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多精彩資訊和影評、電影資源,關注微信号“杜克電影”

...

最近有朋友發現,我寫一部電影很喜歡從導演和演員為出發點,其一是因為導演和演員的特質最為明顯,倒并不是說其他的不重要,而是導演和演員更容易被放大直觀感受。

那麼我分享電影的目的也很簡單,倒不是僅僅因為喜歡,而是想挖掘更多不同種類型,不同種表達的電影分享給大家。

有些電影可能在豆瓣上分數和标記觀看的人數并不算多,但它們或出自名導,或者個性十足,亦或者它們容易被忽視。

這是很重要的一點,為了讓不熟悉的觀衆去更了解不一樣的電影其實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常說“包容性”,其實包括我自己也在慢慢改善這一點,我并不是什麼電影都看,賈法·帕納西曾說:“所有電影都值得一看”(但不包括太糟糕的電影),而是各種有趣、類型化的電影。

...

所以在我推介一部電影時,我會考慮三點,第一我喜不喜歡這部電影?第二它值不值得推薦?第三它有什麼值得推薦的地方。

所以我也嘗試着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寫法,不同的語氣來傳達這部電影我最直接的感受。有時候會覺得最好的直覺就是當你寫完一部電影,這種感覺是不是對稱電影的風格,因為早已經過了“過于表達”以及“過度解構”的時間段,那更多時候想做的是通過電影來了解電影。

我最大的願望是寫一部電影之後,你們可以感知到這部電影的某種精神,而不是它說了什麼故事?也不是這部電影有多好。

這仍需要更多的時間積累去逐漸完善,但“電影媒介”我想最有意義的是,吸引那些還未愛上電影或者已經愛上電影的人,去認真看待電影,去慢慢了解電影的魅力。

這也是為什麼我今天要寫《宿敵》的原因,它在豆瓣上隻有7分,7分什麼概念?剛剛及格的水準,但它是否隻值7分?每個人看電影的标準不一樣,所以并不強求,起碼在我看來,它不隻7分的水準。

...

我們也一度在思考,一部電影視聽語言和情感語言哪個更為重要?

這種問題是相悖的,因為都重要,隻是哪個更占主導因素,哪個是輔助的力量。

電影所延伸的語言太過于豐富,所以我今天借丹尼斯·維倫紐瓦的《宿敵》來表達我對電影的某種看法,也許會有偏頗,也許你并不認同,但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在不同電影裡找到自己。

...

第71屆戛納國際電影節丹尼斯·維倫紐瓦和凱特·布蘭切特  

另則,除了欣賞丹尼斯·維倫紐瓦,我也非常喜歡傑克·吉倫哈爾,想着幾乎沒寫過他的電影(之前寫過湯姆·福特的《夜行動物》),所以想到了《宿敵》。

...

丹尼斯·維倫紐瓦和傑克·吉倫哈爾

傑克·吉倫哈爾和丹尼斯·維倫紐瓦的搭配,有種相近相似感,維倫紐瓦原計劃今年将有一部重磅大作上映,由蒂莫西·柴勒梅德、贊達亞、哈維爾·巴登、奧斯卡·伊薩卡、夏洛特·蘭普林、張震等群星出演的《沙丘》。

希望屆時我們能如期觀看到這部電影!

...

《沙丘》釋出劇照

在維倫紐瓦已知的幾部作品裡,《宿敵》算是最冷門的一部,在他還未憑借《銀翼殺手2049》和《降臨》鞏固其藝術商業導演的位置之前,傑克·吉倫哈爾就已經和他合作了兩次,分别是《宿敵》和《囚徒》。

...

《宿敵》

《囚徒》很多人看過,也有很多人喜歡,這部電影是典型的類型片,所以其構成并不算特别複雜和晦澀。

但《宿敵》卻截然相反,它保留了維倫紐瓦最個人化的極緻表達,我們稱之為“作者系電影”,沒有任何商業元素的成分,也沒有迷人的叙事技巧,更多都是在表達自我和表達電影的多樣性。

...

...

...

但它同樣挑戰觀衆的視聽感受和心理承受力,因為很容易失去耐性導緻看不明白,故而為什麼有人提出費裡尼的《八部半》在當年歐洲拿下了票房冠軍,甚至在影史上有超然的地位,但卻擠不進豆瓣的TOP250,因為它不以叙事為主,觀衆有時候太依賴叙事了,反而丢失了電影的純粹概念。

可也并不是所有視聽語言豐富的電影都是好電影,這是我必然要否決的。

...

