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話說這部電視劇将在12月10日上映
這部電視劇改編自一部皇皇巨著,一部名副其實的現實文學作品,名字叫做《大江東去》,作者叫阿耐。如果你不知道她是誰,肯定知道安迪,樊勝美,曲筱潇的《歡樂頌》,不錯,作者也是阿耐。
我是先看完《大江東去》這部文學書之後,才知道阿耐這個人,書是在2008年,改革開放30周年的,隻不過當時的網絡和電視業沒有那麼發達,内容融媒體發展也沒有那麼深入,将網絡作品改編成電視劇的作品更是少之又少,直到2015年前後,IP開發大幅度興起,随着阿耐作品的一部部開發,越來越多的人看到她作品中的巨大能量,加上國家對現實題材宏大叙事的偏好和支持,此類電視劇便屢屢搬上熒屏。
這部作品,揭開了改革開放40年的發展進程中的宏大圖景,從農村改革,國企發展和私營企業發展的角度,闡述各行各業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每一個個體,為了更好的生活,而努力付出,不斷追求卓越的過程,期間也講述了國企改制,民企發展的艱辛曆程,以及家庭聯産承包責任制之後的農村發生的巨大變化。
故事從三個層面進行講述,一是由楊爍扮演的雷東寶帶領農村改制的過程,二是由王凱扮演的宋運輝是國企發展改革的代表,三是由董子健扮演的楊巡是為個體工商業者的代表,逐漸成長為民營企業家的過程,在書中,三條主線是同時推進,互相影響的,作為同一個地方走出來的個體,每一個人的成長都牽動着時代的脈搏,而每一個時代的進步,都是個體的成長帶動的,所以這樣一部看似嚴肅的現實文學作品,在幾位偶像演員的演繹下,變得更加吸引人,把發展的故事通過更好的方式講述出來,或許這部片子可以擔起這個重任。

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國,可以說是民生凋敝,百廢待興。由于之前嚴酷的政治鬥争給每一個人留下的後遺症,使得每一個個體都是少言寡語不敢言創新者,甚至在國家推出“改革開放”舉措之後,還有很多人将信将疑,試探性的做一些策略調整,唯恐步子邁得過大,影響自身的安危。而為數不多的一些創舉,也是被逼出來的,窮的實在吃不飽穿不暖,既然改革有機會變得更好,那就試一試,安徽鳳陽小崗村就這樣被推到了曆史的前台,讓億萬中國人民看到了國家政策在實施過程中的寬松度和認可度,才引發全國上下的農村改革,城市改革等,所以說“摸着石頭過河”這句話是極其準确的,很能反映當時那種個體成長的境遇。

和彼時相比,當下的社會環境更有利于個體的成長,有更多的機遇,有更多的平台成就自我,創業之路也會走的相對平坦。而書中描述的,無論是在農村改革,還是國企改革或者民企生長,都是經曆了與國家政策磨合切磋的過程,因為是“摸着石頭過河”,有很多時候也免不了要投石問路,因為很多政策,我們原來并沒有過,而原來的計劃經濟的法律法規,也很不适應改革開放後的市場需求,所以這個過程極緻的呈現了一個國家發展和保障政策制定之間互相推動的過程,比如國企改革,會困難重重,因為原有的規制和領導團隊,會認為原來的規則和制度很合理,而不予以改革,新生代管理人員眼光更高遠,更遼闊,看到中外之間的差距,且有立足改革的決心,這裡的摩擦不僅體現在管理上,還體現在家庭關系上,所以《大江大河》呈現改革開放的變化以及成果是全方位的,不僅僅是經濟上的迅速發展和個人資金的充裕,更是一個人和一個社會觀念,價值觀的轉變,由此來體現40年的變化給社會的改頭換面。
雷東寶,楊巡和宋運輝都是時勢造就的英雄,而時勢更是千千萬萬像他們三個一樣的英雄造就的。他們在國家推動改革之時,認真研究國家政策,順勢而為,雖然有遇到坎坷曲折時的暫時沮喪,雖然有帶動大家脫貧緻富的幹勁兒但終有不被理解時的苦悶,在極其艱難的情況下,終于撥開雲霧,迎來了經濟健康發展的曙光,成為一個時代被銘記的名字。如果我們拉一個名單出來,為改革開放作出突出貢獻的人有很多,或許這個名單有很長,但另一個層面講,他們努力成為時代的弄潮兒,同時也被這個時代銘記。
改革開放40年,比我個人年歲要久的多。但因為從小在農村長大,極低的起點,走到今天,我能夠感受這些年來這個社會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從家庭用具上講,就拿電的使用來看,原來是煤油燈,燈光如豆,小孩寫作業時,家長會把燈撚弄的大一些,而寫完作業後會把燈撚弄的小一些,就是為了省一些煤油,現在是所有電氣化,再不存在如那般拮據的生活了。

這部電視劇的亮點,一個在于四十年經濟狀況的“變”,另一個則是個體的“變”,個體世界觀價值觀的變化以及眼界的開闊。人們一味的追求的所謂民主公平自由,都在這個過程中慢慢的改變并實現了,個體的逆風努力,把這些要素推送到社會的前台,而社會的發展又将這些要素加持在個體身上,從而營造一個越加公平公正的社會環境,推動整個國家生态的改變。
或許這樣一部電視劇,承擔的時代任務很繁重,但是不會官方到令人讨厭,反而是從個體角度進行講述,讓觀者更好的去認識和理解過去的40年,去理解那個時代。如果去追星,相信這部電視劇會讓各位演員更為出彩,如果是看内容,相信也不會令人失望。
畢竟,這樣一部好劇,有精彩絕倫的内容作支撐。
堅持日更,讓文字帶着溫暖,為冬日帶來一抹暖意——