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條》長達150分鐘。我有足夠的時間和閑暇,去觀察觀察周圍觀衆的反應:

...

他們幾乎都是面無表情,深度麻醉,一副諾蘭你說啥就是啥吧——是要♂上體位還是♀上體位,随便……來吧。快一點。結束了事。

為什麼諾蘭作品會出現這樣的局面?

為什麼諾蘭的電影出現這樣的反應會是很危險的信号?

我對影院觀衆被《星際穿越》煽到滿面淚流印象深刻。自然而然,屏住呼吸看《盜夢空間》,或者在《敦刻爾克》睡去,都是諾蘭帶給影迷觀衆的衆多反應。

到了這次的《信條》,諾蘭釋放的信息,無疑是糟糕負面的。

以電影結尾的高潮蒙太奇為例,一邊是俄羅斯404核子城市的攻防戰,一邊是越南近海的度假遊艇。兩邊都在試圖“命懸一線”,關系“世界毀滅”,無奈的是,兩邊場面看下來,都沒有任何緊張壓迫感,剪切再頻繁,密集強度、再高,我也建立不起來對人物一絲一毫的共情。

道理再簡單不過了。《信條》裡,人類世界滅亡,到底會是什麼樣子,我就看到在世界各地開會,嘴皮子的生意,它甚至不如滅霸那響指來得直觀。盡管說起來,灰飛煙滅的漫畫誇張手法,已經有點兒戲,那人家也是世界毀滅的樣子好嘛。

女主角那邊的家暴和護犢,就更是比肥皂劇還緻命的災難了,完完全全是直塞給觀衆的莫名情節設定。女主到底怎麼愛兒子,暴力钚男又是怎麼個殘暴無章法,《信條》給的信息,全是背影細枝末節,或者來一條皮帶。在那些閃光的記憶閃回碎片中,我們很容易回想起來,《盜夢空間》時代,小李子對愛妻的思念,也是這種火車過境般的倏忽傾軋感。問題在于,盜夢空間有不斷增強的情感體驗,得而複失,失而複得,得得失失,混成一團。

拯救自己老婆、情人、初戀女友,無論一個生活再乏味的死宅觀衆有沒有經曆過,它都可以帶入設想,是人之常情,是千百年來的文學經典,已經像上世紀的流行歌曲,今天的智能手機一般,植入到你的日常生活,大腦記憶。

...

可是,拯救别人的老婆就不一樣了。那就意味着,你們倆得有一些特别,與衆不同的故事,并且,這個點,這條線,是能拉扯到觀衆的神經,否則,你幹脆要拯救希拉裡的,觀衆也還好津津樂道一些。

顯然,在這個事情上,《信條》就拍得非常之刻闆、無趣,嚴肅的時候開一些綠帽奴的生硬玩笑。搞笑的時候,又來一些007天要塌了的特工鬥智鬥勇懸念戰。黑哥怎麼就看上了女主,女主怎麼就難以擺脫家庭桎梏又不好放手的,這種語焉不詳,自然可以處理得高級,或者被當做高級留白來處理,但這個東西,是要支撐主人公前行,不能用觀衆是在看完電影還會去回想撸一遍故事的基礎上,況且即便真是如此,我也回想不起來,電影有給這個骨架填充血肉與細節,他們倆也不存在情感火花。這種不可信,也會像一塊倒下的多米諾骨牌,令一個失真的夢境,迅速坍塌。

抛開那些知乎式或物理課本的公式講解,電影不就是要講一群人要拯救世界,男人想救女人這麼兩個事情嘛。把兩個事加起來,依然都還是再簡單不過的——在電影領域被摩擦了幾百上千回的玩意,偏偏諾蘭非要塞足大道理,來它個故弄玄虛。

有人一定會說,怎麼你到《信條》這裡就高标準高要求了——我想反問的是,不就是諾蘭昆汀這些導演才值得我們苛刻嚴厲吹毛求疵麼?

就還是結尾那次紅藍大戰。電影人物在打什麼?是《盜夢空間》第三層夢境的NPC士兵麼?當年,諾蘭拍攝動作場面的糟糕程度,已經讓我印象深刻——我說的就是《蝙蝠俠:黑暗騎士崛起》群氓街頭王八拳打爛架。

但不知為何,諾蘭在《信條》裡似乎就是了然于胸勝券在握的姿态了,正序看一遍,倒序再來一遍,這樣做的結果,并不是幫我理清楚了故事邏輯,而是通過倒放,證實了諾蘭拍攝的動作場面,确實非常糟糕。不要試圖逃過一群看着香港電影槍戰動作長大中國影迷的眼睛,諾蘭拍的動作場面,無論追車,走廊纏鬥,還是最後的攻堅戰,真的是稀巴爛。

客觀來說,《信條》也有拍得好,但不多。像開頭的歌劇院,敵我難分,黑白難辨。歌劇院有大全景,也有小包廂,有裡外,有配合。但電影在其他多數地方,就是一副“莫得感情”的畫虎爛樣(注:閩南語詞彙,指老虎的丁丁)。

...

在我看來,《信條》的崩潰,并不是出現在正反循環的tenet設定,也不是凜然正義的拯救世界實則假大空,而是諾蘭強迫症一般,對時間概念的癡迷,對表、調撥世界時空、對最後一秒種營救的無解。因為愈是精确到秒,分秒必争,機不可失的,結果觀衆已經失去對人物情感共鳴的基礎,時間就會變得可有可無——大家已經陷入了麻醉的昏迷狀态。偏偏,有人把這種大腦短路的斷片情況,理解為看不明白電影的高智商燒腦。在我看來,這是對諾蘭電影的最大誤解了。試想,如果諾蘭真是一個物理學家,那他更适合去bbc拍科學教育紀錄片。

所以,花太多時間、太複雜的長篇累牍,去講了太少、太簡單的,題為“拯救”的俗套故事,這就是《信條》。至于那些設定,TENET這種詞彙,無非套中套,套中人。

或者更通俗一些,《信條》之于諾蘭,就相當于《雙子殺手》之于李安。他當然可以玩,去嘗試,但作為觀衆,沒必要因為電影是用來感受的陳詞濫調,而争相害上斯德哥爾摩綜合症。好電影也許是變得稀少了,卻沒有必要全耗在諾蘭這顆子彈上。

...
大失所望,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