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小樓話心

...

image

看完這部《媽媽咪呀》,我再一次确認自己實在無法承受這種高濃度的狂歡和甜膩,就像上次看完《發膠》的感覺一樣,累!除此之外,我基本無力體會到該片其他的任何優點了。

《發膠》和《媽媽咪呀》都是改編自著名的舞台劇,其實二者的内容毫不相幹,但它們給我的印象卻大同小異,那就是鬧得慌。

雖說音樂劇常常與喜劇相連,但是不是非要通篇都情緒亢奮,最後還一定要給個大團圓結局生怕甜得不夠膩人呢?像同被劃歸為音樂喜劇的《屋頂上的小提琴手》和《八個女人》就并非這樣一味鬧騰,它們在帶給觀衆悅耳音樂的同時還能呈現出豐富的意蘊。

就算不追求深刻吧,也該調控一下節奏和情緒,比如《音樂之聲》,片中的音樂時而歡快時而舒緩,時而滑稽時而沉郁,也不會給人吵吵鬧鬧之感。

以上這些還隻是個人的喜惡評判,下面回歸到《媽媽咪呀》本身。

看介紹得知,這部音樂劇是先有音樂,而後根據歌曲編撰的故事(這一創作方式倒挺有意思),編劇企圖在整個故事裡表現兩代人不同的愛情觀、女人之間的友誼、母女之情等等。

我不知道原來的舞台劇是怎樣的,但就這部電影而言,它并沒能很好的表現這些内容,原因在于它對梅麗爾·斯特裡普太過“偏心”。

看此片的一個最大的感受就是,這好像一場大媽的狂歡宴。唐娜、妲娅和蘿茜這三位年齡重量級角色包攬了大部分歌舞段落,每人都有至少一段獨唱。

相比之下,女兒索菲的戲份則少得多,而本該作為對應出現的索菲的兩位閨蜜幹脆就沒有開腔的機會。

梅姨飾演的唐娜最為辛苦,不僅載歌載舞還要上蹿下跳。雖然對當年59歲的梅姨來說,這樣的敬業精神實在值得敬佩,可她過于突出的表現對于整個故事來說反而有喧賓奪主之感。

再者,盡管媒體盛贊她唱功了得,可實際上梅姨較之專業歌唱演員還有相當距離,我甚至覺得索菲的扮演者阿曼達·塞弗裡德的唱功都在她之上。從這點看,更覺創作者厚此薄彼。

不過,這片還是有一點讓我挺喜歡的,那就是片中的景色。在陽光下閃爍着耀眼光芒的愛琴海、遺世獨立的小島、擁有白色牆壁和淺藍色窗框的古樸小旅館等等,十分賞心悅目。

這是創作者的聰明之處,将一部廣為人知的舞台劇改編成電影,如果沒點特别的新意肯定不行,而希臘愛琴海的環境設定無疑讓本片擁有了舞台劇所無法實現的魅力。

最後,那首《勝者為王》(The Winner Takes It All)确實動人心扉,看完影片我隻記住了這首歌,一查才知,當初創作者也正是因為這首歌而起了編寫音樂劇的念頭,真是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