《八部半》中的馬斯楚安尼

《宿敵》不隻7分的原因也正如此,我在其中感受到的不單單隻有導演的熱忱和他的個人風格,還有他所表達的一種虛無感。

這聽上去有些病态,但在這部隻有90分鐘的電影裡,我們可以清楚感受到丹尼斯·維倫紐瓦那種陰郁的浪漫主義。

...

...

...

沒錯,陰郁的浪漫主義,這是他所有電影最令人窒息的美學風格,一種帶有危險性質的詩性,仿佛集合了大衛·柯南伯格和大衛·林奇于一身,卻要附和在克裡斯托弗·諾蘭的身份中去做實驗。

諾蘭是科技人文主義的實驗者,但維倫紐瓦不同,他是精神文明的驅動者。

...

《宿敵》為我們提供了一種很有力量的潛意識源泉,一個人在欲望和誘惑的中心分裂後,是否能戰勝超我的本質?

傑克·吉倫哈爾在其中的兩個角色,是兩者還是一體并不重要,這隻是文本上所需的條件之一,而其他的條件亦包括外界的崩塌導緻着個體的毀滅,現實與虛幻之間,行走着一隻巨大饑渴的黑蜘蛛,它懸浮在世界的中心,隐隐操控着我們内心的邪惡,而周而複始的宿命論才是萬物世界的本質。

...

...

...

這是維倫紐瓦提出的主觀哲學意識,他在開篇便引用“混亂是未知的序列”來做引導,再從傑克·吉倫哈爾所飾演的A面曆史教授中得出結論:曆史都是以相同的模式在重複。

...

這是一種看似複雜,卻很明了的論點,維倫紐瓦隻是在個人的語境中把空間和環境給無限放大了,這和之後他執導的《降臨》有相似點,《降臨》也是以外星人的環境矛盾來回歸到個人的宿命論身上,這是維倫紐瓦擅長于講述的故事。

他一直在做一種探究:外部的混亂是否是我們内心真正的心魔?

...

...

...

《降臨》

看完《宿敵》,其實就可以得出結論,不是,隻有我們自己才是,他最終回歸到人的“本格”上,所有隐喻的線索都隻是迷惑觀衆的死物,如藍莓,如鑰匙,如裸替女郎的自淫,如緻命的黑蜘蛛。

...

...

...

...

同樣的,《宿敵》具有強烈的魔幻現實主義,也延伸出另一種特質,就是我前面所認為的“虛無感”。

這也是維倫紐瓦電影最大的特質,《邊境殺手》和《銀翼殺手2049》的虛無和存在主義論調是接近的,整體的世界構建了一個虛幻的磁場,人物的命運浮沉是存在中心的唯一閃爍點。

...

...

《銀翼殺手2049》

...

...

《邊境殺手》

但《宿敵》較為特别的是它對“人欲”的擴張,一個人在欲望面前分裂出隐性人格,這本身就是一種“超現實”的遭遇。

但它很極緻地體現出欲望的危險性質,但同時,欲望的性感背面是危險,危險的對立面是虛無,虛無的側面是現實生活,一個人該何種選擇,才能把欲望吞噬,回歸自我?

...

...

過度地理解《宿敵》其實是沒有意義的,同樣的自己哪個才是主導人格?時間線的正确順序應該是怎樣?

我不認為這很重要,解讀導演所傳達的信念感仍然是我所積極探索的,再者維倫紐瓦把一個簡單的故事構建得如同末世降臨,其個人視聽架構給電影帶來了更深層次的魅力。

...

...

...

暗黃色的主色調,詭異的音樂推進,傑克·吉倫哈爾一人分飾兩角的出色表演,和空間建築帶來的留白感,在文本以及視聽和思想上,維倫紐瓦的統一表達才是真正值得贊賞的。

...

...

...

看的人一定會有自己的理解和方向,但用“作者系”語境表達心理驚悚電影是非常困難的,維倫紐瓦的藝術人格也早已在《宿敵》中逐漸清晰。

所以在後來看他其他電影時,會有強烈的方向感,所以《宿敵》才是真正意義上确定他個人特質的電影,以小見大,以個體延伸出宏觀。

...

而那些所謂的欲望和分裂,自我為敵的掙紮,其實都如他的電影語境一般,太過于虛幻和陰郁。

最後回歸到本真,欲望不再是一隻醜陋的蜘蛛,你我不再是混淆的分身,世界也不再隻是一片憂郁的暗黃色。

我們都将回歸真實的世界,放手虛幻的纏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