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藝術片看得不多。

聽楊導網上介紹過,電影分三種,類型片,文藝片,藝術片。藝術電影往往承擔着電影技術、視聽語言、叙事方式革新的任務。

于是,對看藝術片有了點心理準備,大概率一遍是看不懂的。

沒想到《長江圖》二刷,也沒理出太多的頭緒。

豆瓣上刷刷評論,才有了點思路。

藝術片和詩歌、純文學作品一樣,講究話隻說半句,或者嘛也不說,就靠眉目傳情,叫你猜。這也就是“少即是多”的藝術。一個意象,越不說明白,也就可以有越多的解讀。

一千個人有一千個哈姆雷特。這長江,你可以解讀成曆史長河,祖國母親,偉大的母性,個體命運的長河,中國近現代史的發展,城市化工業化對自然的掠奪……腦袋長的不一樣,各有各的想,自己能自圓其說就行。

叙事劇情上,前後捋了捋,也說個自己的猜測。

順流,逆流,兩條叙事線,評論裡說的不少。其實還有一個關鍵點是黑魚,片子在一開始就介紹了黑魚,不是随便搞個傳說渲染氣氛的,黑魚其實是魔幻現實的緣起之筆。

船主高淳帶黑魚上路,這就意味着,這一路上會有其父親的魂靈陪伴,而傳說中,人剛死後,在喝完孟婆湯,過了奈何橋之前,這魂靈會再次回訪其一生經曆的所有地方,以及給親人托夢告别。

這也是為什麼武勝強烈反對高淳在船上供黑魚,因為容易招魂,碰上一些不明不白的事。

所以主線叙事上,高淳逆流而上,為羅老闆帶貨,送往宜賓。而支線叙事上,高淳每次和安陸的相遇,很可能都是父親的魂靈為其托的夢,或者為其設置的魔幻現實,再或者,其實就是高淳父親曾經的回憶。而且,高淳和安陸的每次相遇,都有一首詩相伴。顯然,這詩集也是高淳父親所寫。

為什麼是其父所寫,其一,詩集開始寫于1989年。30年前,高淳應該隻有十來歲,顯然沒到談戀愛的年紀;其二,高淳自從帶黑魚上船,就發現了詩集,很有可能是其父的魂靈安排;其三,如果是高淳自己寫的詩集,藏在甲闆上了,自己還記不起來嗎?邏輯上講不通。

講到這,讀者可能會問?老父親為什麼讓高淳看詩集?為什麼給高淳托夢?他想告訴高淳什麼?解釋什麼?和解什麼?片中我們都知道父子二人不和,武勝說高淳氣死了他父親。

另一個疑問是整部電影沒有交代高淳的母親,而高淳的母親,很可能就是父子二人不和的關鍵所在。而高淳逆流而上,魔幻般看到,或者體驗到的故事,很有可能就是父親想告訴他的故事。關于他母親的故事。

所以,當高淳逆流而上,看到了安陸的一生,在上遊再次魔幻般穿越時空相見時。毅然而然的撕毀了詩集,向安陸說:“你不必去經曆我所經曆的一切。”,也就是他看到的安陸即将到來的命運。

因為他明白了所有的一切,不希望安陸再體驗一遍所有的相遇、别離、背叛、痛苦、修行、成佛。他也與父親徹底的和解,理解了上一輩的故事。

說完叙事,再講講視聽語言。首先說賓哥的攝影真的是沒得說,把長江拍攝的很美。就沖着長江的美景,也可以看看這部片子。

其次,楊導,把自己喜歡的視聽語言技巧都應用在了片子裡。比如現實與魔幻在一個鏡頭裡銜接(交接詩集),比如透過船艙玻璃的波紋進入魔幻,再比如移步換景的大範圍橫移(在有兩個杠子的船頭,和小孩一起),河對岸兩人,近景遠景的逐步代入,遠景人物慢慢浮現。手法多多,學習一下也不錯。

總之,看藝術片,有點像看詩歌,以及純文學,需要燒腦,如果純粹想放松放松,休閑一下,看看類型片就好了,不用費勁這麼折騰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