将顔良)

值得一提的是,曹操與劉備酣戰時,田豐曾勸袁紹偷襲曹許,袁紹不聽。如此機不可失,心懷大志的他為啥不聽呢?

因為,當時他最愛的小兒子袁尚生病了,病在兒身痛在紹心,他實在無心顧及“其他”。

多麼感人肺腑的“父愛”啊!

但也或許,即使小兒子不生病,他也會有别的理由。曹操正是看透了他這一點才敢發兵徐州的。

曹說,“雖有大志,而見事遲,必不動也。”

知袁紹者,曹操也!

綜上所述,大半年過去了,曹操排兵布陣,各路防線準備停當,還磨刀不誤砍柴工的離開大本營把劉備打了個落花流水,而後火速返回。

再看袁紹,當初信誓旦旦,說好的大軍壓境、勢如破竹呢?

或許有的人真的反映弧比較長吧,等曹操回到官渡,袁紹突然想起來,說,哎,我怎麼沒去偷襲他的老窩呢?

(當然,東征這事,呂思勉先生認為此事有事後附會的嫌疑。曹操善用兵,後方決不會空虛無備,且袁紹從河北襲擊許昌,要渡河加幾百裡的路,同時,劉備力弱,無法牽制很久。)

即便如此吧,俗話說見微知著,通過這些小打小鬧,雖然主力決戰尚未開始,為嘛我已經覺得輸赢有了分曉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