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圖片發自簡書App


每一個從那個時代走過來的人,沒有不被貧困打擊的遍體鱗傷。

《大江大河》中開始時描述的中國,是一窮二白的中國,️而通過改革開放,我們的國家走上了富裕自強的道路,其中的很好呈現,就是雷東寶帶領廣大農民脫貧緻富的過程。農村的貧困,最直觀的表現,就是有沒有漂亮的媳婦娶進來,或許很多人會不理解,但現實就是如此,誰不想過上好日子,所以小雷家大隊的貧窮就體現在,非但沒有漂亮媳婦娶進來,甚至連媒婆說親,都是給村子裡的好小夥子說一些有些殘疾的姑娘,而在以力氣為要的鄉下,這些姑娘是不那麼受歡迎的。

所以雷東寶要努力帶領大家脫貧緻富,要帶領大家過上好日子,過上天天吃白米飯的日子。

幾乎每一個鏡頭,都能帶我回到記憶深處的一段歲月。記得我六歲左右的時候,有一天傍晚在奶奶家玩,奶奶家距離我家有500米的距離,所以多半時間會在奶奶家吃完晚飯,等爸爸媽媽來接。那天電視裡放着豫劇節目,演員咿咿呀呀的唱着,我不懂其中的曲調,就在小闆凳上自顧自的玩着自己的小玩具,但卻聽見奶奶嘤嘤的抽泣聲,一開始我以為是電視上的哭聲,但回頭看見奶奶在那裡拭淚,恰恰媽媽進門看見這一幕,以為是我把奶奶氣哭了,拉住我就準備胖揍我一頓,幸好奶奶回過神兒來,攔住了媽媽:不怪咱娃,我就是聽着戲,想起那時候餓肚子的年月了,餓的真的怕挺不過來。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當時,每當秋天,還會見到奶奶把紅薯幹曬幹收起來,放到冬天去吃,其實家裡收獲的小麥除了繳納公糧以外,已經足夠家人吃的,還有剩餘。但是在貧困歲月走過來的人,内心總會有一種不安感,生怕哪天再挨餓,“吃觀音土吃的肚子脹的,不是好滋味”,奶奶有一次給我講她挨餓的經曆,如是說道。

那時候的貧困,是時代的貧困,帶給每一個個體的回憶,是一種蝕骨的痛,一直到多年後奶奶生重病時,我騎着三輪自行車穿行在家和診所之間的路上時,她給我講的故事,仍舊是關于貧困的記憶:餓的人,過一天是一天,你們要惜福。

所以我自己生活中節約的習慣,多半來自于奶奶。但對于鄉野中的老太太講,命運改變的最好體現就是慢慢實現溫飽,慢慢過上好日子,子女繞膝,兒孫滿堂,是最樸實的價值觀,人生不需大富大貴,一家人安康就是最大的福氣。但命運不公,當一家人的生活正在走上坡路時,當我要上大學時,奶奶卻因病離開了大家,而她對貧困的對抗和恐懼一直深深的埋在我的腦海裡。

這些場景,在某些瞬間,還會跑出來,敲打一下我。但時代在變,每個個體也在變,人們對貧窮的理解也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現在很少有人吃不飽穿不暖了,多半已經實現了脫貧,但更多的“窮”,是當下的收入,和自己理想定位不匹配之間的狀态。

我們常常講,“人窮志短”,很多人自嘲,其實我就是一個“窮屌絲”。如果你還年輕,可以自嘲,但不要認真,因為貧不可怕,“窮”卻很可怕。

在宋運輝身上,我看到的是,年輕人,可以有暫時的貧,但絕不可以認可自己窮。為啥呢?貧,從字的構造來看,是“分”“貝”的結合,而貝在古代是一種錢币,所以,“分”“貝”錢分開放了,是一種純經濟層面的概念,年輕人的資本是多元的,有充沛的精力和時間,這些都是拿來聚攏“貝”的前提,錢少,努力可以去掙啊。但是“窮”不一樣。我們看“家”的構造和内涵,上下結構,是寶蓋頭下面一個豬的簡寫,是屋子裡有一頭豬,這不是說我們每個人都是豬,而是當野豬經過人類馴化後,放在屋子裡,就成就了人類的定居生活,就有了家。而“窮”呢,是力氣放在屋子裡面,人力在屋子裡,不出去勞動,坐吃山空,這樣的“窮”,是精神的貧困,是我們不提倡的。


...

圖片發自簡書App


經濟學教授薛兆豐老師講,一個人到底是貧還是窮,是需要綜合考量的,錢少或者沒錢是一種貧,但是對年輕人來講,絕不是窮,因為年輕就是一種很重要的資本,這種資本可以讓一個人改變當下的狀況,摘掉貧困的帽子,邁向财富自由之路。所以年輕時的貧和年老時的貧,完全不是一個概念。而最可怕的是,你堅持自己要“窮”,堅持這個觀點和生活态度,那就沒轍了,所以每一條路,都是自己選擇的結果。

看過《大江大河》這部電視劇原著的人都知道,宋運輝大學畢業後進入企業,憑借自己的努力和不斷的學習,逐漸從技術員到國企高管,成為改革開放國企的先鋒隊員,這就是年輕人一生的資本。很多人講“君子固窮”,這個窮,不是我們所說的精神層面的窮,和今天的釋義有很大的不同。孔子講:“君子固窮,小人窮斯爛矣”,什麼意思呢?就是君子在不得志的時候,也能安貧樂道,而小人不得志的時候,就會想入非非,總要鬧出一些幺蛾子。這裡的窮,是一種“貧”的狀态,是一種窮途末路時一個人應該秉持的姿态。所以,如果再說“君子固窮”為自己開脫,要好好考慮下了,此窮非彼窮也。

所以,如果貧是一個人自然要經過的一個階段的話,也請你利用好自己資源和能量,努力跳出貧困的泥潭,成為一個可以讓自己為之驕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